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的价值追求。近年来,幸福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幸福感是什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意义在哪里、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关 键 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E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也带来了对幸福的广泛热议。“十二五”规划这个富民强国纲领性文件的发表,使人们对幸福的热议再次升温。
一、幸福感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甚至一万零一种解释。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看到一个馒头,他可能会用手上的宝石来交换。因为那个馒头比宝石更让他感到幸福。反过来,你请一个亿万富翁吃山珍海味,反而你请他在乡下吃土家菜他还别有滋味。所以“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笔者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简而言之,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
幸福感是对幸福的多少、大小、长短、深浅等的一种评价体系;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意程度的主观感觉;是人们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由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开展。调查显示,在2011年,超过60%的人感觉到了幸福,近四成人在2011年认为自己不幸福。
应该说,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相对有所提高,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感觉自己不幸福呢?不难看出,一个人是否幸福,大致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即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内在的,即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从这两方面找原因,我们感觉不幸福,因为诸如缺乏信仰、不知足、过于焦虑、老爱比较、不知道奉献、相互不信任、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意义在哪里?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它可以成为一个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标准。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已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列入中国政府的责任单。将幸福感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各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增加幸福感指数评价,首先是希望发挥其在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功能,从而补充以往仅仅使用GDP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做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而接下来的重点则应该是追求“国富”与实现“民强”并举。从单一的GDP评价到补充更具人性化的幸福感指数评价,恰恰反映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观的转变,即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到坚持并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核心的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实现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权利相关的普遍需求,这就要求社会决策者坚持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理念,其实质是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如何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命题。在我国,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
(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将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试图对这一指标加以修正或补充的原因。反映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感指数,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恰恰可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幸福感指数”作为这一背景下的重要话语,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被视为中国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密钥。在全社会的热烈关注下,“幸福感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全国“两会”转化为“十二五”期间的国家行动,将是今年及今后的一大看点。
三、 从主客观出发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高低,可从个人体验层面及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作衡量。(一)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如何提升幸福感?
1.积极地面对世界,增强自我力量感。要怀着真诚的心,热爱生活, 珍惜生活。保持乐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环境,以至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生存状况。
2.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总是向上比較,适当向下比较,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幸福感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幸福感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
3.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人活着要有目标,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而又不构成巨大压力的生活目标才是合适的。因为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
4.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潜能实现、求知、审美、终极关怀,会增加幸福感。因此,要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感受幸福的能力。要把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二)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从政府治理角度,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1.从决策理念中提升。决策理念就是为民执政、为民谋利、为民发展、为民受益。
提升人民幸福感首先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尽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干部里面还存在着偏差,还是把追求GDP当做唯一的工作。我们说经济增长,追求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没有错,是第一,但是不能当做唯一。经济发展,它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手段,社会建设、社会发展、民生的改善才是目的。经济发展是服务于人,不能人服务于经济,不能把这个目的和手段颠倒过来。
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秉承这种执政理念,党和政府必将以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最终标准,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幸福的追求,发展经济只是手段,生活幸福才是目的。
2.从增加收入中提升。收入问题涉及工资收入持续增加、收入差别相对缩小、降低收入足额补偿等内容。
基本收入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当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幸福感。当一个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很大的时候,增加他们的收入会显著导致整个国民幸福感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一是靠发展,增加可分配收入总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靠调节,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基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大政府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调整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靠实施富民工程,实现人民群众创收增收。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3.从社会保障中提升。完善的社会保障包括就业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救助服务等。
幸福的前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首先要扩大就业。就业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工作,老百姓才有收入,生活才有保障,群众才会幸福。其二,上学难、看病贵一直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其三,要认真落实国家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扩大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低保体系;做好社会救助救济工作,切实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好城镇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等等。这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
4.从解决公平正义中提升。公平正义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权利公平是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立足点。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
机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基础,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首要标志。它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
规则公平是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保障。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体现着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
分配公平是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它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要依据,是社会公平的实际体现和最终归宿。
5.从完善政府职能中提升。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幸福才能更加有保证。
完善政府职能,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部署行政体制改革时,首先强调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行政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思想观念,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改善民生,让群众获得幸福,就背离了执政的初衷。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予以坚持和落实。
参考文献:
[1](以色列)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2](德国)威廉·施密德:《幸福》、黄霄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3](日)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吕美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4] 郎咸平:《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东方出版社、2010年。
[5] 白岩松:《你幸福了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6] 丑丁:《幸福和什么有关》、北京出版社、2010年。
[7] 郑方辉: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
[8] 王勉、熊红明:百姓的幸福感谁说了算、《理论学习》、2011年第6期。
[9] 巩斌:您的幸福指数是多少?、《青海统计》、2006年第1期。
[10]郑晓亮:《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是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12月28日 。
[11]曹新:《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4日06 版。
