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给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探讨,首先对我国体育行业和互联网体育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说明,然后对“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进行阐述,最后给出了一些“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业的实施新路径,藉此希望能对今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了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纷纷寻求变革,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行业变革带来了新的曙光。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少数几个供不应求的行业之一,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利润空间颇丰,未来必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节点。也正是鉴于此,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多次进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专题研究部署,并于2014年10月20日颁布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的时候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体育产业在未来十年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甚至把“足球”作为自己外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足以彰显我国领导人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产业发展进行探析,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并对“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发展体育服务产业给出一些相关实施路径,藉此希望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特别是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体育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行业随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我国体育行业呈现出以下现状:
1.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GDP贡献率所占比例过低,增长趋势较强,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5年,我国体育总产值1.8万亿元,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GDP比为0.7%,远远低于同期美国的3%水平及全球平均水平2.1%。体育产业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位列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比来看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过低。
2.赛事服务及大众健身服务业可增长空间大。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赛事服务及健身服务等核心产业远低于美国同期水平(58%),仅占体育总产值的21%。
3.体育人均消费普遍偏低,赛事服务以及健身服务消费拥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我国体育人口占比为34%,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70%,以此可见我国体育人口占比过低。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为145美元,远低于全球200美元以上的平均水平,欧美国家更是普遍达到300美元以上。我国仅有40%的20岁及以上人群有过体育消费,赛事及健身服务消费仍然偏低,其中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实物消费仍为主流。
4.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明显加强。如图1所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中,政策扶持,将引爆体育行业全面产业化进程,体育行业在产值、人口方面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大力倡导互联网+,激励体育新业态,支持赛事和健身服务发展。积极发展健身娱乐、竞赛休闲、场馆多元化服务、相关业务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融合发展体育和文化、旅游、影视、健康、地产等相关行业。
(二)“互联网+”体育服务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互联网+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垂直蓝海挖掘空间巨大。如图2所示,互联网+职业赛事服务业、互联网+大众健身服务业两种服务模式以及互联网+体育衍生的新产业模式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赛事衍生产品服务以及健身衍生产品服务已经形成基于“互联网+体育衍生”的新的产业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体育服务业不在局限于体育本身,可以更多的与旅游、博彩、游戏、影视、文学、电商、保险、金融、健康、中介、地产、会展以及营销等融合,呈现出现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
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铸就新的产业格局的产生。“互联网+职业赛事服务业”形成以赛事IP为核心,赛事运营为支撑,互联网体育传媒为拓展的新的体育服务业格局。互联网体育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观赛用户数量的几何级增长,2016年3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流互联网体育平台的月度覆盖人数高达1.36亿人。同时,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体育行业获得投资者们的青睐,使整个市场得以引爆,资本热捧,产业创投等各个环节全面开花,就2015年,体育行业吸纳投资金额超过65亿,相比2013年翻了164倍之多。在这样的大市场环境下,赛事IP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些原本低价甚至免费的体育赛事不复存在,这也给原本的互联网体育服务业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传统体育服务业冲击较大,面对高昂的版权费用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体育产业甚至放弃了原本的转播权,“内容+广告”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入不敷出成为常态,但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体育产业却试图抓住“互联网+体育”的浪潮,想让体育行业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国内大的企业集团,他们在体育行业大展身手,如华人文化高调进入体育产业,先是华人文化控股的体奥动力拿下中国之队未来4年的媒体版权,后是体奥动力以“天价”80亿元拍下中超联赛未来五年的全媒体版权,此外华人文化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海外同中信资本联手入股城市足球集团,试图打造一个跨国的体育商業平台。这足以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给体育行业带来的新的变革,“互联网+体育服务业”、“资本+体育”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互联网+”体育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给我国体育服务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兼具挑战,在我国这样一个以传统制作业为主的国家,当前体育行业增加值的80%左右都来自于体育用品,而体育服务业中赛事IP服务及健身服务等核心并不发达,市场占有率较低,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快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关键。传统的行业之间多独立运营,彼此之间的链接和合作并不容易,如何在我国实现体育行业和其它行业的融合联动发展尤为重要。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政府倡导大众创新、万重创业、协同发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传统观念的桎梏,国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度并不高、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国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及意识都相对比较落后。
过去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度有限,体育方面的投资、政策引导都很局限,互联网给体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也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供不应求成为常态。
三、“互联网+”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举措
(一)促进融合发展
