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思想、教育的观念都在改变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化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改善初中化学教学,发挥化学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一、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
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钢铁生锈及其防护教学时,一周前就把验证钢铁生锈的五个处在不同情况试管中的铁钉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等到上那节课的时候,让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不仅得到了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及影响它生锈速率的因素,还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许多防锈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化学现象、化学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
三、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化学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倡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化学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變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这个主体还不是完全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者在进行毕业复习时,曾经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图比赛,要求列图简明,鼓励求异求新,符合个人的思维记忆习惯,效果很好,许多学生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本人在此过程中也构建了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使它完善。这里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
总之,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化学的教学改革,对于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化学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按“主体——合作——创造——发展”的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一、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
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钢铁生锈及其防护教学时,一周前就把验证钢铁生锈的五个处在不同情况试管中的铁钉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等到上那节课的时候,让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不仅得到了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及影响它生锈速率的因素,还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许多防锈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化学现象、化学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
三、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化学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倡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化学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變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这个主体还不是完全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者在进行毕业复习时,曾经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图比赛,要求列图简明,鼓励求异求新,符合个人的思维记忆习惯,效果很好,许多学生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本人在此过程中也构建了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使它完善。这里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
总之,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化学的教学改革,对于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化学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按“主体——合作——创造——发展”的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