[12]龚维斌:《提高人民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意》、人民网-时政频道、2011年02月23日。
[13]詹勇:《提升幸福指数需要正视“烦恼指数”》、人民网 、2012年05月06日。
关 键 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E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也带来了对幸福的广泛热议。“十二五”规划这个富民强国纲领性文件的发表,使人们对幸福的热议再次升温。
一、幸福感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甚至一万零一种解释。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看到一个馒头,他可能会用手上的宝石来交换。因为那个馒头比宝石更让他感到幸福。反过来,你请一个亿万富翁吃山珍海味,反而你请他在乡下吃土家菜他还别有滋味。所以“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笔者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简而言之,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
幸福感是对幸福的多少、大小、长短、深浅等的一种评价体系;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意程度的主观感觉;是人们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由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开展。调查显示,在2011年,超过60%的人感觉到了幸福,近四成人在2011年认为自己不幸福。
应该说,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相对有所提高,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感觉自己不幸福呢?不难看出,一个人是否幸福,大致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即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内在的,即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从这两方面找原因,我们感觉不幸福,因为诸如缺乏信仰、不知足、过于焦虑、老爱比较、不知道奉献、相互不信任、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意义在哪里?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它可以成为一个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标准。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已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列入中国政府的责任单。将幸福感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各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增加幸福感指数评价,首先是希望发挥其在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功能,从而补充以往仅仅使用GDP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做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而接下来的重点则应该是追求“国富”与实现“民强”并举。从单一的GDP评价到补充更具人性化的幸福感指数评价,恰恰反映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观的转变,即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到坚持并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核心的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实现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权利相关的普遍需求,这就要求社会决策者坚持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理念,其实质是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如何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命题。在我国,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
(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将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试图对这一指标加以修正或补充的原因。反映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感指数,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恰恰可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幸福感指数”作为这一背景下的重要话语,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被视为中国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密钥。在全社会的热烈关注下,“幸福感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全国“两会”转化为“十二五”期间的国家行动,将是今年及今后的一大看点。
三、 从主客观出发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高低,可从个人体验层面及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作衡量。(一)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如何提升幸福感?
1.积极地面对世界,增强自我力量感。要怀着真诚的心,热爱生活, 珍惜生活。保持乐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环境,以至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生存状况。
2.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总是向上比較,适当向下比较,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幸福感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幸福感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
3.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人活着要有目标,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而又不构成巨大压力的生活目标才是合适的。因为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
4.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潜能实现、求知、审美、终极关怀,会增加幸福感。因此,要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感受幸福的能力。要把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二)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从政府治理角度,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1.从决策理念中提升。决策理念就是为民执政、为民谋利、为民发展、为民受益。
提升人民幸福感首先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尽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干部里面还存在着偏差,还是把追求GDP当做唯一的工作。我们说经济增长,追求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没有错,是第一,但是不能当做唯一。经济发展,它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手段,社会建设、社会发展、民生的改善才是目的。经济发展是服务于人,不能人服务于经济,不能把这个目的和手段颠倒过来。
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秉承这种执政理念,党和政府必将以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最终标准,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幸福的追求,发展经济只是手段,生活幸福才是目的。
2.从增加收入中提升。收入问题涉及工资收入持续增加、收入差别相对缩小、降低收入足额补偿等内容。
基本收入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当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幸福感。当一个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很大的时候,增加他们的收入会显著导致整个国民幸福感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一是靠发展,增加可分配收入总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靠调节,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基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大政府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调整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靠实施富民工程,实现人民群众创收增收。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3.从社会保障中提升。完善的社会保障包括就业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救助服务等。
幸福的前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首先要扩大就业。就业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工作,老百姓才有收入,生活才有保障,群众才会幸福。其二,上学难、看病贵一直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其三,要认真落实国家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扩大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低保体系;做好社会救助救济工作,切实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好城镇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等等。这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
4.从解决公平正义中提升。公平正义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权利公平是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立足点。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
机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基础,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首要标志。它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
规则公平是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保障。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体现着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
分配公平是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它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要依据,是社会公平的实际体现和最终归宿。
5.从完善政府职能中提升。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幸福才能更加有保证。
完善政府职能,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部署行政体制改革时,首先强调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行政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思想观念,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改善民生,让群众获得幸福,就背离了执政的初衷。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予以坚持和落实。
参考文献:
[1](以色列)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2](德国)威廉·施密德:《幸福》、黄霄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3](日)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吕美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4] 郎咸平:《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东方出版社、2010年。
[5] 白岩松:《你幸福了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6] 丑丁:《幸福和什么有关》、北京出版社、2010年。
[7] 郑方辉: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
[8] 王勉、熊红明:百姓的幸福感谁说了算、《理论学习》、2011年第6期。
[9] 巩斌:您的幸福指数是多少?、《青海统计》、2006年第1期。
[10]郑晓亮:《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是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12月28日 。
[11]曹新:《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4日06 版。
[12]龚维斌:《提高人民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意》、人民网-时政频道、2011年02月23日。
[13]詹勇:《提升幸福指数需要正视“烦恼指数”》、人民网 、2012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