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张桂梅老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完整地诠释了什么是“四有”好老师,她给全国的老师们树立了“四有”好老师的榜样。
让人难忘的画面实在是太多了。当初因为条件艰苦,老师们纷纷打算离开学校的时候,张桂梅带领几位党员教师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最终,她把女高的老师们留下了,也把家长和孩子们的希望留下了。学生宿舍旁边小房子里的灯光,永远是早上第一个亮,晚上最后一个熄灭,能看到一个个夜晚孩子们睡了她还手握手电筒检查宿舍,早上闹钟一响就起来催促孩子们起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妈妈一样的老师的关爱下,学生们从不太努力到热爱学习,最终一个个考上理想的大学,改变命运、改变家庭!
张桂梅拖着病躯,一直坚持着,把自己的工资和积蓄拿来资助贫困学生,而自己的生活却简单朴素,甚至到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期间裤子破了都不知道。张桂梅老师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崇高的追求,多么无私的爱。她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却又是一个形象高大的楷模。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作为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2018年实施“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以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过去农村人读大学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城里,工学矛盾突出,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相当困难。2018年在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下,云南开放大学组织实施“云南省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项目,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大学送到农村。然而我们的村干部基础差、工作忙,如何更有效地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们的老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做起,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到“三结合三对接”,即“行动计划”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地方村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求对接,课程开设与学员工作需求对接,课程实践与学员实际工作实践对接。为促进村干部学员的成长成才,还搭建非学历课程与学历课程学分互换的学习“立交桥”。同时,提供优质网络课程学习资源,采用网络学习平台、云教室、课程直播等远程教育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巡回教学、集中面授辅导、送教到村等方式开展线下教学,以“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现在,我们的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们都谈到“双提升”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他们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学会了公文写作,学到了基层党建的理论和实践,学到了专业知识,感受到老师们的认真和严谨。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开阔了,能力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
2020年10月底,云南开放大学把朱有勇院士请到学校,为师生们作题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报告。同样是为“三农”服务,朱有勇院士的事迹极大地鼓舞着我们,从他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带领澜沧县脱贫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责任担当,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0年11月初,我们走进澜沧县,来到朱有勇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参加了他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开班式,去到了他的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的种植基地,感受到他为当地农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疫情期间,他为了帮助农民的马铃薯卖一个好价钱,放下身段,亲自直播卖马铃薯,半个小时就把几十吨的马铃薯卖完了。他跟我们说,他出身农民,跟农民是朋友。他们遇到困难,他就会帮助他们。他对农民深深的爱,也获得了农民对他的爱和崇敬。
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桂梅和朱有勇都是教师,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努力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让我们向时代楷模学习,不忘初心,践行“四有”好老师的真谛。
让人难忘的画面实在是太多了。当初因为条件艰苦,老师们纷纷打算离开学校的时候,张桂梅带领几位党员教师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最终,她把女高的老师们留下了,也把家长和孩子们的希望留下了。学生宿舍旁边小房子里的灯光,永远是早上第一个亮,晚上最后一个熄灭,能看到一个个夜晚孩子们睡了她还手握手电筒检查宿舍,早上闹钟一响就起来催促孩子们起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妈妈一样的老师的关爱下,学生们从不太努力到热爱学习,最终一个个考上理想的大学,改变命运、改变家庭!
张桂梅拖着病躯,一直坚持着,把自己的工资和积蓄拿来资助贫困学生,而自己的生活却简单朴素,甚至到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期间裤子破了都不知道。张桂梅老师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崇高的追求,多么无私的爱。她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却又是一个形象高大的楷模。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作为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2018年实施“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以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过去农村人读大学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城里,工学矛盾突出,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相当困难。2018年在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下,云南开放大学组织实施“云南省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项目,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大学送到农村。然而我们的村干部基础差、工作忙,如何更有效地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们的老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做起,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到“三结合三对接”,即“行动计划”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地方村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求对接,课程开设与学员工作需求对接,课程实践与学员实际工作实践对接。为促进村干部学员的成长成才,还搭建非学历课程与学历课程学分互换的学习“立交桥”。同时,提供优质网络课程学习资源,采用网络学习平台、云教室、课程直播等远程教育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巡回教学、集中面授辅导、送教到村等方式开展线下教学,以“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现在,我们的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们都谈到“双提升”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他们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学会了公文写作,学到了基层党建的理论和实践,学到了专业知识,感受到老师们的认真和严谨。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开阔了,能力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
2020年10月底,云南开放大学把朱有勇院士请到学校,为师生们作题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报告。同样是为“三农”服务,朱有勇院士的事迹极大地鼓舞着我们,从他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带领澜沧县脱贫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责任担当,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0年11月初,我们走进澜沧县,来到朱有勇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参加了他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开班式,去到了他的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的种植基地,感受到他为当地农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疫情期间,他为了帮助农民的马铃薯卖一个好价钱,放下身段,亲自直播卖马铃薯,半个小时就把几十吨的马铃薯卖完了。他跟我们说,他出身农民,跟农民是朋友。他们遇到困难,他就会帮助他们。他对农民深深的爱,也获得了农民对他的爱和崇敬。
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桂梅和朱有勇都是教师,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努力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让我们向时代楷模学习,不忘初心,践行“四有”好老师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