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教育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找准与学生生活实际“切合点”,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几年来的教学,我有了点滴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教学导入好比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让学生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列式计算。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领悟知识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丰富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模拟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求知欲望,诱导他们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在思考、探索、交流中学会知识,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体积的概念”一节,我由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问: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在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装液体的包装袋或瓶、罐等,记下它们的容量,在课堂上交流,学生除了知道一些液体的容量,还会碰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使学生感悟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数学教学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阜宁县新沟实验学校)
一、从生活实际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教学导入好比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让学生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列式计算。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领悟知识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丰富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模拟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求知欲望,诱导他们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在思考、探索、交流中学会知识,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体积的概念”一节,我由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问: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在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装液体的包装袋或瓶、罐等,记下它们的容量,在课堂上交流,学生除了知道一些液体的容量,还会碰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使学生感悟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数学教学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阜宁县新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