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工匠”之梦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mf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期间是我读书的时间,因为讲“阶级斗争”,我因为家庭成份不好而被冷落,还有欺凌;也因为我学习成绩好,而得到部分老师的关爱,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就是久旱的甘霖!于是,我想当老师,当一个富有爱心、济困扶弱的老师。在高中毕业回乡当了4年农民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进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有人看不上师范,但我是一个农民,能当老师就很好了;我不喜欢语文(喜欢数学),但据说南师院中文系最有名气;我没有远大理想,只想做一个“好老师”,一如曾经给了我希望的老师,只想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称道的“教书匠”,被人提及时,说一声“这个老师不错”就行。
  20年的语文教学,我努力做一个“好老师”;4年的教育研究,我确立了当一个“教书匠”的理想。“工匠”以及“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被历朝统治者和一批文人所蔑视,认为“工匠”而已,不过尔尔,难登大雅;“文革”的教师也难逃厄运,被称之为“臭老九”“教书匠”,含着“轻蔑”的意义。然而,我却对“教书匠”情有独钟,我要做“教育工匠”,做“工匠教育”,并用自己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努力践行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的“工匠精神”,这就是我的“教育工匠”的情结。
  我的“教育工匠”的提出,并不是因为当下“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盛行,并不是为了赶时髦;早在2014年12月,身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我,在《上海教育科研》上发表文章《甘当“教书匠”》, 文章指出: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得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不敢苟同,而且值得商榷。
  这篇文章被当时的中央教科所编辑的《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这篇观点有点“另类”的文章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接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阎亚军也在《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上刊文《不应甘当“教书匠”》,提出了甘当教书匠的“悖论”;2015年8月,我又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撰文回复阎亚军《为什么“不应甘当‘教书匠’”》,与之进行了商榷。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具有“教书匠”的情結,而且,在以后的10余年里,我也一直在实践着自己“教育工匠”与“工匠教育”之梦。
  做好“教书匠”: 需要把心思用到精巧
  “教书匠”怎么了?词典上说,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还有“匠心独运”“独具匠心”等等。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就应该像高明的工匠,需要把心思用到精巧。对于我来说,5年的班主任工作值得骄傲,至今学生还念念不忘,拜年拜节,师生其乐融融;而最让我魂牵梦绕、孜孜以求的还是语文课堂:4所学校20年不间断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一直在揣摩“匠心”教语文的路上。
  最早的语文课堂是1977年村小的课堂,河北小学戴个初一初二“帽子”,成为河北学校,回乡务农的我经过考试,非常荣幸地被聘为初二语文代课教师,走上了讲台。我完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可以说一窍不通;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语法是初中的难点,两节课讲下来,学生都糊涂了,而我却明白了;第二天再上语法,学生也懂了,我完全明白了,主谓宾定状补,一清二楚;这大概就是最朴实的“教学相长”吧。去年,这个班十多名学生来拜访老师,他们已经不记得我的语文课堂,只记得刘老师的认真与和蔼。
  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2年分配在乡级中学——永宁中学,从初中教到高中,我成为江浦县“教改实验教师”,这个团队60余人,过了两年还剩下我1人,我已经钻进了“课堂”不能自拔;“大单元教学”的改革、“学生主讲教学”实验,深受欢迎,影响很大,几乎每个月都要开设县级以上语文“公开课”,受到南京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组老师的一致好评,说“南京要出魏书生,江浦有希望”,这是对我的最好的褒奖。1985年我脱颖而出,被评为首届“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当时的江宁县教研室带着一批校长、语文老师来看我的课,领队说,我们不能相信,在江浦这个穷乡僻壤怎么会有一个“能说能写能上课”的老师?
