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探讨了小班幼儿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以自我为中心;违背群体行为;退缩行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小班幼儿;人际交往;问题;对策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幼儿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二)违背群体行为
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违背群体行为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违背群体行为的出现。
(三)退缩行为
儿童的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的环境,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有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
二、小班幼儿人际交往有效性策略
(一)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教育对策
首先家长对子女施与“爱”的程度要掌握“适中”原则,父母要做到理智地爱孩子。父母应当改变对子女需求上的无限制的,不分理由的满足,不能一味的讲究物质享受,要去除对孩子日常生活上的代劳,在孩子的教育要求上的一味迁就,以及在家庭关系上将其视为太阳的现象。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倾听,了解父母的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并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简单的家务事等,使孩子从自我中走出来,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
再次家庭教育方法要得当。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谦虚和谦让精神,以控制和减少孩子的自我中心现象,使他们能够明白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二)幼儿违背群体行为的控制与策略
1.树立全面、发展的儿童观
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以抹煞幼儿独特个性的统一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幼儿。
2.确立教育公平观
教师必须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只有秉承教育公平的理念,教师才能保证每一个幼儿不受歧视,才能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幼儿的不同个性展现,才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幼儿用“违规行为”的方式捍卫自己权益的需求。
3.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教师要了解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平静、柔性的心态,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幼儿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中所出现的违规行为,探寻幼儿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这样,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将那些只是便于班级管理但束缚了幼儿自由的班级规范转变为适宜的、尊重幼儿主体需要的规范;
4.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在师幼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中,幼儿掌握了某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以此来规范自我行为,约束自我行动,还会将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从而克服违规冲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注视经常表现出违规行为的幼儿,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这些幼儿的理解、信任和关怀,从而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发挥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
同伴群体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克服自我中心。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提高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兒还可以找到模仿的榜样,将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相对照,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幼儿退缩行为的对策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行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应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也不可强扭孩子的退缩行为,避免使孩子恐惧不安,更加害怕与人接触。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现象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能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参考文献
1.大卫·埃尔金德著:《儿童与青少年——皮亚杰理论之阐释》
2.赵晶: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关键词】小班幼儿;人际交往;问题;对策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幼儿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二)违背群体行为
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违背群体行为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违背群体行为的出现。
(三)退缩行为
儿童的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的环境,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有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
二、小班幼儿人际交往有效性策略
(一)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教育对策
首先家长对子女施与“爱”的程度要掌握“适中”原则,父母要做到理智地爱孩子。父母应当改变对子女需求上的无限制的,不分理由的满足,不能一味的讲究物质享受,要去除对孩子日常生活上的代劳,在孩子的教育要求上的一味迁就,以及在家庭关系上将其视为太阳的现象。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倾听,了解父母的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并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简单的家务事等,使孩子从自我中走出来,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
再次家庭教育方法要得当。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谦虚和谦让精神,以控制和减少孩子的自我中心现象,使他们能够明白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二)幼儿违背群体行为的控制与策略
1.树立全面、发展的儿童观
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以抹煞幼儿独特个性的统一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幼儿。
2.确立教育公平观
教师必须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只有秉承教育公平的理念,教师才能保证每一个幼儿不受歧视,才能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幼儿的不同个性展现,才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幼儿用“违规行为”的方式捍卫自己权益的需求。
3.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教师要了解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平静、柔性的心态,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幼儿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中所出现的违规行为,探寻幼儿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这样,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将那些只是便于班级管理但束缚了幼儿自由的班级规范转变为适宜的、尊重幼儿主体需要的规范;
4.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在师幼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中,幼儿掌握了某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以此来规范自我行为,约束自我行动,还会将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从而克服违规冲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注视经常表现出违规行为的幼儿,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这些幼儿的理解、信任和关怀,从而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发挥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
同伴群体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克服自我中心。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提高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兒还可以找到模仿的榜样,将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相对照,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幼儿退缩行为的对策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行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应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也不可强扭孩子的退缩行为,避免使孩子恐惧不安,更加害怕与人接触。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现象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能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参考文献
1.大卫·埃尔金德著:《儿童与青少年——皮亚杰理论之阐释》
2.赵晶: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