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孔子是世界教育的先行者,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深入生活实际,对于弟子的提问他总是耐心的回答,并且随时帮助他的学生解决知识上、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孔子可谓是服务于学生的楷模。
这是中国最早的教育模式。可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知从何时起讲台变成了老师施展才能唱“独角戏”的霸土。对学生而言,老师的人格是绝对尊贵的,老师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老师的话语是绝对神圣的,老师的指示是绝对权威的。老师总是“未尝稍降辞色”,而学生总是“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这种师生关系模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交际能力都日益凸显,他们对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已不再轻信盲从,填鸭教条式的教和被动机械式的学,显然激发不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兴奋点”,同样也落伍于时代的需求。新形势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情况推进着新对策,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笔者的浅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我们学校理应建设成优质的服务学堂。人民将这一群生命的延续者交给我们,社会将这一批未来的建设者交给我们,孩子们将自己明天的希望交给我们,这就好比我们将自己的美丽交给理发师一样,我们应该俯下身子,仔细端详他的脸型,他的气质,他的特征,小心翼翼地疏剪每一缕头发。不是吗?美发师失败了,头发还可以再生,可我们教育者失败了,就葬送了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的服务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的。我们不能只顾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指手画脚,我们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鞠躬尽瘁的服务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记住,学生们是来学知识、学做人的,我们老师是他们完成这一目标的帮助者。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就是怀着这种服务的思想走进学生的,我不止一次的对学生说,你们是来学习的,我就是为你们的学习服务的,希望你们能及时的提醒我,你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我给自己这样的定位而轻视我,他们反而给了我这个服务者以更高的师道尊严,在我兢兢业业地为他们服务的同时,我赢得了作为一位老师最高的礼遇,学生们以他们的成长和成绩大大地回报了我。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几种具体的做法。
1.改变课堂语言的称呼和语气
一个服务者是不能对他的服务对象颐指气使的,最起码,要赋予他们人格上的平等。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力量的统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特别注重语言的亲和力,我会说“让我们一起来”怎样怎样,而不是“你们要”怎样怎样。例如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会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让我们来查一下资料”等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事,而我是热心的、主动的参与者。我会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感染,会迅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师生零距离讨论
站在讲台上,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然,讲台不是绝对不能站,而是能少站一会儿就少站一会儿,在学生阅读或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会走下讲台,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更容易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增强亲近感,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便于及时引导。
再者,讲台和黑板不是專为教师设置的,它更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预习课上,我会让学生自愿将生字词、文学常识写在黑板上,这样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查阅资料,我还会让学生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写上的内容,我不会轻易地改动它,我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我总是极力的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让学生学会生疑、质疑,这样才能进步。正如当代学者陈献章所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造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费尔巴哈也曾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
如何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疑问呢?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分组教学是让学生充分质疑解疑的良好措施。我通常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每人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在班内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就会多起来。
以我的经验看,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没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所以提不出有创见性有价值的问题,仅找出几个生字、文学常识等表层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们当然无从提出来,自己借助手头的工具书和资料就能完全解决。二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怕问题在别人看来很简单,提出来会引人笑话,不如不提算了,另一方面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课堂上,你只要发现学生紧攥拳头,用眼的余光左瞅右瞅,显出一副举棋不定的样子,一定是他有问题,可是因为某种心理原因不敢大胆提出来,我们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并以一种友好的态度直接指名,这个学生一定会说出问题的,这时老师就趁机予以表扬鼓励,指出此问题的价值,及时给学生以信心和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变得勇敢起来。
在鼓励和引导的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特别是刚接过一个新的班级时,学生面对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我会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提出来。
善于倾听,是一个良好的服务者的必备素质。作为老师,善于倾听可以弥补我们授课的不足。老师所认为的重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重难点,至少不是每个学生的重难点。例如:我们在学完《出师表》之后,按照惯例,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一个学生突然说:“臣本布衣”是什么意思?天哪!我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个难点,我说: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啊!他说我知道,可平民穿布衣,当官的穿什么?噢,看来他不知道古代的达官显贵是穿绸缎的,这也难怪啊,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个知识。我想起了古人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真理啊,解惑的前提就是要有惑可解,有惑可解的前提就是要学生提出疑问,要学生提出疑问的前提就是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前提就是树立服务理念。
4.教,是为了不教
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服务理念,有“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授之以渔”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提出来的,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这种思想。“以学为主”的课堂其实就是“授之以渔”的课堂。课文先让学生自己来读,自己谈感受;字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来解决;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讨论解决。我们的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最终解决不了的问老师,老师也解决不了的查资料或与其他老师商讨解决,关键是老师的态度要诚(下转第336页)(上接第308页)实,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不遮掩自己的短处,不应付学生,不愚弄学生,这样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如果我们本着这种教学理念坚持下去,学生很快就会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非常幸运地成了一名教师,学生的单纯和率真给了我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热情,我愿意为他们服务,不管是他们的学习还是生活。我喜欢服务者这个角色,正因为我对自己的这一角色定位,使我成了一个乐业的人,幸福的人。 [科]
