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古射今,使典类义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ology_leo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典用事是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尤为出色。紧扣“怀古”两字,成功地运用了典故,熔化和紧缩了一系列著名的重大史实,都不过三四句,但在寥寥数语间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面色彩各异,如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并且通过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深刻批判了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表现作者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有充分准备的深谋远虑,反映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通过使典用事,收到了良好的暗示、隐喻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来表现主旨的:
  1.幼年在京口居,后来从京口起兵,两次北伐,一战复青州,再战复关中,战胜侵占中原的鲜卑族集团,并一举平定桓、玄判乱,灭晋建宋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表达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2.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未作天下骚动,以致“惨遭溃败,北顾涕交流”的历史,借以鉴戒,表明对当世魏国草率北伐忧心忡忡,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黄北顾。”
  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并在奋起直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庆典的事实。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来点明作者自己深沉的隐忧:民俗安于统治,渐淡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就发泄对南宋统治抗金不力,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4.“凭谁问,谦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用廉颇为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亲近安人,疏远不用他。作者遭遇类似,同有为国杀敌的决心、能力,但不受重用且遭谗毁;同有战斗斗志、报国雄心,但不能实现,况且作者目前处境还不如廉颇,连来问问:“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内心又有何等忧愤!
  这样来,全词几乎全用典故编织而成,用典虽然繁杂,但始终穿着一条感情主线,就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对民族危亡的担忧。正是这条感情主线把历史时期有异,发生地点不同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所以处处给人事如已出,天然浑厚的感觉,全然没有“掉书袋”的弊病,正如陈廷焯所说“以浩气行之”让人“不嫌其堆垛”探其使典用事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用典使事圆转、晓畅,贴切、自然,关合身世时事,作为为中心服务的材料,加强词意表达,辛弃疾出生沦陷区,亲身经历了女真贵族的暴虐统治,亲眼目睹了中原人民进行的英勇抗金斗争,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二十一岁在山东起义,一年时间就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二十三岁就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接着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积极从事抗金斗争,并在有千军万马的敌营中活捉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率万余抗金义士南渡的辉煌业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绘声绘色的语言中正凝聚着作者当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沙场秋兵”的戎马生涯和“烽火扬州路”的豪迈威武、风流倜傥的身影。南归以来,恢复中原、为国效劳的衷心不变,一直积极发展生产、备战,对执掌大权想要北伐抗金的韩侂胄,寄予自己的期望,曾赋词歌颂说:“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为进行北伐辛弃疾从军事、财物和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筹备,而且当时的外部形势对北伐也是极为有利的。韩侂胃先后起用了一大批主张抗金的有识之士,其中备受打击、屡贬斥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这样,辛弃疾实现理想,又有了新的希望。因此,他对韩侂胄进行北伐不但是积极支持的,而且迫切希望能够在北伐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虽是六十四岁高龄的白发老人,可他不远万里,欣然去镇江赴任,成为当时恢复中原的期望,他没想到韩侂胄只想利用辛弃疾四朝元老的身份和主战的招牌而已。在北伐大计不能很好合作,而分道扬镳了。对韩侂胄的贪功冒进,草率用兵不能不忧心重重,又不能不以历史教训“元嘉草草”提出告诫,流露自己的隐忧,造成对北伐的反刺和讽喻,寓意深刻而又晓畅天成,词的结尾以廉颇自比更是自然贴切。既表现他老当益壮、临战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他南渡以来备受艰险、屡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深远。辛弃疾曾满怀激情地先后向宋孝宗,丞相虞允文进呈论述抗金复国大计的《美芹十论》、《九议》,未被采纳,到了镇江抗金前沿要地又受权豪势要节制,以致被劾免职。思用而不受用,生活经验唤起了类似记忆,廉颇“披甲上马以示可用”矍铄形象不也焕发作者老当益壮的奕奕神采吗?古人与“我”浑然一体。这样回顾历史又紧紧关切个人处境,国家形势,有力地表明了中心,并且通过辛弃疾续用事,使词气象境界阔大,形成横扫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慷慨纵横,有不一世之概”此为辛词的最大特色。
  其次,用事中展开对比,照应,使词意丰富曲折,感情深沉强烈,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上片面对眼前江山,浮想联翩,由“坐断东南,北御强敌,内固国本”的孙权,引出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宋开帝刘裕。他们都挽救危局,决不妥协投降,但两者相比,孙权仅靠“固守”为吴要,成就一番霸业,而刘裕则是“攻”,也就更具进取的精神,也就更成为辛弃疾热切向往,倍受钦佩的对象。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的史实“仓皇北顾”,导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建“佛狸神祠”,这样正反以对举,谁是谁非,何去何从,一目了然。特别曲折有趣的是宋武帝、宋文帝既是父与子的对比,又是胜与败的反衬。前者由京口入主中原,灭南燕、后秦,复洛阳、长安,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势不可当,“金戈马,气吞万里如虎。”后者误用庸人,痴想“封狼居胥”,冒失用兵,落得化台大败,北顾追兵,涕泪交流,仓皇失措,这样给人形成一种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典用事之中作者把古代历史史实与当前现实对比,荒凉的“斜阳草树”与雄壮的“金戈铁马”对比,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和现在“佛狸祠下,一片神社鼓”的对比,作者青年时驰骋中原的往事和垂老时壮志未酬的处境的遭遇对比……乍然看来,上片所说的是两回事,仔细分析才发现,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整个意境、感情、气脉是那么地上下相撞接,完整贯通。
