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泊,从来是文人喜欢着笔的话题,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黄景仁便曾以一首《春日客感》写尽客子思绪。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销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阴阴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此诗首句直言“乡心”,不事铺叙,横空而来,仿佛这个春风春雨的天地之间,只有一剪雁影与诗人自己;紧接着,这种情绪被进一步深化——客旅的惆怅对诗人而言不仅仅局限于当下,更是贯穿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从未消解。行至颔联,这种羁客之思被诗人放到了更大的视野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千古愁绪被化入其中。春日景致虽好,却岂宜羁客登楼远望?只怕红英翠柳会更加触动游子愁思。颈联的笔锋一转,笔触再次落到诗人自己身上。诗人久病在身,花草滋蔓早已无法使他一展笑颜,于是这里的花辰、草路多少都是染上了诗人的凄清的。在尾联,诗人悄然把笔墨宕开去,以江潮与行舟作结,情致也更加跌宕一分,多少游子在春日欣然归乡,随着江流回到所思之人的身旁,只有诗人踽踽独行,听着江潮涨落,欲归而不得。这样的情绪含而不露,余韵悠长,使读者不由掩卷伤心。
短短一首七律,飽含诗人作客异乡的苦楚,情绪飘洒直下,排解无法。诗人写尽的不仅仅是此时此刻的乡愁,更是大半生的“不合时宜”,与其世格格不入的无奈——而这还需从诗人生平说起。
黄景仁,字仲则,生于乾隆十四年正月四日,四岁失父而孤,由祖母监读,随后又遭兄长早逝,家道颓落。可他天生便是个诗才,九岁便有佳句“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十六岁应童子试,被拔为第一,时人争相与之结交。弱冠之年,却再应江宁乡试而不售,仲则自恃诗才,浪游为幕,以谋衣食。几番辗转游历,终于受到安徽学政赏识,被延入幕中。然而,仲则以诗人之身处于众学者之间,常有失意苦闷之感,最终典衣买舟离去。时至二十五岁,仲则已五次参试不中,贫病交加,渐显颓唐。无奈中,他转投京城以谋出路,至四库馆任誊录生。其时仲则在京城名声大噪,这也使得他以为“人谓长安居不易,误矣”,于是不辞周折地将家人迁至京中,但仲则终究不堪生活所负,窘境中唯有将老母送归家乡。此后的仲则贫病日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亦透露出自知享年不永之慨。
今人咏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之句,而少有能知仲则其人者,实是憾事。仲则为人狷介豪宕,其诗则飘洒凄怆;他的一生才华横溢,诗名大噪,也曾拥有交心知己,但他却始终受困于科举,无以进身致仕,被迫支撑病弱之躯辗转飘零。在那个考据盛行、以八股取士的时代,他偏偏醉心于旁人眼中的“外学杂览”之中,不为苟合取容于世,这是诗心使然。
这样一个怀揣诗心的生命,在人间遭逢了太多无奈。仲则自幼对举制之学便“心块然不知其可好”,欲凭诗才进仕济民,却在八股取士的现实中无可奈何,其后屡试不中,自身尚且衣食无源,还要背负着赡扶老母、给养妻儿的生活重担。仲则这一生,是来人间作客的。他始终在飘零,无处是他的归属——这说的不仅仅是他宦游四方、为生活奔走之苦,更是哀悯于他所处的时代从未接纳他、给予他尊重、抚慰他的伤心。
有的人认为,仲则孤傲狂放的性格、执着于诗歌创作的秉性正是使得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源。如郁达夫所说,“看看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的集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才能非不大,学非不博,然而和平敦厚,个个总免不了十足的头巾气味。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仲则处世安身不愿苟同时人,性灵与诗风混融贯通,为诗从不为旁人所囿,因此,他的诗性生命是不朽的,他的诗也是不朽的。
仲则欣赏的诗人亦是天才般的诗人李白,他的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李白诗的影响。他的集子中有《太白墓》一诗:“人生百年要行乐,一日千杯苦不足!笑看樵牧语斜阳,死当埋我斯山麓。”一个散发乘舟的狷介之士跃然诗中,而他对太白的神往追慕亦是深切有力。他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能够挥洒性情,任其自然,不落于古人之窠臼,不流于空虚说理,与当时盛行的复古诗风大相径庭,独来独往于文字里,自成一种境界。
乾隆四十八年,仲则时年三十五岁,在债主追逼之下窘迫离京,病体难持,将往西安谋选资于毕沅。路途之中,因肺病不愈,卒于山西运使沈业富署中。
他终究在客路之中走完了作客的一生,这位上天派来作诗的诗人给世人留下一部《两当轩集》以后,终于踏上了他的归途。这一次的春风瑞雨,一定将他带到了另一个真挚而热烈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许隽超.黄仲则年谱新编[D].复旦大学,2006.
[2]陈涛.黄仲则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蓝士英.黄仲则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4):45-50.
[4]章衣萍.黄仲则评传[M].北新书局,1931.
