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不仅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更是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在翻譯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到来保证翻译的有效性,如字词的使用、翻译的标准、受众群体(读者)的情况等。本文通过研究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探讨社会环境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环境;林译小说;翻译策略
从某方面来说,对翻译的选择是由个人意识形态决定的,并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译者的翻译负责。除了上述因素,译者的翻译也与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相关,特别是生活在特殊时期的译者,译本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林纾及其译本特征
晚清时期国情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政治创新和革命,著名译者和文学家林纾将外国小说译为中文版本,为其林纾提供了一种向大众传播新思想并启蒙思想的全新方式。
林纾本人对外语一窍不通,其译作都是通过他人口述原著内容,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译出。林纾的翻译并不是为文学界做出贡献,而是为了通过文学拯救中华民族,翻译动机与目的都是出于爱国主义。1897年,林纾开始尝试翻译西方散文集,他被这些作品的先进思想所影响,也希望大众接受西方先进的意识形态。他的著名译作包括《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和《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今译《艾凡赫》)等等。
林译作品中的个人主观性体现得较为明显,抱着警示世人的目的,他的翻译内容会散发出更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改写或忽略掉一些与翻译目的不相关的内容。虽然林译作品广为大众阅读,但也备受争议,他的译作存在着大量的增补、删减等内容,与忠实于原文的传统翻译标准有些相悖。
二、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翻译策略研究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是沃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之一,以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为背景展开叙述,描述了书中的主人公狮心王理查德及其身边的军官艾凡赫等人平息国内叛,恢复王位的故事。本文以林纾中译本《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例,根据译本内容,结合林纾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1.改写与增补
① “Her turban of yellow silk suited well with the darkness of her complexion...her teeth as white as pearl...”
“髻上束以鹅黄之帕,愈衬其面容之柔嫩...齿如编贝...
林纾在处理大多内容时选择了改写,并增添了其自己的描述,如“darkness of her complexion”被译为“面容之柔嫩”,两者的描述十分不同,更严格来说这是一种不忠实的翻译。从社会文化环境层面上来讲,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女性更追求肤白如凝脂的外表,而暗色皮肤则不受欢迎。林纾迎合了读者喜好进行了翻译的改写。
“Her teeth as white as pearl” 被译为文言文的 “齿如编贝”。林纾将原文的珍珠一词改写成了贝。在当时的中国,仅有富贵人家才知道珍珠的模样,一般的老百姓无从得知珍珠是什么样子。将其改写成“贝”这一译法更贴近大众的生活,能让读者理解到所描述的画面。
②“That she spoke at times to herself, and seemed to look upward for a reply – that her garments were of a strange and mystic form, unlike those of other women of good – that she had rings impreslistical devices...”
“吕贝珈平居常仰面看天,若与神遇…所服奇邪,非正人之服…戒指之上,有镌字,似皆符箓。”
原文中的“seemed to look upward for a reply”被译为“若与神遇” 。林纾在此处同样进行了改写,在原文中没有与神(god)相符的内容。晚清时期,人们仍较为迷信,神是大众的信仰也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在这里改写添加对神的描述,更能体现出人物祈祷的虔诚。
2.省略及删减
①The brilliancy of her eyes, the superb arch of her eyebrows, her well-formed aquiline nose...all these constituted a combination of loveliness, which yielded not to the loveliest of the maidens who surrounded her.”
“....双瞳剪水,修眉入鬓;准直颐丰,居中适称...观者无不动色,眼光一瞥,即注其身。”
林译本中几乎都使用的是文言文的表达,而一些较长的英文表达也被缩略成了四字表达,如“双瞳剪水”、“准直颐丰”,这里所描述的人物完全是以东方女性的柔美形象呈现,使得内容受众面更广,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口味。原文中的“...which yielded not to ... who surrounded her”一句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纾的“创作”:观者无不动色,眼光一瞥,即注其身。林纾在译本的翻译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传达小说的大意,一些被他衡量为不重要的内容则被删去。
三、结语
从林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可以看出,林纾的翻译主观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基于个人的理解与认知,而他的个人理解与认知又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在其译本中。虽然这会限制译者的思想与意识,但译者通过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则能更好地呈现迎合读者口味、反映时代背景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候倩婷,张丽红.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以严复译本《天演论》为例.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0,12:126-128.
[2]林纾,魏易.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商务印书馆,1981.
[3]柳莉.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基于对澳大利亚某政党成员招新广告的翻译的分析, 外语教育教学, 2014,1:43-45.
