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認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研读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教学内容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其教师一定怀有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再好的策略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策略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关阔的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再茁壮的树木根扎的不深也成就不了一片遮天蔽日的绿。下面笔者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培育者。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是几年级语文教师,研读所教年级的教材,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例如,课文中那些是学生自学,那些是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怎么学都不会的,对于那些生疏的内容教师怎么搭梯子学生才会迈上台阶。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清楚,传播起知识来才会有的放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更要有体会,这里的体会就是指学生在心灵上的丰富、成长。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体验之后要通过读课文、训练说话等方式巩固感受。
二、改变静态的分析课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多读文本,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层次。比如按照“初读——研读——品读——再读”的方式分层读课文。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保持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制造矛盾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矛盾不断产生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精彩语言就是在整个课文中的精彩,单拿出来并不精彩。精彩语言就应该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有感受和想法后再让他们说出来,谈一谈,将感受和体会具体化。
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切手段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平等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不同是教师“术业”在前,比学生年长几岁,但在人格与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壁虎图片。教师说:“老师画的壁虎怎么样呀?”生1:“好玩!”生2:“尾巴好粗呀!”生3:“壁虎不是红的。”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学生捕捉老师的错误,通过修改老师图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壁虎的特点,而且,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出错的时候,增强了学生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双向互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有组织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远行了。生2: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正是教师适时地退出去起到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的教学效果。第三,相互尊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课堂上都应该给予尊重。在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字贴拼音。一个好动的学生连蹦带跳地上了讲台,有意无意地将字掉到了地上,就在他蹲下来捡字时教师说:“‘来’字真淘气!”那个学生原本红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台下的评委也会心一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台下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堂原本平凡的课。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炙教学内容融[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4]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認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研读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教学内容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其教师一定怀有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再好的策略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策略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关阔的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再茁壮的树木根扎的不深也成就不了一片遮天蔽日的绿。下面笔者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培育者。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是几年级语文教师,研读所教年级的教材,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例如,课文中那些是学生自学,那些是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怎么学都不会的,对于那些生疏的内容教师怎么搭梯子学生才会迈上台阶。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清楚,传播起知识来才会有的放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更要有体会,这里的体会就是指学生在心灵上的丰富、成长。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体验之后要通过读课文、训练说话等方式巩固感受。
二、改变静态的分析课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多读文本,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层次。比如按照“初读——研读——品读——再读”的方式分层读课文。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保持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制造矛盾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矛盾不断产生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精彩语言就是在整个课文中的精彩,单拿出来并不精彩。精彩语言就应该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有感受和想法后再让他们说出来,谈一谈,将感受和体会具体化。
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切手段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平等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不同是教师“术业”在前,比学生年长几岁,但在人格与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壁虎图片。教师说:“老师画的壁虎怎么样呀?”生1:“好玩!”生2:“尾巴好粗呀!”生3:“壁虎不是红的。”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学生捕捉老师的错误,通过修改老师图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壁虎的特点,而且,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出错的时候,增强了学生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双向互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有组织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远行了。生2: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正是教师适时地退出去起到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的教学效果。第三,相互尊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课堂上都应该给予尊重。在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字贴拼音。一个好动的学生连蹦带跳地上了讲台,有意无意地将字掉到了地上,就在他蹲下来捡字时教师说:“‘来’字真淘气!”那个学生原本红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台下的评委也会心一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台下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堂原本平凡的课。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炙教学内容融[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4]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