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鼓就得重擂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忽然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是任教班级的一个学生的妈妈打过来的:她读高一的儿子J某赖在家里4天了,无论亲朋好友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到学校继续读书。从她儿子日常的交谈中,她知道J某比较“崇拜”任教他语文课的我,甚至有“整天上语文课也乐意”的夸张之词,于是想请我出马和J某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峰回路转。
  撇开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论,就冲着人家对我的这份信任,我也得去。更何况“助人为快乐之本”是我一贯奉行的信条。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我先找到了J某的邻座、初中的同学、走得比较近的伙伴摸底,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初中阶段,J某就因为厌学而屡次逃学,还多次去看过心理医生;到初三时还为此休学过一年。进了高一不久,已经有过一次逃学行为,只是时间较短罢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我还是颇为自信的。
  在J某妈妈的引导下,我们一起到了J某躲藏的姑姑家。
  请允许我先宕开一笔,特别交代几个相关的情况:
  一是J某的姑姑年近六旬,而且身体不好;家里有个读幼儿园大班的小孙女,论辈分是J某的晚辈。
  二是J某的妈妈和爸爸离异多年,妈妈已经有了稳定的男友,这个男友是我的一个故交;J某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是生父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三是J某的妈妈是我2000年一起在一场特大车祸(车上8人都受伤有人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最终无一人丧命)中幸还的其中一个“生死之交”的小姑,和“生死之交”的丈夫是嫡亲的兄妹。
  门开了,在宽敞的客厅中,我们只看到J某的姑姑,J某本人在卧室内,据称在看电视。
  我在客厅内落座,享用着主人提供的茶水,等着J某出来对话。但是,J某的妈妈和姑姑在房间内做了20多分钟工作,也没有能够把他请出房间来。
  她们一筹莫展,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看来,常规的程序不能解决问题了,只能不按牌理出牌了。
  我独自进入J某所在的房间,把藏在窗帘后面的他招呼到客厅内。
  彼此在沙发上就座后,我首先和他分享了复旦大学于娟老师的故事:于娟出生在北方,因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特级厨师,很多饭店的厨师都是她父亲的师兄弟或者徒子徒孙,小时候的于娟得天独厚地品尝到常人难以品尝到的野味,以致30出头的她患上了绝症,并且在33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辞世之前,她悟到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选择淘汰,确认了猪、羊、牛、鸡、鸭、鹅之类的动物是最适合人类食用的,那些难得的野味一定不适合食用,更何况是长期大量地食用呢。
  我问J某:你觉得于娟悟出的有没有道理?他声音弱弱地说:有。
  我话题一转:那么,一个人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做法,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近现代的学校里的规模教育,都是这样的,你又怎么能够例外,你又怎么可以例外。你也要接受学校教育,将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即使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人们还是要考大学的。因为这是一路读书过来的必要的收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接下来,我连珠炮般地和他表达了如下一些观点: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必须有同年龄段的伙伴,学校就是这样理想的场所。你一个人赖在家里不到学校去,你就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聊,你就会错过很多的精彩。
  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但是人生要想有所作为,不虚度光阴,总是要吃点苦的。台塑大王王永庆求学阶段,每天早晨都要先担差不多3个小时的水再去学校读书。當记者追问他的成功秘诀时,他给出的是十字宝典:吃必要的苦,耐必要地劳。老师我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读高中的时候,就读的学校离家10多里,每天都是步行前往。为了确保不迟到,早晨不到5点就起床,吃过早饭后匆匆走到学校去。偶有头疼发热的,怕耽误功课,总是在到校前或者放学后去就诊,能够打针决不挂水,就是怕浪费时间荒废学业。而今能够在专业领域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是因为当年读书时艰苦和参加工作后一直努力的结果。苦与不苦,关键是个心态,关键是看你心中有没有目标。
  你是自费生,一次性上缴了3万元,只是缴费时你没有在场,所以你好像没有感觉。这笔钱数也不小,如果减去寒暑假、法定节假日、正常双休日,平均到你在校的日子差不多每天是50元。假如让你每天进教室时放下50元钱,你可能就会有感觉了,你也不忍心这样放纵自己了。
  你赖在姑姑家里,姑姑身体不好,她又不是你的监护人,对你没有必尽的义务,耗在别人家里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对人家的骚扰,影响了人家的正常生活。而且,对人家小孩子也产生坏的影响。
  你将来也要立身于社会,也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儿女,你这样的状态怎么给自己的儿女树立正面的影响?你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你妈妈很担心你,开着汽车都在想着你的事情,但是对你又无计可施。万一因为走神出了车祸,你不自责吗?你不内疚吗?