  最后,典中套典,以典引典,以典讽今,含蓄蕴藉,感寄遥深,表达了一种难达之意,起到了一种隐喻效果,扩大了词的意境,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其中的“封狼居胥”则是用汉朝霍去病,图建立“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在元嘉二十七年由于“草草”,遭致残败,落了个“仓皇北顾”狼狈败逃。结合时事,表达忧心:现在权豪势要韩侂胄用兵类似,南宋军队定会有同样的下场。果然,开喜二年,韩侂胄败绩,次年被诛。这里的讽喻、暗示、警戒,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寓意无疑是深刻的,隔一句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是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事,结合上文可见是由刘义隆典故引发而来。正因为有宋文帝“仓皇北顾”才致使北魏太武帝乘胜追击,直至瓜步山下,建行宫于山下,如今耳闻社日祭神的鼓声,目睹迎神赛会后乌鸦对祭品的啄食,一旦想起沦陷区人民正在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又怎能不对忘却被凌辱的耻辱和不思恢复中原的景况表示极大的愤恨?江北沦陷日久,再不迅速谋求恢复,大宋江山就会永归异族了,这样对南宋偏安、苟且朝廷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使词的意境得到了很好扩展。
  这首词的使典用事,历来有了认为太多,如宋未词人岳珂著《柽史》批评该词“用事多”,这是不确当的。作为怀古词,不应涉及到众多的史实,除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京口的史实与眼前的风光,这又与“京口怀古”一题应有的内容,所以本词的使事应该是辛弃疾的用心所在。另外,用典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这首词是以当时统治者批评,因为不可能正面直说,所以用典才是最好的办法,就艺术方法而论,作品思想内容许多史实,起到了巧妙的暗示、隐喻效果,有力的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于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多而不繁杂;新而不奇诡;含而不晦涩;巧而不做作。难怪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颂该词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的地位是“为嫁轩词中第一”,无疑是颇有见地的评语。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古代文人的山水游记和贬官文化有着微妙的关系。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①从学而优则仕到仕途不顺遭遇贬谪再到寄情山水,于是中国文学有了一批写在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是写作、口语和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技法有自己的心得,在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个人结合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尝试通过预习、思考、讨论、检测的方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来做主,让语文课堂由教师讲台上的教的课堂真正转化为学生课桌上的学的课堂。  一、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致和学习主动性,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迈进知识的大门。提问时要针对重点,设置“核心”;旁敲侧击,精心点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时提问,随机应变。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  【关键词】设置“核心” 精心点拨 由浅入深 适时提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师在教
提高语文分数难,这似乎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阅读与写作的分数尤显困难。今年我市教研室推行了主题阅读与写作,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正好解了语文教学中的燃眉之急。对于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讲也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正好以此为突破口,来打破语文增分的瓶颈。我以一堂写作讲评课为例来谈谈主题阅读给记叙文选材带来的一些启示。  选材之于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在记叙文中巧妙艺术地传递
【内容摘要】一个老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课堂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立足生活 激发兴趣 课堂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
最近我在彭成老师的《学习一定有方法》中看到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去一所高校走访,发现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目光凝重,眉头紧缩,表情麻木,从他们的眼中很少看到自信和坚强,从他们脸上很少看到灿烂阳光……这位老师不禁想,他们是否是被浪费的一代?接着彭成老师写道:只要看到被考试折磨得麻木而愈发“坚强”的学生们,就想揪住他们说:“成才比成绩更重要!”彭成老师又说“成绩可以决定你一时的命运;成才却让你受用终身”
如今,已有多个机关单位、公益组织不定期对“爱心厨房”进行定点帮扶。  在今天,一块钱可以做什么?很多人都已经想不到答案。  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学院路上,有一间“爱心厨房”,服务就诊患者及其家属,一元钱炒一个菜,24小时不打烊,烟火长明将近20年。最早的燃灯者  凌晨4点,67岁的万佐成被生物钟准时叫醒。1993年,他从鄱阳湖畔来到省会南昌,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对面经营一家早餐店。有一天,一位病人
【内容摘要】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有时出现一讲到底的现象。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形成。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学案”是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较为有效的途径,并在教学中尝试着实行“学案”,收获颇丰。  【关键词】优化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与推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比较发现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案”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
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高考语文更加注重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同时,高考命题机制改变所带来的命题风格、阅卷风格的改变,使得语文学科正逐渐改变其原先的那种考生个体之间差距不大的状况。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分数统计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正同数理化学科一样,成为拉分较大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将在更大程度上左右全局。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复习与相对有侧重的训练,弥补学生在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