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作为体育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应该重点发展,以此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加快促进体育和旅游、医疗、养老、健身休闲、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基于体育产业的生态链闭合循环系统。
促使体育与旅游融合。抓住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机遇,全面推进体育服务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展与旅游相关体育服務,如:运动休闲、运动冒险、康体度假、赛事观赏、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旅游等。国家可以投资打造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培养一批国际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和体育旅游的精品战略。
探索体育与健康休闲、医疗、文化、科技、传媒等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模式。应该着力使体育业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借机来丰富体育服务内涵,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藉此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基于体育服务业的生态体育链。
(二)培养市场需求,拉动体育消费
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媒体作用,增强国民健身意识,全国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行动,广泛持久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积极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转变国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通过增强国民自发健身的意识,从而为体育消费创造条件。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国民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剧增,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类体育企业创新体育服务,不断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推出新的服务与产品。体育健身和休闲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其营销方式,体育赛事运营企业要与时俱进的推出新的赛事产品,以创新的服务和产品供给引领需求。利用互联网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加大销售力度。
(三)培育产业主体,增强供给能力
政府带头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为完善整合体育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并提供专项建设基金,开设体育运动展馆,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了解体育运动,使体育健身资源得到有效配置。鼓励小区开发商为居民建立配套的体育服务设施,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对人们身体健康的益处,定期播放一些健身视频,并为小区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和配套健身产品,实现安全健身。
重点建设基层健身设施,推动中小学以及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构建相应的网上预约平台,并深入开发利用公园以及空闲地区建立公共体育设备,以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满足市民的对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服务大众。优化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均衡布局,逐步形成以基层社区、中小学体育馆等中小型体育服务场所为主,大型国有公共体育场馆为辅的发展模式。打造专业体育场馆、综合体育中心、社区体育园协调分配、互相补充的体育健身服务网络。激励大型社会组织组建体育活动。积极鼓励社会群体投资体育产业,培育独特的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联合开发户外体育运动。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构建完整的体育服务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维琛.“互联网+体育”格局谋变[J].中国经济信息,2015.
[2]魏建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3]白婧,王子朴,朱姣,朱亚成.中国体育产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4]刘星玉.“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师友,2016.
[5]孙素玲,臧云辉.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了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纷纷寻求变革,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行业变革带来了新的曙光。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少数几个供不应求的行业之一,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利润空间颇丰,未来必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节点。也正是鉴于此,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多次进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专题研究部署,并于2014年10月20日颁布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的时候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体育产业在未来十年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甚至把“足球”作为自己外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足以彰显我国领导人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产业发展进行探析,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并对“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发展体育服务产业给出一些相关实施路径,藉此希望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特别是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体育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行业随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我国体育行业呈现出以下现状:
1.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GDP贡献率所占比例过低,增长趋势较强,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5年,我国体育总产值1.8万亿元,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GDP比为0.7%,远远低于同期美国的3%水平及全球平均水平2.1%。体育产业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位列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比来看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过低。
2.赛事服务及大众健身服务业可增长空间大。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赛事服务及健身服务等核心产业远低于美国同期水平(58%),仅占体育总产值的21%。
3.体育人均消费普遍偏低,赛事服务以及健身服务消费拥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我国体育人口占比为34%,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70%,以此可见我国体育人口占比过低。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为145美元,远低于全球200美元以上的平均水平,欧美国家更是普遍达到300美元以上。我国仅有40%的20岁及以上人群有过体育消费,赛事及健身服务消费仍然偏低,其中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实物消费仍为主流。
4.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明显加强。如图1所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中,政策扶持,将引爆体育行业全面产业化进程,体育行业在产值、人口方面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大力倡导互联网+,激励体育新业态,支持赛事和健身服务发展。积极发展健身娱乐、竞赛休闲、场馆多元化服务、相关业务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融合发展体育和文化、旅游、影视、健康、地产等相关行业。
