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近20年家庭教养方式的整体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脉络,揭示其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运用CitespceV.5.5.R.1软件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可视化分析。检索中国知网CSSCI期刊1998年至2019年收录的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533篇文献,统计其文献发文量,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系统梳理三个时期的热点词,得出亲子互动与家庭背景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高频因素,以此为家庭教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CitespaceV.5.5.R.1;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42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妇联为响应时代对于家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号角,联合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多个部门,颁布了《关于指导家庭教育的5年规划》,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据此,本文针对20年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文献探究20年来的研究热点。
1 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
本次研究样本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文献类型选定期刊,时间跨度设为1998年至2019年11月20日,检索内容输入:
(1)主题=“家庭教养方式”或含“父母教养方式”,来源类别选择CSSCI文献,在剔除目录、报告、通知、出版声明等非研究性文献后,选取其中528篇文献。
(2)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特对“养育”与“教养”二词的概念相同点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家庭养育方式”或含“父母养育方式”的CSSCI文献进行选取:第一,文献中同时出现“养育方式”与“教养方式”二词。第二,文献中定义的“养育方式”作为“教养方式”的同义词出现。第三,文献有明显的心理或道德性色彩。据此,将“养育方式”中的5篇CSSCI文献纳入本次研究数据。
最终确定本次研究有效样本数据为533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V.5.5.R1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主题“家庭教养方式”进行研究。CiteSpace 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其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通过解读“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聚类、突显,得出主题“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统计分析结果
图1是根据533篇文献所做的折线图,其中实线代表文献的年产出量,虚线代表文献产出的总体趋势。统计显示,1998年开始出现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文献,2015年文献产出量达到高峰值45篇、其后年份继续保持整体稳定增长状态。总体而言,文献发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图1,大致将主题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98年至2004年);波动上升阶段(2005年至2015年);稳定维持阶段(2016年至2019年)。
2.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2.2.1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533篇文献进行绘图,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运用LLR算法对数据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
图中S值=0.5254(S>0.3),Q值=0.5244(Q>0.5),聚类显著,结果合理。聚类序号代表聚类规模,聚类序号越小表示聚类规模越大、出现频次越多,越能够代表研究的热点趋向。据图,该研究聚类结果主要分为八大主题,对聚类主题整合,得到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教养方式。聚类由#0、#3构成。主要是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互动进行研究。子聚类中包括“父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等。该主题主要强调父母与子女的双边关系,说明父母应重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营造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 促进亲密性亲子关系。建立有组织、有原则的亲子教养共同体, 抑制個体冲动的、自动化的反应行为, 克服专制、溺爱式教养带来的消极影响, 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亲子氛围。
第二,影响因素。聚类由#1、#2、#5、#7、#8构成。主要研究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形成的背后因素,子聚类包括“家庭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等。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个体人格特征形成的因素,子聚类有“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主观幸福感”等。该主题说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主观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产生,有研究表明个体主观情感与亲子情感温暖的理解度呈高度正相关,这就要求父母要增强与子女的沟通。同时,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性教养,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养模式,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实现个体心理积极发展。
第三,受众人群。聚类由#4、#6构成。主要体现家庭教养对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影响研究,体现在个体的身心两个层面,主要影响表现在“青少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中。子聚类主要讨论受众人群的“人际能力”“孤独感”等。该主题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人格相似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交流沟通能力、获得幸福感的主动性起着潜移默化的持续作用,影响个体的社会化等整体发展。
根据聚类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热点整体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与“不同家庭背景形成的教养方式”两大层面。
2.2.2 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的出现代表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运用CiteSpace V.5.5.R1软件绘制突现词表,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突现词自1998年起,随时间变化突现词有不同的进展。1998年至2005年间出现的“父母教养”与“家庭教养方式”两个突现词,反映了我国进入21世纪初对于家庭教育的逐渐重视,家庭教养方式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家庭教育开始形成标准样式与方法论的指导。2000年至2016年间,研究前沿集中在“心理健康”“人格”与“青少年”等心理层面的关注上,体现了家庭教养方式从共同标准化的模式到心理个体化的关注。2017年至2019年间,突现词不明显,但结合以往出现的突现词,推测今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将会集中在“教养的性别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的探究。 3 研究结论
针对可视化分析结果,对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形成亲子关系的双向良性互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人格”等关键词,凸显的正是亲子关系对孩童身心的影响,亲子关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正念教养上。在李群,陈庆华研究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品质一文中提出,积极的正念教养有助于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父母的“关怀”能够起到正向预测子女心理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如何将家庭压力与社会责任对等,家庭正念教养尤显重要,以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子女的内心动态,更新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为实现民族素养的整体提升打好基础。
(2)资源分配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阶层分化”“经济地位”是2015后的新兴关键词,其所映射的是家庭背景与资源分配问题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城乡家庭背景中资源分配差异上。2013年为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乡村整体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布了《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旨在发挥城乡区域优势,弥补劣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使得农村家庭化迁移出现,导致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位,亲子沟通减少,出现单亲教养模式或隔代教养模式。而对比城市家庭,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使得城市家庭教养以民主的协同教养为主,家庭整体处于温馨、和谐的背景下。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继续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发展城乡各自独有特色,促进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家庭教养方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涉及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何有效的缓解客观因素对家庭教养带来的影响,更好的量化、编码影响家庭教养的成因,是我们更待深入研究的話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等9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J].中国妇运,2017,(01).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陈颖娇,彭先桃,周晓芸,付雅琦.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5).
