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价值守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家风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业无贵贱、侍亲尽道、崇俭习劳、幼仪立身等,将劳动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孝、礼、勤、俭等紧密结合,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育人。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导儿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有助于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更好地同新时代劳动精神相融通,从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汇聚“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家风家训   劳动精神
  2020年3月,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让劳动教育重归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弘扬劳动精神,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素养,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精神力量,汇聚“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的建设,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结合在一起的,家训是古人为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导之辞,如家训、家诫、家范、家书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张庄僖家训》《正家本论》《训子书》《聪训斋语》《曾国藩家训》等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抑或是方式、方法上,对于培育和弘扬新时代青少年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素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提炼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
  (一)“业无高卑”:崇尚劳动的价值体认
  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崇尚劳动的思想,强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轻视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实际的作风,告诫子孙:“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2]“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   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3] 他指出了这种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给士大夫子弟本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勉励自己的儿孙要接触生产劳动,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人,不能轻视普通劳动者。
  对于劳动者的尊重,根本上是对作为人的劳动者人格的尊重。张永明在《张庄僖家训·力本业》中劝勉子孙:“天下之民,各有本业,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货财。此四者,皆人生之本业。苟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4]士农工商,这些都是人赖以生存的正当职业,都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张耒在“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简称《示秬秸》)中更是直截了当地高呼“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5]言辞恳切地告诫两个儿子,劳动不分贵贱,勉励两个儿子要勇于吃苦,自食其力。无论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以什么方式生存,勤劳都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品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活出体面和尊严。
  (二)崇俭习劳:劳动成果的创造守护
  传统家风家训中重视将劳动与勤劳和节俭这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紧密相连。一方面,强调勤劳是家庭成功兴盛的关键,告诫子女辛勤劳作,不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是曾家治家要义,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6]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7]“嗣后诸男在家勤洒扫,出门莫坐轿;诸女学洗衣,学煮菜烧茶”。[8]之所以言之切切,再三告诫后辈强调勤劳,是因为曾国藩认为勤劳与个人体质、晚年幸福、家庭兴衰息息相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10]
  另一方面,反对铺张浪费,极力崇尚节俭。传统家风家训中提倡以勤劳培养节俭,主张成由勤俭败由奢,认为财富最容易产生挥霍无度、奢华糜烂、摆阔逞凶的风气,这是家业衰变的隐患。张英为康熙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虽身居要职,但在家训中谆谆教导子孙当知田家之苦,体恤劳动艰辛,尊重劳动成果,勤俭持家。“今人家子弟,鲜衣怒马,恒舞酣歌。一裘之费,动至数十金;一席之费,动至数金。不思吾乡十余年来谷贱。竭十余石谷,不足供一筵;竭百余石谷,不足供一衣。安知农家作苦,终年沾体涂足,岂易得此百石?” [11]历代帝王家训中,同样推崇节俭,《祖宗圣训·太宗皇帝》中告诫后人“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都强调体恤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
  (三)事亲尽道:以劳侍亲的孝道彰显
  《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乃人伦之始,重德之本,孝的伦理观念逐步演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命脉。传统家风家训中把“劳”与“孝”紧密结合,强调“事亲尽道”“服劳”,身体力行地精心照料,使父母得以安乐。
  《正家本论》是夏敬秀游学汶上时所著,夏敬秀认为“父母者,人之本也”。子女该怎么奉养父母呢?夏敬秀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奉养”“服劳”“守身”“显扬”,不仅强调物质上的“养”和精神上的“显扬”,而且突出强调了“服劳”,“人子先要察每日之事,可以代二人之劳者,则竭力为之,而不使之知,斯得其道尔。盖父母爱子,惟恐其劳,凡事皆强勉为之。若必侍父母命之而后行,其事亦无几矣。服劳之顷,苟有几微强勉之意,见于颜面,则父母之心且谓不若自为之为惬适矣。试思古昔,舜竭力耕田,曾子耘瓜,子路负米,有一毫勉强之色否……凡为子者,断不可以家有婢仆供役,而不亲执其劳。况问衣视膳,或损或加,出入扶持,疴痒抑搔等事,岂可假手于人?《礼》曰:‘服勤至死。’”。[12]他劝谕子孙在日常生活中践履孝,要事必躬亲,不可“假手于人”,在“服劳”的过程中恭敬而有诚意,身体力行地怀着爱心去侍奉、赡养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   (四)幼儀立身:劳动习惯的早期培育
  传统家风家训重视从幼儿时期培养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维系,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施加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黄佐在《泰泉乡礼》中强调“施教以六行、六事、六艺而日敬敷之”,其中六事指“一曰洒,二曰扫,三曰应,四曰对,五曰进,六曰退”。[13]将扫洒应对的劳动习惯渗透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从小培养子弟的劳动习惯。清康熙六十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的贵州福泉人士王士俊在《闲家编》中强调“教子而不在幼时,可乎?是以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14]还明确指出如何洒扫,洒扫“以木盘置水,左手持之,右手以竹木之枝,轻洒堂中。先洒远于尊长之所,请尊长就其地,然后以次遍洒毕,方取帚于箕上,两手捧之,至当扫之处,一手执帚,一袖遮帚,徐步却行,不使尘及于尊长之侧。扫毕,敛尘于箕,出弃他所”。[15]事无巨细地告诫子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从小就培养子弟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劳动品质。
  此外,传统家风家训对子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强调“宜早不宜晚”,一旦错过了最佳时机,孩子养成不良的劳动习性之后再教育就迟了。清代窦克勤在《寻乐堂家规·习仪节》中告诫子弟“至四五岁时,便教以出入、起居之常,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言语、饮食、衣服之正,尝举古人孝弟等事,与为讲说化导,此后渐渐长大,不可不早加拘束也”。[16]强调应在子孙幼年时就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态度,抓住关键时期,从小就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端正的劳动态度。
  二、传统家风家教中劳动精神的现代传承创新
  面对当前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导致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实危机,如何传承、弘扬传统家风家教中劳动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从而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路径和中国范式呢?我们可以从传统家风家教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得到启示。
