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学习任务群”再一次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和教学探讨的热点。“学习任务群”“教什么”和“怎么教”,困扰着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也吸引着较多的研究力量。其实,在理清“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前,有必要弄明白“为什么教”的问题。因为,“为什么教”(学习目标)是“教什么”(学习内容)和“怎么教”(学习方式)的依据。虽然,“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在各个任务群中皆罗列了“学习目标与内容”板块,但内容趋于笼统,表述不够明确,操作性指令含混。18个“学习任务群”的编制体现了“整体设计、统筹安排”[1]的立体思路,故而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理应考虑各“学习任务群”的整合可能,对其进行归类、整合、融通,并以整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实施。同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也应以整合姿态出现,横向同类整合,纵向层级贯通,体现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实施性,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本文以“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纵向整合设计为例,从“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三层次,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三维度,阐述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纵向整合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2]。必修课程安排有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安排9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任务群为三类课程的共同内容,前三个任务群始终贯串三类课程,“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在选修课程中未作强调。其它任务群皆是分属相应课程的专属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各有侧重。“语文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侧重点和学生的学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3],在横向整合同类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纵向整合学习目标贯通三大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是整合多个学习任务群而开发的涵盖三类课程的任务群组。该模块以“科学类语言”的阅读与表达为学习核心,整合“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究”“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8个学习任务群,使得这一个模块内的各学习任务群之间形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卯榫”结构,并以專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整合后的课程,不但能够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而且能够加强专属任务群和共同任务群的统整。虽然8个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有所不同,学习目标和内容也有所差异,但都有共同或共通之处。所以,“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整合深度,不能仅在课程内容层面,还应追溯到学习目标层面。因为每类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不同,教学重点难点各异,模块整合重构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必然有明显的差异。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本质上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简称专题学习)。专题学习须有明确的专题定向,即预判学生完成该专题后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增益。根据三类课程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模块中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卯榫”耦合,从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设计一个专题或一个项目的学习目标,帮助高中生成为有一定科学素养,坚守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的“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二、“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的纵向贯通
把“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学习目标定向为“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这是基于维果斯基的“言语思维”理论学说,结合青少年言语思维发展特点而确定的。在开启任何一个专题学习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明确本专题的终点,即完成专题中编排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后,学生在科学阅读、科学探索和科学创新方面,能力、行为、思维、精神等是否有多维度、多层次地提高。
(一)“阅读者”目标层次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阅读者与探索者、创新者相较,都是基础层次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他能依据阅读目的、文本类型,自动、灵活、快速、有效地使用不同阅读策略,熟练地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或者能依据阅读期待,设计激励自我持续阅读,借助文字探索求知、获取新知、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发展思维、修行精神”[4],具有满足生活实践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素养。作为学习任务群整合模块,“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首要任务,理所当然应落脚在包括基本语文素养和基础科学素养的基本素养,培养能读懂科学文本,具有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阅读者。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阅读者”层次的学习者,应具备以下学习行为表现:
1.关键能力。能够选择恰当的科学阅读材料,辨认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辨析科学事实和虚拟现实,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解释科学规则及基本原理,归纳阅读科学文本的一般方法,能够读懂绝大多数科普著作和部分科学经典著作;会梳理科学论文及著作的主要观点及结构,“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会利用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阅读文本,把握科学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5]。
2.必备品格。养成定时阅读通俗易懂的科学作品的习惯;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前沿问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类科技成果展;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社区或所在地区举办的科学、科技活动等。
3.价值观念。体验科学论著中科学人物的研究经历和探索过程,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忱,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探索者”目标层次
在科学阅读中,阅读者层次的阅读更多注重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多停留在表象认识,即“是什么”,诸如“这本书谈了什么科学知识或道理?”“这本书的论说结构如何?”当然,对于部分高中生而言,达到阅读者层次已经足够,因为具备“读懂”“读明白”科学文本的能力就能够应对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出于个人高层次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理应开展较复杂、较系统的阅读活动,即在已有阅读基础上,学做一个科学的探索者:探索科学文本“知识”之外的内容,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科学探索者,能够运用观察、判断、推理、预测、比较、分类、辨别、调查、建模等思维能力,多视角、多途径、跨媒介分析科学文本,探索科学原理和推证科学结论。按照这一要求,此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突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阅读能力。“探索者”的学习行为表现是: 1.关键能力。能在科学文本中发现他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或观察到他人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能依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清晰的判断与推理;能够有步骤地筹划科学研讨活动,并动员同伴参与;能够自觉整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有读懂各类科学经典著作的能力,在明确内容提要基础上撰写简要的评述;能够依据占有的信息,根据既有条件,迅速做出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剔除冗余信息,能针对科学观点、科学规律或科学原理与同伴进行有理有据、有逻辑的讨论与辩论。