[4]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5]Scott,W.Ivanhoe.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作者简介
黄韵颖(1993.08.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单位信息(单位全名):成都文理学院。
◆关键词:社会环境;林译小说;翻译策略
从某方面来说,对翻译的选择是由个人意识形态决定的,并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译者的翻译负责。除了上述因素,译者的翻译也与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相关,特别是生活在特殊时期的译者,译本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林纾及其译本特征
晚清时期国情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政治创新和革命,著名译者和文学家林纾将外国小说译为中文版本,为其林纾提供了一种向大众传播新思想并启蒙思想的全新方式。
林纾本人对外语一窍不通,其译作都是通过他人口述原著内容,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译出。林纾的翻译并不是为文学界做出贡献,而是为了通过文学拯救中华民族,翻译动机与目的都是出于爱国主义。1897年,林纾开始尝试翻译西方散文集,他被这些作品的先进思想所影响,也希望大众接受西方先进的意识形态。他的著名译作包括《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和《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今译《艾凡赫》)等等。
林译作品中的个人主观性体现得较为明显,抱着警示世人的目的,他的翻译内容会散发出更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改写或忽略掉一些与翻译目的不相关的内容。虽然林译作品广为大众阅读,但也备受争议,他的译作存在着大量的增补、删减等内容,与忠实于原文的传统翻译标准有些相悖。
二、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翻译策略研究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是沃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之一,以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为背景展开叙述,描述了书中的主人公狮心王理查德及其身边的军官艾凡赫等人平息国内叛,恢复王位的故事。本文以林纾中译本《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例,根据译本内容,结合林纾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1.改写与增补
① “Her turban of yellow silk suited well with the darkness of her complexion...her teeth as white as pearl...”
“髻上束以鹅黄之帕,愈衬其面容之柔嫩...齿如编贝...
林纾在处理大多内容时选择了改写,并增添了其自己的描述,如“darkness of her complexion”被译为“面容之柔嫩”,两者的描述十分不同,更严格来说这是一种不忠实的翻译。从社会文化环境层面上来讲,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女性更追求肤白如凝脂的外表,而暗色皮肤则不受欢迎。林纾迎合了读者喜好进行了翻译的改写。
“Her teeth as white as pearl” 被译为文言文的 “齿如编贝”。林纾将原文的珍珠一词改写成了贝。在当时的中国,仅有富贵人家才知道珍珠的模样,一般的老百姓无从得知珍珠是什么样子。将其改写成“贝”这一译法更贴近大众的生活,能让读者理解到所描述的画面。
②“That she spoke at times to herself, and seemed to look upward for a reply – that her garments were of a strange and mystic form, unlike those of other women of good – that she had rings impreslistical devices...”
“吕贝珈平居常仰面看天,若与神遇…所服奇邪,非正人之服…戒指之上,有镌字,似皆符箓。”
原文中的“seemed to look upward for a reply”被译为“若与神遇” 。林纾在此处同样进行了改写,在原文中没有与神(god)相符的内容。晚清时期,人们仍较为迷信,神是大众的信仰也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在这里改写添加对神的描述,更能体现出人物祈祷的虔诚。
2.省略及删减
①The brilliancy of her eyes, the superb arch of her eyebrows, her well-formed aquiline nose...all these constituted a combination of loveliness, which yielded not to the loveliest of the maidens who surrounded her.”
“....双瞳剪水,修眉入鬓;准直颐丰,居中适称...观者无不动色,眼光一瞥,即注其身。”
林译本中几乎都使用的是文言文的表达,而一些较长的英文表达也被缩略成了四字表达,如“双瞳剪水”、“准直颐丰”,这里所描述的人物完全是以东方女性的柔美形象呈现,使得内容受众面更广,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口味。原文中的“...which yielded not to ... who surrounded her”一句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纾的“创作”:观者无不动色,眼光一瞥,即注其身。林纾在译本的翻译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传达小说的大意,一些被他衡量为不重要的内容则被删去。
三、结语
从林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可以看出,林纾的翻译主观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基于个人的理解与认知,而他的个人理解与认知又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在其译本中。虽然这会限制译者的思想与意识,但译者通过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则能更好地呈现迎合读者口味、反映时代背景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候倩婷,张丽红.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以严复译本《天演论》为例.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0,12:126-128.
[2]林纾,魏易.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商务印书馆,1981.
[3]柳莉.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基于对澳大利亚某政党成员招新广告的翻译的分析, 外语教育教学, 2014,1:43-45.
[4]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5]Scott,W.Ivanhoe.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作者简介
黄韵颖(1993.08.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单位信息(单位全名):成都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