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新教材的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新教材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每一章节的开始都是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再进入基本概念学习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入,巧妙地设计问题。
如在进行“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入问题:
某公司有经理1人,副经理1人,职员7人,现需招聘职员1人,小王前来应聘,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职员,没有一个职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学生很快就被这一问题所吸引,展开热烈讨论;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接着抛出问题2:你觉得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问题3: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来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生活,这样比直接进入概念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的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无事可做,课堂很乱,教师很难调控课堂,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要能抓住它产生的“简单”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比如“讨论不起来”“不会提问题”“不敢发言”等等,是学生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了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问题设计的关键在于问题难度的控制,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过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会使学生处于“不思问题而热热闹闹”或“不愿意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状况,对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
三、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 “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或者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图片,进行展览,⑶教师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 “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责任编辑罗峰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新教材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每一章节的开始都是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再进入基本概念学习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入,巧妙地设计问题。
如在进行“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入问题:
某公司有经理1人,副经理1人,职员7人,现需招聘职员1人,小王前来应聘,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职员,没有一个职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学生很快就被这一问题所吸引,展开热烈讨论;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接着抛出问题2:你觉得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问题3: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来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生活,这样比直接进入概念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的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无事可做,课堂很乱,教师很难调控课堂,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要能抓住它产生的“简单”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比如“讨论不起来”“不会提问题”“不敢发言”等等,是学生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了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问题设计的关键在于问题难度的控制,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过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会使学生处于“不思问题而热热闹闹”或“不愿意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状况,对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
三、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 “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或者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图片,进行展览,⑶教师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 “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