这是中国最早的教育模式。可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知从何时起讲台变成了老师施展才能唱“独角戏”的霸土。对学生而言,老师的人格是绝对尊贵的,老师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老师的话语是绝对神圣的,老师的指示是绝对权威的。老师总是“未尝稍降辞色”,而学生总是“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这种师生关系模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交际能力都日益凸显,他们对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已不再轻信盲从,填鸭教条式的教和被动机械式的学,显然激发不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兴奋点”,同样也落伍于时代的需求。新形势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情况推进着新对策,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笔者的浅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我们学校理应建设成优质的服务学堂。人民将这一群生命的延续者交给我们,社会将这一批未来的建设者交给我们,孩子们将自己明天的希望交给我们,这就好比我们将自己的美丽交给理发师一样,我们应该俯下身子,仔细端详他的脸型,他的气质,他的特征,小心翼翼地疏剪每一缕头发。不是吗?美发师失败了,头发还可以再生,可我们教育者失败了,就葬送了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的服务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的。我们不能只顾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指手画脚,我们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鞠躬尽瘁的服务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记住,学生们是来学知识、学做人的,我们老师是他们完成这一目标的帮助者。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就是怀着这种服务的思想走进学生的,我不止一次的对学生说,你们是来学习的,我就是为你们的学习服务的,希望你们能及时的提醒我,你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我给自己这样的定位而轻视我,他们反而给了我这个服务者以更高的师道尊严,在我兢兢业业地为他们服务的同时,我赢得了作为一位老师最高的礼遇,学生们以他们的成长和成绩大大地回报了我。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几种具体的做法。
1.改变课堂语言的称呼和语气
一个服务者是不能对他的服务对象颐指气使的,最起码,要赋予他们人格上的平等。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力量的统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特别注重语言的亲和力,我会说“让我们一起来”怎样怎样,而不是“你们要”怎样怎样。例如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会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让我们来查一下资料”等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事,而我是热心的、主动的参与者。我会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感染,会迅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师生零距离讨论
站在讲台上,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然,讲台不是绝对不能站,而是能少站一会儿就少站一会儿,在学生阅读或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会走下讲台,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更容易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增强亲近感,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便于及时引导。
再者,讲台和黑板不是專为教师设置的,它更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预习课上,我会让学生自愿将生字词、文学常识写在黑板上,这样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查阅资料,我还会让学生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写上的内容,我不会轻易地改动它,我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我总是极力的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让学生学会生疑、质疑,这样才能进步。正如当代学者陈献章所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造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费尔巴哈也曾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
如何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疑问呢?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分组教学是让学生充分质疑解疑的良好措施。我通常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每人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在班内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就会多起来。
以我的经验看,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没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所以提不出有创见性有价值的问题,仅找出几个生字、文学常识等表层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们当然无从提出来,自己借助手头的工具书和资料就能完全解决。二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怕问题在别人看来很简单,提出来会引人笑话,不如不提算了,另一方面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课堂上,你只要发现学生紧攥拳头,用眼的余光左瞅右瞅,显出一副举棋不定的样子,一定是他有问题,可是因为某种心理原因不敢大胆提出来,我们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并以一种友好的态度直接指名,这个学生一定会说出问题的,这时老师就趁机予以表扬鼓励,指出此问题的价值,及时给学生以信心和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变得勇敢起来。
在鼓励和引导的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特别是刚接过一个新的班级时,学生面对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我会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提出来。
善于倾听,是一个良好的服务者的必备素质。作为老师,善于倾听可以弥补我们授课的不足。老师所认为的重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重难点,至少不是每个学生的重难点。例如:我们在学完《出师表》之后,按照惯例,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一个学生突然说:“臣本布衣”是什么意思?天哪!我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个难点,我说: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啊!他说我知道,可平民穿布衣,当官的穿什么?噢,看来他不知道古代的达官显贵是穿绸缎的,这也难怪啊,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个知识。我想起了古人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真理啊,解惑的前提就是要有惑可解,有惑可解的前提就是要学生提出疑问,要学生提出疑问的前提就是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前提就是树立服务理念。
4.教,是为了不教
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服务理念,有“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授之以渔”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提出来的,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这种思想。“以学为主”的课堂其实就是“授之以渔”的课堂。课文先让学生自己来读,自己谈感受;字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来解决;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讨论解决。我们的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最终解决不了的问老师,老师也解决不了的查资料或与其他老师商讨解决,关键是老师的态度要诚(下转第336页)(上接第308页)实,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不遮掩自己的短处,不应付学生,不愚弄学生,这样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如果我们本着这种教学理念坚持下去,学生很快就会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非常幸运地成了一名教师,学生的单纯和率真给了我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热情,我愿意为他们服务,不管是他们的学习还是生活。我喜欢服务者这个角色,正因为我对自己的这一角色定位,使我成了一个乐业的人,幸福的人。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