  我和你舅母是生死之交,一起从鬼门关走回来的人,所以我视你为自己的孩子,我为你的现状焦虑,痛心。
  ……
  一番重擂之下,J某这面闷鼓还是被擂动了。
  我趁热打铁:有多少东西在姑姑家,赶紧收拾一下,和妈妈一起走。临近期末了,功课很紧的,不能再掉课了,尽快返校。
  在路上,我乘胜追击:快放晚学了,我们一起到食堂去,我请你吃个晚饭,随后就进教室上晚自修。
  看着J某叫了红烧肉、炸鸡腿等菜肴,有这样好的胃口,我知道,阴雨转晴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叶水涛,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基础教育中心主任,《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写作》副主编。曾主持规划江苏省小学教师自学考试课程设置,主编《教育学》、《心理学》、《写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和著作,专著有《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学习心理》、《语文世界探索者》等,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0多篇。现主要研究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流派,及名
期刊
一次,市教研员和校领导要来听我的美术课,提前和我打了招呼。我事先好好准备了一番,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精美的课件,自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我信心满满地走上了四(1)班的讲台,这节课是人美版美术第七册《生活中的冷色》,我在引入时,选用一段冬天下雪(冷色)的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直观冲击力,导入新课后,我选用冷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和交流生活中认识的冷色。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冷色调。例如:大海、教室的墙
期刊
学校简介: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在景色旖旎的秦淮风光带中心。于1907年就夫子庙学宫而建,校园古朴清幽,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學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6人, 38个教学班,学生1684人,分为夫子庙和建康路两个校区。学校现有行知奖获得者1名、斯霞奖1名、市学科带头人5名、市优青8名、区学科带头人22名、区优青11名,其中,获全国先进荣誉称号8人次、省先进荣誉称号15人次。
期刊
粲儿将负笈北京,聊缀数语以赠。十八之数,亦粲儿之龄也。  人生如弈棋,所重在开局。  冉冉出朝阳,亭亭立乔木。  身修象牙塔,志存理想国。  功夫磨杵深,光阴弹指促。  四时养生主,三味读书屋。  无病一身轻,有书万事足。  为学如积薪,持恒不欲速。  纹枰事开拓,存亡在中腹。  驽马贵十驾,功成非一蹴。  积善非图名,行真不矫俗。  会当故都秋,也傍东篱菊。  红叶香山诗,白雪阳春曲。  天生具
期刊
日前,国家发改委与教育部、体育总局多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北方地区中小学应将冰雪运动项目纳入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预计在2020年达到2000所。(1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古希腊有这样的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
期刊
“文革”期间是我读书的时间,因为讲“阶级斗争”,我因为家庭成份不好而被冷落,还有欺凌;也因为我学习成绩好,而得到部分老师的关爱,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就是久旱的甘霖!于是,我想当老师,当一个富有爱心、济困扶弱的老师。在高中毕业回乡当了4年农民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进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有人看不上师范,但我是一个农民,能当老师就很好了;我不喜欢语文(喜欢数学),但据说南师院中文系最有名气
期刊
窗外的秋千是学校最灵动的风景,从不寂寞地静立,总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围绕着她。天空中不时地飘过一串串清脆的笑声。  我喜欢倚着窗子远远地欣赏秋千,小小的秋千在眼前飘来飘去,飘进了我美丽的童年。那時的秋千远远没有这五彩斑斓的线条光滑柔软,只是一条粗粗的麻绳笨拙地架在庭院前两棵挺拔的大树上,足够牢固。这一方窄窄的天地却成了童年最鲜活的记忆。  儿时,我家门前的空地上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有高大的皂荚树,蓊郁的
期刊
我们的教育生态,似乎正在步入中国式的雾霾之中。被竖的牌坊与青楼携手并肩,让游者驻足,让恋者往返;被请的阿Q和洋人联袂共舞,让云雾弥漫,让风情变幻。教育的理性光辉,掩映在这迷离雾蒙的神光里。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救赎,是灵魂的救赎,是心灵的觉醒和人性的改变。拨开笼罩在教育天空的雾霾,改变我们教育的生态,拾回那被淹没的理性光辉,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安静环境,践行本真教育。  课程的进程何以神速  
期刊
炎热酷暑,万物如蒸腾一般,都透不过气了。走进书房,给自己沏上一杯凉茶,一口入肚,丝丝心凉,端着水杯,在书架前静立,右手在书脊上滑动,不自觉地停在了《文化苦旅》上……  渗入作品,有深沉又有苦涩,有伟大又有苍凉……如此复杂的情感,或许,对我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还无法诠释那份对文化深沉的认可与情感,苍凉间有一种为逝去的精华而痛心,高呼的欲望!可惜我知道,就算我喊得面红耳赤也没用了,斑驳陆离的惨状,只能在
期刊
盛夏酷暑,来自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一群美国学生参观了上海张江股权交易中心,和以往走马观花的美国人不同,学生提得最多的问题是,“这里有没有实习机会或工作?”  迈阿密女孩Yinem Garcia第一次来中国:“上海和我印象中的中国不同,我原以为这里建筑低矮,但来到这个城市才发现和纽约等都市一样。我很想在这里找个实习或工作,了解不一样的商业文化,因为这会给我的简历加分,让我回到美国就业时更有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