[5]黄景仁.两当轩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销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阴阴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此诗首句直言“乡心”,不事铺叙,横空而来,仿佛这个春风春雨的天地之间,只有一剪雁影与诗人自己;紧接着,这种情绪被进一步深化——客旅的惆怅对诗人而言不仅仅局限于当下,更是贯穿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从未消解。行至颔联,这种羁客之思被诗人放到了更大的视野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千古愁绪被化入其中。春日景致虽好,却岂宜羁客登楼远望?只怕红英翠柳会更加触动游子愁思。颈联的笔锋一转,笔触再次落到诗人自己身上。诗人久病在身,花草滋蔓早已无法使他一展笑颜,于是这里的花辰、草路多少都是染上了诗人的凄清的。在尾联,诗人悄然把笔墨宕开去,以江潮与行舟作结,情致也更加跌宕一分,多少游子在春日欣然归乡,随着江流回到所思之人的身旁,只有诗人踽踽独行,听着江潮涨落,欲归而不得。这样的情绪含而不露,余韵悠长,使读者不由掩卷伤心。
短短一首七律,飽含诗人作客异乡的苦楚,情绪飘洒直下,排解无法。诗人写尽的不仅仅是此时此刻的乡愁,更是大半生的“不合时宜”,与其世格格不入的无奈——而这还需从诗人生平说起。
黄景仁,字仲则,生于乾隆十四年正月四日,四岁失父而孤,由祖母监读,随后又遭兄长早逝,家道颓落。可他天生便是个诗才,九岁便有佳句“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十六岁应童子试,被拔为第一,时人争相与之结交。弱冠之年,却再应江宁乡试而不售,仲则自恃诗才,浪游为幕,以谋衣食。几番辗转游历,终于受到安徽学政赏识,被延入幕中。然而,仲则以诗人之身处于众学者之间,常有失意苦闷之感,最终典衣买舟离去。时至二十五岁,仲则已五次参试不中,贫病交加,渐显颓唐。无奈中,他转投京城以谋出路,至四库馆任誊录生。其时仲则在京城名声大噪,这也使得他以为“人谓长安居不易,误矣”,于是不辞周折地将家人迁至京中,但仲则终究不堪生活所负,窘境中唯有将老母送归家乡。此后的仲则贫病日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亦透露出自知享年不永之慨。
今人咏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之句,而少有能知仲则其人者,实是憾事。仲则为人狷介豪宕,其诗则飘洒凄怆;他的一生才华横溢,诗名大噪,也曾拥有交心知己,但他却始终受困于科举,无以进身致仕,被迫支撑病弱之躯辗转飘零。在那个考据盛行、以八股取士的时代,他偏偏醉心于旁人眼中的“外学杂览”之中,不为苟合取容于世,这是诗心使然。
这样一个怀揣诗心的生命,在人间遭逢了太多无奈。仲则自幼对举制之学便“心块然不知其可好”,欲凭诗才进仕济民,却在八股取士的现实中无可奈何,其后屡试不中,自身尚且衣食无源,还要背负着赡扶老母、给养妻儿的生活重担。仲则这一生,是来人间作客的。他始终在飘零,无处是他的归属——这说的不仅仅是他宦游四方、为生活奔走之苦,更是哀悯于他所处的时代从未接纳他、给予他尊重、抚慰他的伤心。
有的人认为,仲则孤傲狂放的性格、执着于诗歌创作的秉性正是使得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源。如郁达夫所说,“看看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的集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才能非不大,学非不博,然而和平敦厚,个个总免不了十足的头巾气味。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仲则处世安身不愿苟同时人,性灵与诗风混融贯通,为诗从不为旁人所囿,因此,他的诗性生命是不朽的,他的诗也是不朽的。
仲则欣赏的诗人亦是天才般的诗人李白,他的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李白诗的影响。他的集子中有《太白墓》一诗:“人生百年要行乐,一日千杯苦不足!笑看樵牧语斜阳,死当埋我斯山麓。”一个散发乘舟的狷介之士跃然诗中,而他对太白的神往追慕亦是深切有力。他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能够挥洒性情,任其自然,不落于古人之窠臼,不流于空虚说理,与当时盛行的复古诗风大相径庭,独来独往于文字里,自成一种境界。
乾隆四十八年,仲则时年三十五岁,在债主追逼之下窘迫离京,病体难持,将往西安谋选资于毕沅。路途之中,因肺病不愈,卒于山西运使沈业富署中。
他终究在客路之中走完了作客的一生,这位上天派来作诗的诗人给世人留下一部《两当轩集》以后,终于踏上了他的归途。这一次的春风瑞雨,一定将他带到了另一个真挚而热烈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许隽超.黄仲则年谱新编[D].复旦大学,2006.
[2]陈涛.黄仲则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蓝士英.黄仲则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4):45-50.
[4]章衣萍.黄仲则评传[M].北新书局,1931.
[5]黄景仁.两当轩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