2.必备品格。敢质疑,能辩证地审视科学领域的既成认知,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独到、合理的判断;能利用文本中的关联信息,尝试逻辑推理,进一步学习体验归纳、演绎、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和论证策略,尝试推演和验证著作中的科学结论,培养科学证伪的习惯和勇气。
3.价值态度。能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专题任务;能态度温和、理据充分地驳斥他人不合理的观点或结论;能在科学阅读、分享讨论中关照他人(同伴)的意见或看法;面对他人的质疑、反驳和证伪,能接受建议,整合思考,再次验证,树立执着的科学研究信念,坚持甘于奋斗、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创新者”目标层次
“创新者”是一个能够自己主宰自己大脑,不轻易被他人的谬误、讹传装进大脑的人,也是一个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披沙拣金、拨云见日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基本都能够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摆脱盲从,运用自己的思考洞见事物真貌,做出理性判断,形成独立见解,发表独到观点。
培养“创新者”目标的“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学术論著专题研讨”任务群,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方式开展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高。首先,主题阅读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其次,阅读者需要在阅读中列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并提出共同的主题;最后,阅读者还需借助所读书籍,创造性提出所读书籍都没有提过的主题分析。很显然,“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在本阶段所倡导的主题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强调学生“深、精、专”的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科学文本,成为阅读的创新者。这种“创新者”的学习行为表现:
1.关键能力。能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科学研讨专题,围绕专题检索整理科学领域的论文和著作,梳理文献并提炼有关专题内容的共识;能根据提炼的共识提出研讨问题,生发出新的选题,深入研究,撰写研讨提纲;能从繁杂的阅读信息中辨析信息的真伪,并基于科学事实、科学规律提出验证思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释思路、表达见解;能整理专题研读和选题研究的成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研究报告或学术小论文,并以恰当的方式与同伴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2.必备品格。有辩证思考的习惯,坚持理性审视科学世界,理据充分地表达见解;在群体分歧中,能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融合理解,创建性提出令分歧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乐于与他人分享创新成果,善于接受他人建议和意见,不墨守成规,尝试多维度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价值态度。能自觉、主动地反思已完成的学习任务,从中吸取教训,总结得失;坚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敬畏科学,尊重科学,在树立科学创新意识的同时,紧守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
“阅读者”“探索者”“创新者”三层次价值指向的学习目标,遵循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特别注意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6]。“阅读者”层次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习任务群”的共同基础,重视学生日常语文积累,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科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科学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为学生成为“探索者”和“创新者”奠定坚实根基。“探索者”层次的学习目标,旨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石,为“创新者”个性化素养形成提供必要支撑。“创新者”层面的学习目标,是高中生“科学阅读”的最高要求,强调个性化探究,突出学习者学习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理解和批判能力,提升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阅读者”学习目标从“面”上强调科学阅读与学习的广度,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位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而“探索者”和“创新者”则注重对科学作品学习“点”的深度,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
三、“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操作性表述
“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7]。18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是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实,是依据各学习任务群的独特性进行的分解与逐层下移,以及相关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整合重构。“科学阅读与创新”整合模块,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将“科学阅读与创新”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概括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语句进行可操作的教学转化与整理。
(一)语言目标
语言目标对应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的课程目标表述。确定“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语言学习目标,是在整合“科学阅读与创新”相关学习任务群,特别是分析基本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语言基础上,提炼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关联性较高的关键词,围绕科学语言的知识、类型、特点或语言现象而梳理的显性化教学目标。
(二)思维目标
思维目标对应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课程目标,它是基于群体学生在相应学段表现出来的共性思维特征。语文学习语境中的思维能力专指言语思维,是作家在特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作家个性化的言语风格、言语特色密不可分,也与文本体式、文类特征紧密相连。学生在“科学阅读”中,存在较大的个体思维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偏好,因而,“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整合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内容”所对应的思维方式、类型、品质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期优化思维品质,学会思维策略,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言语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表述。每个任务群课程内容的价值目标均有较强的价值趋向,需要依据对应专题、项目和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体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必需的关键性因素加以统整。显然,“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价值目标,是引导高中生在“科学专题学习”中找到发现的乐趣,寻得科学的道理,在探索的过程中埋下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操作性表述如下:
综上所述,“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对8个学习任务群的同类整合,实现了具体任务群相同和相近课程内容在“面”上的横向统整,有利于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推进,然而,课程内容“面”上的综合性,却不利于“点”式分布的若干学习项目的学习,因此需要“点”上的纵向整合给予补充。“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三层次、三维度的纵向整合,贯通三类课程形态,实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点”与“面”的立体融合,既体现了“整体”“统筹”的课程理念,又有益于实现本模块学习任务群多方面、多层次整合实施的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2][3][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9,42,25,43,42.
