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等相关策略,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从而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却一脸茫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做得不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却存在不少问题:(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还有就是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就会跳出来,供教师参考。众所周知,这么多的资料对教师来说是双刃剑。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的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做到“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然而,如果教师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那么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2.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并且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其实,真正积累下来的并不多,而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并且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笔者希望我们教师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笔者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地引出了之后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做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从而使人如身临其境,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教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从而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从而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了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达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这样,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学生读课文,这位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吕桥中心校
邮政编码:061104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从而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却一脸茫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做得不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却存在不少问题:(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还有就是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就会跳出来,供教师参考。众所周知,这么多的资料对教师来说是双刃剑。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的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做到“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然而,如果教师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那么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2.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并且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其实,真正积累下来的并不多,而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并且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笔者希望我们教师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笔者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地引出了之后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做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从而使人如身临其境,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教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从而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从而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了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达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这样,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学生读课文,这位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吕桥中心校
邮政编码:0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