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及研究,让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具体思考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对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需要让学生在接受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开展科学实验,教师需要根据所学的科学课程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科学地对实验教学进行设计,从而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讲述一节科学实验课之前,为了保证科学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教师便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课程当中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当中的第2课时。该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摆脱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学习该课程内容的时候,很难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理论,容易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依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现象入手,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與学习,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对该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便是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并且根据想象进行假设,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实验,利用正反取证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总结,概括物体发声的规律,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理论[3]。当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之后,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环境,通过假设与实验验证该探究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发挥观察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描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让学生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发声的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除此之外,在实验的时候,为了得出声音发声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观察。为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且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实验过程当中可以与他人合作探索,进行细致的观察,保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4]。
三、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根据已经设定好的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助猜想、小组实验以及集体研讨的方法,对于实验教学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充分感受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是指学生头脑当中对事物以及现象已经具有的理解。建构知识,最基本的便是以学生原本的知识为起点。在开展“声音是如何产生”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对各种声音的类别进行分辨,让学生在讲台上对所播放的声音进行模仿,从而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当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及时向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以上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模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收集到学生的前概念。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撞击以及用力所产生的,模仿的声音主要是由嘴巴或者喉咙所发出的[5]。
2.借助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实验,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将既定的概念进行不断修正,并且得到发展。以上行为都是在一个个探究活动当中所实现的,能够发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可以设置4个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概念。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橡皮筋、钢尺、音叉和小鼓等。用音叉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当敲击音叉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图1所示;在用小鼓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怎样才可以看到小鼓振动?如图2所示。在实验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进行自主探索,探索橡皮筋与小鼓如何发出声音。在实验教学中也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将实验的要求进行简略的讲解;在分发材料以及实验记录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完实验方案之后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活动。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亮点,并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实验完成之后,为了更有效地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组,抽签决定某位学生分别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实验操作与步骤。在学生展示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发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及时的引导,如可以询问学生:拉动橡皮筋有声音吗?在弹橡皮筋的时候有声音吗?为什么同样是借助力,拉动橡皮筋没有声音发出,但是弹却有声音发出呢? 在进行实验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学生是否按照原本的位置将钢尺放置在桌面上。当学生按照原有的位置放钢尺的时候应给予夸奖。注重实验的细节,避免在放置尺子的时候与桌面产生激烈的撞击而发出声音。当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询问学生:产生的声音仅仅是由钢尺发出来的吗?当发现有其他声音干扰的时候,需要对实验步骤进行改进,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在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小鼓发声的现象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为了及时发现小鼓发声的现象问题,对该现象进行原因解释,需要借助其他物体进行观察。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可以寻找出帮助观察的材料,更好地观察小鼓发声的现象。
在进行实验汇报之后,教師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对实验操作的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及分析,对实验现象的共同点进行总结,总结出该类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如何观察到的,如何让物体停止发声,通过将实验探究所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慢慢引导与加工,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最后总结出小学科学实验的结果,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四、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猜想,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地制定实验计划,按照所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砾璐,蔡坚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J].信息周刊,2020(01):1.
[2]利钰仪.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明日,2019(03):266.
[3]严建斌.“活”字当头,开展科学“真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4):15-16.
[4]李小红.新时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融合STEM教育的几点思考——以《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7).
[5]刘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遭遇“意外”的应变[J].教学与管理,2018(11):45-47.
【关键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具体思考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对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需要让学生在接受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开展科学实验,教师需要根据所学的科学课程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科学地对实验教学进行设计,从而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讲述一节科学实验课之前,为了保证科学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教师便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课程当中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当中的第2课时。该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摆脱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学习该课程内容的时候,很难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理论,容易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依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现象入手,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與学习,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对该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便是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并且根据想象进行假设,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实验,利用正反取证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总结,概括物体发声的规律,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理论[3]。当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之后,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环境,通过假设与实验验证该探究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发挥观察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描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让学生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发声的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除此之外,在实验的时候,为了得出声音发声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观察。为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且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实验过程当中可以与他人合作探索,进行细致的观察,保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4]。
三、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根据已经设定好的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助猜想、小组实验以及集体研讨的方法,对于实验教学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充分感受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是指学生头脑当中对事物以及现象已经具有的理解。建构知识,最基本的便是以学生原本的知识为起点。在开展“声音是如何产生”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对各种声音的类别进行分辨,让学生在讲台上对所播放的声音进行模仿,从而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当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及时向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以上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模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收集到学生的前概念。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撞击以及用力所产生的,模仿的声音主要是由嘴巴或者喉咙所发出的[5]。
2.借助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实验,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将既定的概念进行不断修正,并且得到发展。以上行为都是在一个个探究活动当中所实现的,能够发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可以设置4个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概念。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橡皮筋、钢尺、音叉和小鼓等。用音叉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当敲击音叉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图1所示;在用小鼓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怎样才可以看到小鼓振动?如图2所示。在实验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进行自主探索,探索橡皮筋与小鼓如何发出声音。在实验教学中也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将实验的要求进行简略的讲解;在分发材料以及实验记录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完实验方案之后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活动。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亮点,并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实验完成之后,为了更有效地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组,抽签决定某位学生分别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实验操作与步骤。在学生展示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发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及时的引导,如可以询问学生:拉动橡皮筋有声音吗?在弹橡皮筋的时候有声音吗?为什么同样是借助力,拉动橡皮筋没有声音发出,但是弹却有声音发出呢? 在进行实验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学生是否按照原本的位置将钢尺放置在桌面上。当学生按照原有的位置放钢尺的时候应给予夸奖。注重实验的细节,避免在放置尺子的时候与桌面产生激烈的撞击而发出声音。当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询问学生:产生的声音仅仅是由钢尺发出来的吗?当发现有其他声音干扰的时候,需要对实验步骤进行改进,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在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小鼓发声的现象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为了及时发现小鼓发声的现象问题,对该现象进行原因解释,需要借助其他物体进行观察。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可以寻找出帮助观察的材料,更好地观察小鼓发声的现象。
在进行实验汇报之后,教師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对实验操作的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及分析,对实验现象的共同点进行总结,总结出该类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如何观察到的,如何让物体停止发声,通过将实验探究所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慢慢引导与加工,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最后总结出小学科学实验的结果,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四、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猜想,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地制定实验计划,按照所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砾璐,蔡坚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J].信息周刊,2020(01):1.
[2]利钰仪.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明日,2019(03):266.
[3]严建斌.“活”字当头,开展科学“真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4):15-16.
[4]李小红.新时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融合STEM教育的几点思考——以《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7).
[5]刘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遭遇“意外”的应变[J].教学与管理,2018(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