[4]张秋玲,郑国民,屈浩.穿越时空父母情(我的父亲母亲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与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7GX272)研究成果。]
本文以“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纵向整合设计为例,从“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三层次,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三维度,阐述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纵向整合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2]。必修课程安排有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安排9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任务群为三类课程的共同内容,前三个任务群始终贯串三类课程,“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在选修课程中未作强调。其它任务群皆是分属相应课程的专属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各有侧重。“语文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侧重点和学生的学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3],在横向整合同类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纵向整合学习目标贯通三大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是整合多个学习任务群而开发的涵盖三类课程的任务群组。该模块以“科学类语言”的阅读与表达为学习核心,整合“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究”“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8个学习任务群,使得这一个模块内的各学习任务群之间形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卯榫”结构,并以專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整合后的课程,不但能够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而且能够加强专属任务群和共同任务群的统整。虽然8个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有所不同,学习目标和内容也有所差异,但都有共同或共通之处。所以,“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整合深度,不能仅在课程内容层面,还应追溯到学习目标层面。因为每类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不同,教学重点难点各异,模块整合重构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必然有明显的差异。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本质上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简称专题学习)。专题学习须有明确的专题定向,即预判学生完成该专题后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增益。根据三类课程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模块中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卯榫”耦合,从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设计一个专题或一个项目的学习目标,帮助高中生成为有一定科学素养,坚守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的“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二、“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的纵向贯通
把“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学习目标定向为“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这是基于维果斯基的“言语思维”理论学说,结合青少年言语思维发展特点而确定的。在开启任何一个专题学习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明确本专题的终点,即完成专题中编排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后,学生在科学阅读、科学探索和科学创新方面,能力、行为、思维、精神等是否有多维度、多层次地提高。
(一)“阅读者”目标层次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阅读者与探索者、创新者相较,都是基础层次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他能依据阅读目的、文本类型,自动、灵活、快速、有效地使用不同阅读策略,熟练地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或者能依据阅读期待,设计激励自我持续阅读,借助文字探索求知、获取新知、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发展思维、修行精神”[4],具有满足生活实践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素养。作为学习任务群整合模块,“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首要任务,理所当然应落脚在包括基本语文素养和基础科学素养的基本素养,培养能读懂科学文本,具有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阅读者。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阅读者”层次的学习者,应具备以下学习行为表现:
1.关键能力。能够选择恰当的科学阅读材料,辨认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辨析科学事实和虚拟现实,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解释科学规则及基本原理,归纳阅读科学文本的一般方法,能够读懂绝大多数科普著作和部分科学经典著作;会梳理科学论文及著作的主要观点及结构,“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会利用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阅读文本,把握科学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5]。
2.必备品格。养成定时阅读通俗易懂的科学作品的习惯;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前沿问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类科技成果展;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社区或所在地区举办的科学、科技活动等。
3.价值观念。体验科学论著中科学人物的研究经历和探索过程,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忱,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探索者”目标层次
在科学阅读中,阅读者层次的阅读更多注重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多停留在表象认识,即“是什么”,诸如“这本书谈了什么科学知识或道理?”“这本书的论说结构如何?”当然,对于部分高中生而言,达到阅读者层次已经足够,因为具备“读懂”“读明白”科学文本的能力就能够应对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出于个人高层次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理应开展较复杂、较系统的阅读活动,即在已有阅读基础上,学做一个科学的探索者:探索科学文本“知识”之外的内容,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科学探索者,能够运用观察、判断、推理、预测、比较、分类、辨别、调查、建模等思维能力,多视角、多途径、跨媒介分析科学文本,探索科学原理和推证科学结论。按照这一要求,此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突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阅读能力。“探索者”的学习行为表现是: 1.关键能力。能在科学文本中发现他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或观察到他人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能依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清晰的判断与推理;能够有步骤地筹划科学研讨活动,并动员同伴参与;能够自觉整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有读懂各类科学经典著作的能力,在明确内容提要基础上撰写简要的评述;能够依据占有的信息,根据既有条件,迅速做出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剔除冗余信息,能针对科学观点、科学规律或科学原理与同伴进行有理有据、有逻辑的讨论与辩论。
2.必备品格。敢质疑,能辩证地审视科学领域的既成认知,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独到、合理的判断;能利用文本中的关联信息,尝试逻辑推理,进一步学习体验归纳、演绎、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和论证策略,尝试推演和验证著作中的科学结论,培养科学证伪的习惯和勇气。