  1987年,我被调入县级中学——江浦县中学,历任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职务,却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一线,并经历了88届、90届、91届、92届、95届、98届高考的磨练;即使是做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时候,我依然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一个班的语文。我提出的“让语文教学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而进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观点,被大家所接受,1995年被评为南京市“性质教学奖”,1998年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
  2000年,参加南京市教育局基层干部招聘,过五关,斩六将,我被聘为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承担了“百年校庆”筹备与“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两项重要工作的主要策划工作,依然坚持语文教学。在中华中学整整1年,我的班级参加4次考试,3次年级第一,1次年级第二;我把“朴素语文”与“简约语文”相结合,师生“同学”,师生互动,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师生关系极为和谐。2000年,我取消原有的语文“暑假作业”,改为暑假“语文活动”,让社会成为学生的语文“大课堂”,学生异常开心,自觉学习语文,所以才会蝉联第一。
  对于人的成长,阅历往往很重要。20年的语文教学,我经历了村中学、乡中学、县中学、市直属中学四个不同层次的学校,经历了各种各样复杂的语文课堂,把我实实在在地锻炼成“教书匠”,因为我努力把语文教学的心思用到精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做实教育科研:需要把小事做到极致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麦当劳总裁弗雷德·特纳所说:“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對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他们之所以成功成名,与他们的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有关,与他们把小事做到极致有关。作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我离开了语文教学一线,更换了教育环境,调整了工作内容,但是,“工匠精神”没有变,我对于教育科研的理解与管理的“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细化,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2001年,工作调整就是5分钟局长谈话。我服从领导的分工,调入了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做起了自己非常陌生的教育科研。我理顺关系,钝化矛盾,培训队伍,建立机制,大胆改革,锐意进取,让教科所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市教育科研的管理上,我努力开拓,大胆创新,六年上了三个台阶:2001年至2002年,着重科研方法的创新,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我都亲自管理一段时间,与部门同仁一道工作,一并思考,一同创新。分层推进的课题管理,滚动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带动的科研培训,平等竞争的杂志编辑等等,为全省同行提供了实践案例。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上的《创新——南京市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至2004年,着重科研方式的创新,针对松散型的教科研管理,我建立了“金字塔”管理模型,对全市学校进行“分别对待、分类管理、分层推进”,在“有序”中求“有效”;针对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松散的结构,我又大胆提出“合纵连横”的战略,密切了层级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基层组织,强化了市级教科所之间的关系,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上海教育科研》上发表的《南京市教育科研的崭新模式》使科研界大开眼界。2005年至2012年,着重科研机制的创新,我参加中央教科所50周年所庆学术论坛,进行主题演讲,30分钟被掌声打断5次,整理稿《地区性教育科研的有效突破》发表在《人民教育》上,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2007年,“南京市金字塔式教科研工作模型”和“个人课题”引起全国教育科研界的广泛关注,海南省教科院、沈阳市教科所、东莞市教科所、南通市教科所、湖州市教科所、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等考察学习南京市的“个人课题”。由南京市教科所提出的“基层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引起业内人士与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陌生,是对于“无心者”说的,而对于“有心人”来说,陌生也会成为熟悉。11年的所长,把我培养成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200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没有更多的原因,只是我执着于创新,勇于与困难较劲,只是我善于把小事也做到极致,具有领先同行的“工匠精神”。
  做细教学研究:需要把技术练到纯青
  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丹就炼成功了。后来人们就用“炉火纯青”来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教育教学更是这样,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生动活泼、正在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炉火纯青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不行的。
  2012年,调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总支书记,这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宽阔平台。在做好党务、工会、退教协工作的基础上,我每个学期至少做一件对于教学研究与教研管理有意义的事情。诸如“南京教研文化”的打造、“三星高中联盟”的建设、“南京市文明单位”的评选、研究性班主任的高级研训,等等,也受到领导与同行的赞扬,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退居二线之后,在6所学校建立骨干教师研修班,开展了对于骨干教师成长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2014年退居二线之后,身为“调研员”的我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学校,辅导一线教师,在6所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研修班”,除了指导学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之外,主要指导他们站稳课堂: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打造自我的课例精品。精品课的提出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课堂改造就是2014年5月在一所农村初中进行的听评课实验,我用3周5天时间听了28节教师发展班学员的课,提了一大堆优点与缺陷,希望教师扬长避短,不断进步;2014年10月,第二期听评课开始,28节课听得我头昏眼花,评课意见写了一大堆,除了开课态度有所好转,别无值得高兴的地方;2015年3月,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又组织开展了教师发展班优质课竞赛,导师“下水”试教,以期教师的课堂能够有一个突飞猛进,然而,虽然也有启发,也有效果,但是,不够明显,课堂教学研究似乎陷入了一个低效重复的“怪圈”。
