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公共英语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国内高校深化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要求,应当关注和解决当前普通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实践、通专融合、师资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根源的剖析,需要有关部门和高校加大关注力度,进而推进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在跨文化培养理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强化教学队伍梯队性建设、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多样性研究以及推进高校外语教学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化发展,进而发挥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在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参与、服务和保障作用。
【關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地方高校
关于外语专业人才的认识
今社会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因此,语言的信息交流作用将会得到空前重视。21世纪又是个高速多变、改革创新的时代,与之相应的也必须是多样、多向、多变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专业外语教育模式仍处于“思想观念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的状态,即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与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矛盾。我国传统的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与语言学、文学的结合,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学生除语言技能和外国语言学、文学的知识之外,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缓解和改变这种矛盾,我国许多高校的外语专家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改革性探索,力求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外语知识、训练外语技能的模式。我院为适应地方经济需要和学校大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起步,但力度不够,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缺乏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弊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本人认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于某些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上的。
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当前,一些高校管理模式受惯性和教学思维固化等因素影响,公共外语教学在思维、实践、通专融合、师资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制约了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进步与发展,尚未形成有效服务社会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维方面,公共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不强
高校外语课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的认识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内容是要背单词和做英语四六级试题,把通过英语四六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英语学习就是能阅读英语原版书和写英语论文,甚至有的学校管理者也认为外语仅是一门语言课程,而没有将其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的要件进行思考。显然,这些认识对高校外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解。高校外语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十余年英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高校外语教学不只局限在“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学习层面,而应该是在“听说读写译”基础上的跨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课程。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文化的载体。公共外语教学面对的是工学、农学、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十三个学科五百多个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和科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会很多,没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空间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因素值得关注,如跨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习俗差异等方面,已经成为困扰当今跨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
在实践方面,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不强
2016年6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由于受传统和惯例模式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沿袭着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公共外语长期被高校定义成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像专业课一样的实习和实践课程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套路性”有余、“实战搏击性”不足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课依然延续着中小学外语课的模式,虽然历经翻译教学法、阅读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但还是徘徊在语法教学的领域,局限在教材和考试的维度里。作为教学成果的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托福和雅思考试等成绩,虽然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对外语知识积累程度,但并不能全面展现学生对这一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借助这门知识完成研究和专项工作的能力。高校外语课程之所以一直没有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是由于存在外语教学只是一门语言课程、文学课程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2]吴中江,等.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严红君,张国娟.多维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日语应用能力[J].职业时空,2011,(7).
【關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地方高校
关于外语专业人才的认识
今社会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因此,语言的信息交流作用将会得到空前重视。21世纪又是个高速多变、改革创新的时代,与之相应的也必须是多样、多向、多变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专业外语教育模式仍处于“思想观念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的状态,即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与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矛盾。我国传统的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与语言学、文学的结合,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学生除语言技能和外国语言学、文学的知识之外,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缓解和改变这种矛盾,我国许多高校的外语专家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改革性探索,力求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外语知识、训练外语技能的模式。我院为适应地方经济需要和学校大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起步,但力度不够,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缺乏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弊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本人认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于某些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上的。
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当前,一些高校管理模式受惯性和教学思维固化等因素影响,公共外语教学在思维、实践、通专融合、师资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制约了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进步与发展,尚未形成有效服务社会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维方面,公共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不强
高校外语课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的认识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内容是要背单词和做英语四六级试题,把通过英语四六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英语学习就是能阅读英语原版书和写英语论文,甚至有的学校管理者也认为外语仅是一门语言课程,而没有将其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的要件进行思考。显然,这些认识对高校外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解。高校外语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十余年英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高校外语教学不只局限在“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学习层面,而应该是在“听说读写译”基础上的跨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课程。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文化的载体。公共外语教学面对的是工学、农学、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十三个学科五百多个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和科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会很多,没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空间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因素值得关注,如跨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习俗差异等方面,已经成为困扰当今跨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
在实践方面,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不强
2016年6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由于受传统和惯例模式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沿袭着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公共外语长期被高校定义成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像专业课一样的实习和实践课程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套路性”有余、“实战搏击性”不足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课依然延续着中小学外语课的模式,虽然历经翻译教学法、阅读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但还是徘徊在语法教学的领域,局限在教材和考试的维度里。作为教学成果的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托福和雅思考试等成绩,虽然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对外语知识积累程度,但并不能全面展现学生对这一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借助这门知识完成研究和专项工作的能力。高校外语课程之所以一直没有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是由于存在外语教学只是一门语言课程、文学课程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2]吴中江,等.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严红君,张国娟.多维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日语应用能力[J].职业时空,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