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f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或一幅,或多幅。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学生的再造想象被激发了,对课文的兴趣也增强了。如何充分运用才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导入课文,从图切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精美的图片使学生得到生动的感性认识,运用图片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活思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先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先让学生认识蚂蚁和蝈蝈,然后,和它们亲热地打打招呼,这样,学生在图片和教师语言的作用之下,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然后再以“蚂蚁和蝈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境。
  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兴趣,从而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学习兴趣,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了。
  二、精读课文,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感受和领悟课文的情感呢?这时,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为教师施教和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最好的钥匙。因此,合理运用插图,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插图入手,图文结合,以图解文,依文赏图,二者相互促进。课文中有些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词语、句子,凭借插图,问题则迎刃而解。如二年级《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空中展翅飞翔,都显得那样高雅”,这句中“引吭高歌”“高雅”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导看图,使学生利用图上丹顶鹤的的姿态、样子,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及句子的含义,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
  三、总结课文,凭借插图,深化认识
  利用插图不但可以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学棋》一课,教师总结课文时,可以一手指着插图,一边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对于秋这样一个有名的老师,徒儿也一定会很出色,可是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个学生学习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三心二意。可见老师再好,如果自己学习不专心,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这样,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去看图,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认识也更加深刻。
  四、复习课文,以图为凭,唤起回忆
  有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记忆不是很清楚,这时只需借助几幅图片就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牢记故事情节。如在《沉香救母》一课,配套的插图共有3幅,第一幅画的就是沉香攥着拳头,凭借这幅插图,学生们找到了故事的起因——因妈妈被二郎神压在山下,沉香又难过又气愤,决心苦练武功。第二幅是沉香练功图,围绕这幅图,学生通过对沉香和师傅之间对话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也体会到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精神。第三幅图上沉香学成武艺,踏上了救母之路。通过对这三幅图的观察、理解、想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回忆,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下一课的热情。
  总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利用好插图,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之不足,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其他文献
板书是语文课堂定格的风景线,展现的是别致的魅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是知识凝练的结晶,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是提纲挈领的深化,浓缩着教师备课的精华,它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十足的韵味,有利于叩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教师应该善于把课堂教学语言和板书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板书设计——凸显课文内容  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期刊
又到了校内研究课的上课时间,各科教师纷纷定下自己开课的课题与执教班级。表格统计好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班级异常忙碌,被许多老师选中;有的班级则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只被少数老师选中;还有的就是我教的班级,只本人“一枝独秀”。在与本班任课教师交流时不由提到了这件事,大家笑言:“只有你最‘勇敢’,用他们上公开课,他们根本就配合不起来,上不出效果。”听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可静静想来,自己的
期刊
一、在阅读中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小叶子弗雷迪在春天的微风中学会了跳舞,在夏日里懒洋洋地晒太阳,享受雨水的清凉、夏夜的宁静。他问好朋友丹尼尔,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丹尼尔告诉他,“活着,就是让别人感受快乐,就是给因为家里太热,到这里来避暑的老人遮阴;就是给孩子们一个阴凉的地方,好让他们来玩……活着,就是为了做这些好事情。”可是,一阵秋风吹来,叶子纷纷落下,弗雷
期刊
习作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网络的有机对接、优势互补呢?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习作成果的展台:建立小组习作博客,编制班级习作电子杂志。将质性评价与测试卷中的量化评价相结合,努力实现习作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一、搜集信息,科学设计——E“网”尽现  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
公开课,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般展示的都是第二课时,且上课的模式一般都是自读体会——交流感受——朗读表达。更有趣的是,不管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还是第二、三学段,基本都以这样的模式构建课堂。  或许在具体组织交流过程中,由于文本特点不同,学生阅读能力有差异,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有所区别,但还是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不同学段,教的策略难道是一样的吗?难道也只有这一种模式吗?突然间,产生一个想法:如果一篇课文
期刊
审美的过程是人们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课堂的审美体验,即体验主体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在情感的驱动下并以情感为中心形成了一种情牵意绕、意象纷呈的复杂心绪,情不自禁地对客体文本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下面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为例,解密他是如何为学生打开一扇审美体验的“窗”,把学生带入“人曲合一”的
期刊
小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理解、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会对新词语有特别的敏感;在课堂的学习中,他们也时常会使用一些从未在课本上学过的新词、好句子。有人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涵泳濡染”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中来自于学生中间的一些新词、新句对学生的词语积累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样的一种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可利用的价值吗?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案例】三年
期刊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学以后读了很多有趣的书,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要再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书名叫《小魔怪要上学》。(映示书名)先让我们看看封面吧。  3.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想读吗?还记得我们听故事的要求吗?(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大胆说,坐端正)  4.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这是扉页,它像一扇门,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小魔怪的一家。  二、分享阅读  1.
期刊
我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美好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厚。针对这一特点,上课伊始,我直接用电脑课件,映示丑小鸭被身边的亲人欺负,被他人欺负,只好孤苦伶仃地生活的画面。(丑小鸭被追啄,被驱赶;丑小鸭孤单离家;丑小鸭被讥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让学生如临其境。当时,有一个学生看到丑小鸭的兄弟姐妹欺负丑小鸭时,他竟摩拳擦掌地说,
期刊
听过许多随堂课,与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课的好差,与是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选择贴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调动积极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片段:  初读疏通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处读给大家听。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了:“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