3.价值态度。能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专题任务;能态度温和、理据充分地驳斥他人不合理的观点或结论;能在科学阅读、分享讨论中关照他人(同伴)的意见或看法;面对他人的质疑、反驳和证伪,能接受建议,整合思考,再次验证,树立执着的科学研究信念,坚持甘于奋斗、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创新者”目标层次
“创新者”是一个能够自己主宰自己大脑,不轻易被他人的谬误、讹传装进大脑的人,也是一个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披沙拣金、拨云见日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基本都能够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摆脱盲从,运用自己的思考洞见事物真貌,做出理性判断,形成独立见解,发表独到观点。
培养“创新者”目标的“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学术論著专题研讨”任务群,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方式开展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高。首先,主题阅读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其次,阅读者需要在阅读中列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并提出共同的主题;最后,阅读者还需借助所读书籍,创造性提出所读书籍都没有提过的主题分析。很显然,“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在本阶段所倡导的主题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强调学生“深、精、专”的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科学文本,成为阅读的创新者。这种“创新者”的学习行为表现:
1.关键能力。能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科学研讨专题,围绕专题检索整理科学领域的论文和著作,梳理文献并提炼有关专题内容的共识;能根据提炼的共识提出研讨问题,生发出新的选题,深入研究,撰写研讨提纲;能从繁杂的阅读信息中辨析信息的真伪,并基于科学事实、科学规律提出验证思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释思路、表达见解;能整理专题研读和选题研究的成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研究报告或学术小论文,并以恰当的方式与同伴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2.必备品格。有辩证思考的习惯,坚持理性审视科学世界,理据充分地表达见解;在群体分歧中,能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融合理解,创建性提出令分歧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乐于与他人分享创新成果,善于接受他人建议和意见,不墨守成规,尝试多维度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价值态度。能自觉、主动地反思已完成的学习任务,从中吸取教训,总结得失;坚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敬畏科学,尊重科学,在树立科学创新意识的同时,紧守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
“阅读者”“探索者”“创新者”三层次价值指向的学习目标,遵循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特别注意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6]。“阅读者”层次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习任务群”的共同基础,重视学生日常语文积累,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科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科学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为学生成为“探索者”和“创新者”奠定坚实根基。“探索者”层次的学习目标,旨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石,为“创新者”个性化素养形成提供必要支撑。“创新者”层面的学习目标,是高中生“科学阅读”的最高要求,强调个性化探究,突出学习者学习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理解和批判能力,提升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阅读者”学习目标从“面”上强调科学阅读与学习的广度,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位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而“探索者”和“创新者”则注重对科学作品学习“点”的深度,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
三、“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操作性表述
“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7]。18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是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实,是依据各学习任务群的独特性进行的分解与逐层下移,以及相关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整合重构。“科学阅读与创新”整合模块,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将“科学阅读与创新”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概括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语句进行可操作的教学转化与整理。
(一)语言目标
语言目标对应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的课程目标表述。确定“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语言学习目标,是在整合“科学阅读与创新”相关学习任务群,特别是分析基本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语言基础上,提炼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关联性较高的关键词,围绕科学语言的知识、类型、特点或语言现象而梳理的显性化教学目标。
(二)思维目标
思维目标对应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课程目标,它是基于群体学生在相应学段表现出来的共性思维特征。语文学习语境中的思维能力专指言语思维,是作家在特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作家个性化的言语风格、言语特色密不可分,也与文本体式、文类特征紧密相连。学生在“科学阅读”中,存在较大的个体思维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偏好,因而,“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整合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内容”所对应的思维方式、类型、品质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期优化思维品质,学会思维策略,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言语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表述。每个任务群课程内容的价值目标均有较强的价值趋向,需要依据对应专题、项目和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体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必需的关键性因素加以统整。显然,“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的价值目标,是引导高中生在“科学专题学习”中找到发现的乐趣,寻得科学的道理,在探索的过程中埋下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操作性表述如下:
综上所述,“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对8个学习任务群的同类整合,实现了具体任务群相同和相近课程内容在“面”上的横向统整,有利于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推进,然而,课程内容“面”上的综合性,却不利于“点”式分布的若干学习项目的学习,因此需要“点”上的纵向整合给予补充。“科学阅读与创新”模块学习目标三层次、三维度的纵向整合,贯通三类课程形态,实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点”与“面”的立体融合,既体现了“整体”“统筹”的课程理念,又有益于实现本模块学习任务群多方面、多层次整合实施的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2][3][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9,42,25,43,42.
[4]张秋玲,郑国民,屈浩.穿越时空父母情(我的父亲母亲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与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7GX2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