  (一)大力倡导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家庭劳动教育是所有劳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传统家风家训中不仅强调从小培养子孙的劳动习惯,而且特别强调父母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尤为深刻,故古人大都要求家长以身示教,相机而教。张永明认为,“古人治家之道,以身教为先。为家长者,必躬行仁义,谨守礼法,先立标准,下观而化,无一不归于正矣”。[17]曾国藩在家训中指出“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18]可以说,家风家训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和人生第一课,这些早期启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个体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反观今日,一些家长将劳动与大老粗、收入低画等号,为了让子女安心学习,淡化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劳动教育,甚至告诫子女“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扫大街”,这些折射出家长对于劳动的鄙夷,久而久之,子女也会轻视和鄙夷劳动。还有一些父母自身较为懒惰,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啃老族”式父母的存在实难奢望能教育出爱劳动的子女。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面对积淀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我们要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对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进行时代精神的价值转化,使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服务于新时代劳动精神弘扬的新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把劳动精神与“中国梦”“工匠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等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提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新表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只有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和以劳育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前进,才会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三)促使全社会加强劳动育人的新风尚
  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劳动育人”传统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家风和家训为切入点和现实抓手,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丰富的形式引导儿童在家庭中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大力推进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育人理念,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走向社会,把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拓展家风家训中劳动精神和劳动育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以家、校、社会互动机制合力劳动精神和劳动育人的大众认同。另一方面,创造有效实践途径,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对于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领域教育,都应当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形式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重视家风、家训中劳动精神的弘扬对于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挖掘,崇尚“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促使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摇?摇?摇国务院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26_434970.html,2020-03-26.
  [2][3]庄辉明,章义和. 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7,148.
  [4][12][13][14][15][16][17]楼含松主编. 中国历代家训集成[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2177,5702,2057,5255,4071,2176.
  [5]颜之推等原著. 周彪译注. 中国家训精华[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198.
  [6][7][8][9][10][11][18]徐寒主编.中华传世家训[M]. 北京:中国书店,2010:653,611,592,485,592,345,611.
其他文献
统编版教材创新单元体系结构,设置了习作单元,以整体导入,聚焦读写“结合点”,引导语文教学更关注表达,为传统的读写结合开启新的方式。面对这样的特殊单元,在教学时应准确定位目标,聚焦语文要素在单元板块中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一篇和多篇,单篇和单元之间的关系,整体观照,实现“读写共生”。  一、准确定位目标,凸显内在联系  1. 纵向梳理,找准学习起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是他们第一次
期刊
王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长,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和许多大学的兼职教授。我曾经在苏州多次接待过他,聆听过他许多精彩的谈话。他的智慧与幽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喜欢读王蒙先生的文字,特别的语言魅力加上特别的人生经历,读来韵味悠长。记得有次和他一起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早晨到会场的时候,他正在我的座位上写字,我上前一看,是在送给我的新书《大块文章》上题字。这是他个人自传
期刊
统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其中的语文要素是统编版教材编写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统编版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并作出简单推断的能力。本文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一课为例,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一、确立核心目标,聚
期刊
“角的度量”相关内容编排在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它是在二上“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奠定基础。本单元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提升。比如,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使用量角器画角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的角。在拓展过程中,操作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画角的层面上,还需要学生运用搭配的思想,去体验三角形特殊角间的
期刊
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以“用好统编教材,改进阅读教学”为主题。活动请来了台湾的老师作课观摩,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统编教材的使用,为我们用好统编教材提供了讨论的课例和参照。活动也因此更具现实意义。具体到洪琬喻老师《古人谈读书》的教学,本文有两个思考。  一、从教学层面看,本课值得学习、借鉴  1. 教学设计很用心。  本课教学结构简约而有层次。这节课可以分
期刊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能把准教材编写意图,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解读教材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对解读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通读文本,感知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本身的逻辑关系编排而成。教师可先进行全书通读,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从本册教材的
期刊
钱碧玉老师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她端庄、文雅、内秀。可如果真正走进她师爱的情感殿堂里,听她讲起在班级管理中发生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你会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因为从她那柔情回旋的师爱里,听到的是爱至深处与对学生无限信任的精神和鸣,是回归童年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情感合奏。  一、以柔感人,以情动人  一般来说,班主任老师在学校分班的时候,都不希望自己的班里“摊”上经常惹是生非而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2。  【教学目标】  1. 在绘本故事中借助钟面,会认、读、写几时几分。  2. 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直观体验时间“长短”与自身息息相关,养成珍惜时间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能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过程】  
期刊
近期在看书时总有一些触动,以前有这种思维上的“互动”时都会让它过去,觉得没有记下来的必要,过后發现当初给我的那些触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仿佛被触动的那个人不是我,与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我拥有一捧沙子,而没有及时将它们装入瓶子里,导致它们随风消逝,过后每每追悔莫及,遂有了将它们记下来的冲动。  黄行福老师说:“有两种书对读者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一种是触及灵魂的书,一种是传播技能的书。前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德育贯穿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借助课题,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