(二)“互联网+”体育服务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互联网+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垂直蓝海挖掘空间巨大。如图2所示,互联网+职业赛事服务业、互联网+大众健身服务业两种服务模式以及互联网+体育衍生的新产业模式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赛事衍生产品服务以及健身衍生产品服务已经形成基于“互联网+体育衍生”的新的产业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体育服务业不在局限于体育本身,可以更多的与旅游、博彩、游戏、影视、文学、电商、保险、金融、健康、中介、地产、会展以及营销等融合,呈现出现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
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铸就新的产业格局的产生。“互联网+职业赛事服务业”形成以赛事IP为核心,赛事运营为支撑,互联网体育传媒为拓展的新的体育服务业格局。互联网体育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观赛用户数量的几何级增长,2016年3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流互联网体育平台的月度覆盖人数高达1.36亿人。同时,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体育行业获得投资者们的青睐,使整个市场得以引爆,资本热捧,产业创投等各个环节全面开花,就2015年,体育行业吸纳投资金额超过65亿,相比2013年翻了164倍之多。在这样的大市场环境下,赛事IP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些原本低价甚至免费的体育赛事不复存在,这也给原本的互联网体育服务业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传统体育服务业冲击较大,面对高昂的版权费用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体育产业甚至放弃了原本的转播权,“内容+广告”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入不敷出成为常态,但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体育产业却试图抓住“互联网+体育”的浪潮,想让体育行业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国内大的企业集团,他们在体育行业大展身手,如华人文化高调进入体育产业,先是华人文化控股的体奥动力拿下中国之队未来4年的媒体版权,后是体奥动力以“天价”80亿元拍下中超联赛未来五年的全媒体版权,此外华人文化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海外同中信资本联手入股城市足球集团,试图打造一个跨国的体育商業平台。这足以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给体育行业带来的新的变革,“互联网+体育服务业”、“资本+体育”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互联网+”体育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给我国体育服务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兼具挑战,在我国这样一个以传统制作业为主的国家,当前体育行业增加值的80%左右都来自于体育用品,而体育服务业中赛事IP服务及健身服务等核心并不发达,市场占有率较低,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快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关键。传统的行业之间多独立运营,彼此之间的链接和合作并不容易,如何在我国实现体育行业和其它行业的融合联动发展尤为重要。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政府倡导大众创新、万重创业、协同发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传统观念的桎梏,国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度并不高、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国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及意识都相对比较落后。
过去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支持度有限,体育方面的投资、政策引导都很局限,互联网给体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也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供不应求成为常态。
三、“互联网+”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举措
(一)促进融合发展
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作为体育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应该重点发展,以此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加快促进体育和旅游、医疗、养老、健身休闲、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基于体育产业的生态链闭合循环系统。
促使体育与旅游融合。抓住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机遇,全面推进体育服务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展与旅游相关体育服務,如:运动休闲、运动冒险、康体度假、赛事观赏、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旅游等。国家可以投资打造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培养一批国际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和体育旅游的精品战略。
探索体育与健康休闲、医疗、文化、科技、传媒等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模式。应该着力使体育业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借机来丰富体育服务内涵,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藉此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基于体育服务业的生态体育链。
(二)培养市场需求,拉动体育消费
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媒体作用,增强国民健身意识,全国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行动,广泛持久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积极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转变国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通过增强国民自发健身的意识,从而为体育消费创造条件。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国民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剧增,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类体育企业创新体育服务,不断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推出新的服务与产品。体育健身和休闲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其营销方式,体育赛事运营企业要与时俱进的推出新的赛事产品,以创新的服务和产品供给引领需求。利用互联网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加大销售力度。
(三)培育产业主体,增强供给能力
政府带头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为完善整合体育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并提供专项建设基金,开设体育运动展馆,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了解体育运动,使体育健身资源得到有效配置。鼓励小区开发商为居民建立配套的体育服务设施,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对人们身体健康的益处,定期播放一些健身视频,并为小区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和配套健身产品,实现安全健身。
重点建设基层健身设施,推动中小学以及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构建相应的网上预约平台,并深入开发利用公园以及空闲地区建立公共体育设备,以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满足市民的对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服务大众。优化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均衡布局,逐步形成以基层社区、中小学体育馆等中小型体育服务场所为主,大型国有公共体育场馆为辅的发展模式。打造专业体育场馆、综合体育中心、社区体育园协调分配、互相补充的体育健身服务网络。激励大型社会组织组建体育活动。积极鼓励社会群体投资体育产业,培育独特的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联合开发户外体育运动。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构建完整的体育服务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维琛.“互联网+体育”格局谋变[J].中国经济信息,2015.
[2]魏建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3]白婧,王子朴,朱姣,朱亚成.中国体育产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4]刘星玉.“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师友,2016.
[5]孙素玲,臧云辉.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