[4]何晓燕,裴秀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
[5]李群,陈庆华.城市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08).
[6]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一体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CitespaceV.5.5.R.1;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42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妇联为响应时代对于家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号角,联合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多个部门,颁布了《关于指导家庭教育的5年规划》,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据此,本文针对20年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文献探究20年来的研究热点。
1 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
本次研究样本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文献类型选定期刊,时间跨度设为1998年至2019年11月20日,检索内容输入:
(1)主题=“家庭教养方式”或含“父母教养方式”,来源类别选择CSSCI文献,在剔除目录、报告、通知、出版声明等非研究性文献后,选取其中528篇文献。
(2)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特对“养育”与“教养”二词的概念相同点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家庭养育方式”或含“父母养育方式”的CSSCI文献进行选取:第一,文献中同时出现“养育方式”与“教养方式”二词。第二,文献中定义的“养育方式”作为“教养方式”的同义词出现。第三,文献有明显的心理或道德性色彩。据此,将“养育方式”中的5篇CSSCI文献纳入本次研究数据。
最终确定本次研究有效样本数据为533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V.5.5.R1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主题“家庭教养方式”进行研究。CiteSpace 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其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通过解读“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聚类、突显,得出主题“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统计分析结果
图1是根据533篇文献所做的折线图,其中实线代表文献的年产出量,虚线代表文献产出的总体趋势。统计显示,1998年开始出现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文献,2015年文献产出量达到高峰值45篇、其后年份继续保持整体稳定增长状态。总体而言,文献发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图1,大致将主题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98年至2004年);波动上升阶段(2005年至2015年);稳定维持阶段(2016年至2019年)。
2.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2.2.1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533篇文献进行绘图,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运用LLR算法对数据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
图中S值=0.5254(S>0.3),Q值=0.5244(Q>0.5),聚类显著,结果合理。聚类序号代表聚类规模,聚类序号越小表示聚类规模越大、出现频次越多,越能够代表研究的热点趋向。据图,该研究聚类结果主要分为八大主题,对聚类主题整合,得到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教养方式。聚类由#0、#3构成。主要是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互动进行研究。子聚类中包括“父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等。该主题主要强调父母与子女的双边关系,说明父母应重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营造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 促进亲密性亲子关系。建立有组织、有原则的亲子教养共同体, 抑制個体冲动的、自动化的反应行为, 克服专制、溺爱式教养带来的消极影响, 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亲子氛围。
第二,影响因素。聚类由#1、#2、#5、#7、#8构成。主要研究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形成的背后因素,子聚类包括“家庭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等。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个体人格特征形成的因素,子聚类有“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主观幸福感”等。该主题说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主观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产生,有研究表明个体主观情感与亲子情感温暖的理解度呈高度正相关,这就要求父母要增强与子女的沟通。同时,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性教养,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养模式,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实现个体心理积极发展。
第三,受众人群。聚类由#4、#6构成。主要体现家庭教养对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影响研究,体现在个体的身心两个层面,主要影响表现在“青少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中。子聚类主要讨论受众人群的“人际能力”“孤独感”等。该主题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人格相似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交流沟通能力、获得幸福感的主动性起着潜移默化的持续作用,影响个体的社会化等整体发展。
根据聚类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热点整体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与“不同家庭背景形成的教养方式”两大层面。
2.2.2 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的出现代表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运用CiteSpace V.5.5.R1软件绘制突现词表,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突现词自1998年起,随时间变化突现词有不同的进展。1998年至2005年间出现的“父母教养”与“家庭教养方式”两个突现词,反映了我国进入21世纪初对于家庭教育的逐渐重视,家庭教养方式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家庭教育开始形成标准样式与方法论的指导。2000年至2016年间,研究前沿集中在“心理健康”“人格”与“青少年”等心理层面的关注上,体现了家庭教养方式从共同标准化的模式到心理个体化的关注。2017年至2019年间,突现词不明显,但结合以往出现的突现词,推测今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将会集中在“教养的性别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的探究。 3 研究结论
针对可视化分析结果,对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形成亲子关系的双向良性互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人格”等关键词,凸显的正是亲子关系对孩童身心的影响,亲子关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正念教养上。在李群,陈庆华研究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品质一文中提出,积极的正念教养有助于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父母的“关怀”能够起到正向预测子女心理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如何将家庭压力与社会责任对等,家庭正念教养尤显重要,以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子女的内心动态,更新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为实现民族素养的整体提升打好基础。
(2)资源分配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阶层分化”“经济地位”是2015后的新兴关键词,其所映射的是家庭背景与资源分配问题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城乡家庭背景中资源分配差异上。2013年为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乡村整体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布了《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旨在发挥城乡区域优势,弥补劣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使得农村家庭化迁移出现,导致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位,亲子沟通减少,出现单亲教养模式或隔代教养模式。而对比城市家庭,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使得城市家庭教养以民主的协同教养为主,家庭整体处于温馨、和谐的背景下。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继续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发展城乡各自独有特色,促进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家庭教养方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涉及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何有效的缓解客观因素对家庭教养带来的影响,更好的量化、编码影响家庭教养的成因,是我们更待深入研究的話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等9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J].中国妇运,2017,(01).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陈颖娇,彭先桃,周晓芸,付雅琦.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5).
[4]何晓燕,裴秀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
[5]李群,陈庆华.城市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08).
[6]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一体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