  2015年下半年,我对课堂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开始提出“精品课例”的概念,要求研修班老师向着“精品”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求大家上出有自己风格的水平最高的课例,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推动课堂深度改革。首先,认真界定“精品课例”。我对“精品课例”提出要求,要求具有规范性、示范性、研究性、创新性、实效性、有个性等,让“精品课例”可以复制,可以仿制,可以引导创新。其次,详细说明“精品课例”。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写出“精品课例”设计说明,含教育理念、教学主张、课堂诊断、设计模式、教学流程、设计亮点等六项内容,限制在500字以内,上课之前发给听课教师,让授课者与听课者心知肚明,一目了然。第三,个性化展示“精品课例”。“教师发展班”全体成员进行“精品课例”的展示,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具有教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第四,组织研听“精品课例”。组织多层次听评课,同行教师、跨科教师、学校领导、研修班导师积极参与,听者与教者目标明确,优势看得更清晰,问题暴露更充分,差距显示一览无余;学校进行全程录像,课后进行效果抽测,为课后评课与教学总结做好铺垫。第五,集体点评“精品课例”。上课结束,开始四个层次的评课:一是教师自评,上课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实施情况、切身感受;二是同伴互评,指定一位教师跟踪观察、全程听课、课后检测、会上点评;三是校长点评,每天一位校级领导全程听课,然后进行逐一点评;四是导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含课堂教学优缺点、个人教学风格取向、教学研究的方向与专题等。经过具体的有效的课堂改革,教师课堂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区级学业水平测试、年终绩效评估中成绩卓著。于是,我乘势而上,把“精品课例”的打造在6所学校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推广性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说明,先说后教再评,使教、听、评有机结合,有力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6所学校74名骨干教师的“精品课例”的打造进展很快,成果丰硕。而这些都与“一对一”“面对面”“实打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有关,是“田野研究”“草根研究”的成果,而依靠的就是教育的“工匠精神”。
  工匠们总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的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都是具体实在的、生动灵动的工作,都是在基层、在现场、在课堂的、在教师与学生中间的研究,基层学校一线教师需要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前沿的教育思想,需要中观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更需要微观的、扎实的、有用的、可以操作的方法传授与实践指导。
  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深层次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教育实践需要实践智慧,需要“工匠精神”。2016年10月,我已经退休,但是,我的“工匠教育”没有停止,我将会把“教育工匠”的精神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和《教育的觉醒》等。  不管你信不信,早晚有一天,教育会变成这样——  我们的课堂,喜欢起哄,一会模式,一会范式。眼下又风起云涌了数百
期刊
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忙碌着。随着年终岁尾,我禁不住问自己,我在忙什么呢?我又在收获着什么呢?是教育改革?是课堂改革?还是别的?我竟然有些茫然。而思绪却在随着课改飞。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走上了教育岗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些熟稔,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整天学习洋思模式,读报,讨论,体会。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以掌握新模式为荣,“示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每一个环节,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期刊
周末一大早,妈妈就催我回学校上班。事实上,我也不得不依依不舍地跟妈妈说再见,赶往学校,完善阆中阳光下成长素质教育展演剧本《让爱延续》。这是根据学校老师的事迹进行创编的,所以前期采访,素材收集整理,剧本编写,都劳心费神。从未写过剧本的我本想打退堂鼓,可妈妈那“好好干你的事”的话时刻在耳边萦绕,给我力量,让我得以坚持。  一向坚强的妈妈突然卧床不起了——膝关节疼痛难忍,不能站立。星期五忙完工作,晚上才
期刊
在选秀节目过去十年已经做烂的中国,最近突然冒出一档《中国好声音》征服了观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引进《The Voice》版权的节目在中国定位为“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突出了“励志”和“专业”两个特征,第一季在浙江卫视公映后被认为传递了正能量。  此前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基本上都以被商业异化后的面目呈现给观众。他们需要收视率来换取商业利润和生存,而收视率在电视界被认为需要制造,即包装。
期刊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愈加严重,已经逐渐由教育性问题发展成为社会性问题。中小学校园欺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所谓欺凌,英文为Bullying,按照挪威学者欧维斯的解释就是“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遇来自另外一个或几
期刊
叶水涛,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基础教育中心主任,《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写作》副主编。曾主持规划江苏省小学教师自学考试课程设置,主编《教育学》、《心理学》、《写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和著作,专著有《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学习心理》、《语文世界探索者》等,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0多篇。现主要研究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流派,及名
期刊
一次,市教研员和校领导要来听我的美术课,提前和我打了招呼。我事先好好准备了一番,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精美的课件,自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我信心满满地走上了四(1)班的讲台,这节课是人美版美术第七册《生活中的冷色》,我在引入时,选用一段冬天下雪(冷色)的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直观冲击力,导入新课后,我选用冷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和交流生活中认识的冷色。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冷色调。例如:大海、教室的墙
期刊
学校简介: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在景色旖旎的秦淮风光带中心。于1907年就夫子庙学宫而建,校园古朴清幽,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學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6人, 38个教学班,学生1684人,分为夫子庙和建康路两个校区。学校现有行知奖获得者1名、斯霞奖1名、市学科带头人5名、市优青8名、区学科带头人22名、区优青11名,其中,获全国先进荣誉称号8人次、省先进荣誉称号15人次。
期刊
粲儿将负笈北京,聊缀数语以赠。十八之数,亦粲儿之龄也。  人生如弈棋,所重在开局。  冉冉出朝阳,亭亭立乔木。  身修象牙塔,志存理想国。  功夫磨杵深,光阴弹指促。  四时养生主,三味读书屋。  无病一身轻,有书万事足。  为学如积薪,持恒不欲速。  纹枰事开拓,存亡在中腹。  驽马贵十驾,功成非一蹴。  积善非图名,行真不矫俗。  会当故都秋,也傍东篱菊。  红叶香山诗,白雪阳春曲。  天生具
期刊
日前,国家发改委与教育部、体育总局多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北方地区中小学应将冰雪运动项目纳入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预计在2020年达到2000所。(1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古希腊有这样的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