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在外语教学中显示出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任务型语言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语言进行交流,在做中学,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本文探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教学实例证明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 《基础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基础英语》(也称《综合英语》、《英语精读》)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对《基础英语》课程安排的建议是教学贯穿整个基础阶段,即大一、大二共四个学期。《大纲》对该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寻求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和“用语言做事”(Use language to do things)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
语言学者Holec( 1981:48) 曾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时最多的课程,《基础英语》无疑肩负着完成这两大目标的重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并不算高。许多学生认为,《基础英语》无非就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是集多种枯燥活动如记单词、背课文、做练习于一体的boring class。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基础英语》课堂多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學,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偶尔问些问题,学生无精打采地回答yes或no,一节课下来似乎老师讲了很多,学生的笔记本和书上也记了很多,然而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显然,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值得任课教师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采纳和推广。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驱动的语言教学途径。其特点是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学生从教师处领取任务,便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能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教学实例
语言学家 Willis(1996)提出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环阶段(Task cycle phas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ase)。在任务前阶段,教师是主体实施者,其工作是设计任务并向学生介绍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包括任务具体的分工和实施步骤等。任务环阶段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实施主体是学生,他们按照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分步骤、按计划完成任务并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任务后阶段也叫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这一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任务中的重点语言和易错语言进行总结,分析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纠错和语言练习。
在进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笔者大胆尝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将这种教学理念全面贯穿在教学实践与课堂上,包括课前Daily Report,课文讲析及练习。以Daily report为例,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三阶段在每一次Daily report中均有展现,具体环节和步骤见表1。
在任务前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师为学生确定Daily Report的主题。主题既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或学生关心的话题。例如,《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Unit 2 Say Yes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对白人夫妇就白人是否应该和黑人结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进而争吵最终不欢而散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婚姻、种族歧视等话题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将主题限定为Marriage和Discrimination,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分两周进行。
任务环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核心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的Daily Report以口头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虽然每位学生的展示时间仅有一分钟左右,但足以体现出他的准备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切题,口语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针对学生表达不清的部分提出疑问,同时注意记录语言错误。
任务后阶段是很容易被忽视却是较为关键的环节。教师不仅要针对任务环阶段中学生展示的内容指出语言上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改进,还要点评学生的观点,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整理重点语言现象并与全体学生进行即时练习。
以上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完成每一个任务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文字整理和口语表达的方式实现了“在做中学”和“用语言做事”。
三、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报告环节,也同样适用于课文分析、词汇语法和课后练习等环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加适应新时期教与学的要求,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值得教师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4]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鸣鸣(1983.1-),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翻译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汉翻译。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 《基础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基础英语》(也称《综合英语》、《英语精读》)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对《基础英语》课程安排的建议是教学贯穿整个基础阶段,即大一、大二共四个学期。《大纲》对该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寻求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和“用语言做事”(Use language to do things)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
语言学者Holec( 1981:48) 曾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时最多的课程,《基础英语》无疑肩负着完成这两大目标的重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并不算高。许多学生认为,《基础英语》无非就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是集多种枯燥活动如记单词、背课文、做练习于一体的boring class。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基础英语》课堂多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學,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偶尔问些问题,学生无精打采地回答yes或no,一节课下来似乎老师讲了很多,学生的笔记本和书上也记了很多,然而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显然,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值得任课教师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采纳和推广。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驱动的语言教学途径。其特点是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学生从教师处领取任务,便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能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教学实例
语言学家 Willis(1996)提出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环阶段(Task cycle phas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ase)。在任务前阶段,教师是主体实施者,其工作是设计任务并向学生介绍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包括任务具体的分工和实施步骤等。任务环阶段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实施主体是学生,他们按照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分步骤、按计划完成任务并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任务后阶段也叫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这一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任务中的重点语言和易错语言进行总结,分析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纠错和语言练习。
在进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笔者大胆尝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将这种教学理念全面贯穿在教学实践与课堂上,包括课前Daily Report,课文讲析及练习。以Daily report为例,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三阶段在每一次Daily report中均有展现,具体环节和步骤见表1。
在任务前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师为学生确定Daily Report的主题。主题既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或学生关心的话题。例如,《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Unit 2 Say Yes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对白人夫妇就白人是否应该和黑人结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进而争吵最终不欢而散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婚姻、种族歧视等话题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将主题限定为Marriage和Discrimination,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分两周进行。
任务环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核心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的Daily Report以口头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虽然每位学生的展示时间仅有一分钟左右,但足以体现出他的准备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切题,口语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针对学生表达不清的部分提出疑问,同时注意记录语言错误。
任务后阶段是很容易被忽视却是较为关键的环节。教师不仅要针对任务环阶段中学生展示的内容指出语言上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改进,还要点评学生的观点,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整理重点语言现象并与全体学生进行即时练习。
以上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完成每一个任务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文字整理和口语表达的方式实现了“在做中学”和“用语言做事”。
三、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报告环节,也同样适用于课文分析、词汇语法和课后练习等环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加适应新时期教与学的要求,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值得教师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4]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鸣鸣(1983.1-),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翻译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