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来说,新概念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为此,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应用题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一)生活性原则
所选择的应用题要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挖掘教学因素,使学生能理解题意。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兴趣所向。所提供的学习资料要符合小学生的口味,练习形式需多样化,易吸引学生。
(三)实践性原则
应用题的编制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情境,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如,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时,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这样使学生不仅有浓厚的兴趣探究计算方法,还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综合性原则
学生通过应用题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能正确理解题意,分散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给予解决。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来说,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了:第一,教师向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再做练习题来进行巩固。但是从实际上来讲,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正确的教学理念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固化的现象,造成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二,借助大量的训练来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要求教师要对相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筛选,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形成固化的解题思维。但是从另一层面上来说,这种方式只能称之为是记忆式的解题思维,只能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仅限于掌握解题的模板与步骤,单纯地对题目进行解析,但是却并不能了解题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也难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清楚认识应用题是综合能力的考查
部分学生觉得应用题归根到底不过是数学题,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就能解决,但是这种想法有很大的片面性。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应该是理解题干,从文字表述中抽离出数学核心,计算相对而言只是比较程式化的过程,因此应用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为了锻炼学生的读题能力,教师可以将题目文字以口头方式讲给学生,这样学生就需要在思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去思考问题,进行理解题意的训练。
通过既有的教学经验,教师也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尽管能读出考点所在,但由文字表述转为数字关系时思路不清晰,从而导致方法选择上出现偏差。教师为纠正学生的这一常见错误,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同时,画出关键条件并加以串联,用清晰的思路构建解题方法。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相对有限,若碰到文字叙述较长或条件数量多的应用题,可能导致读题后难以记住全部要点,不得不再次读题,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做题效率。因此,学生可以尝试使用画图标注信息的手段帮助理解,精简的图示便于激发解题灵感且容易记忆,从而提升应用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例如关于年龄问题的一道题:“父亲今年38岁,儿子今年8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将是儿子的4倍?”单纯地想象年龄的变化很难得出结论,但如果用线段的长度代表年龄大小,就很容易看出父子年龄的变化关系,即年龄差不变,很快便能列出方程得到答案。
(二)亲自动手操作,从参与中加强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排斥或厌恶数学。就学生的特點而言,他们更喜欢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相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抽象思考外,还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
具体到图形类应用题的解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尺子等测量工具,直观感受题目中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在做题前对题干产生感性的认识,并在操作中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面积时,课本上有一道课后题是让学生测出课桌的面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各自或分组测量桌子的长宽等数据,最终活用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例如为了测量学校操场的大致占地面积,学生可先测量出的平均步幅的长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操场行走一圈,通过步数和已知的步幅长度,计算出占地面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扩展题型涉及面
想要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仅仅熟悉计算方法和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足够量的习题训练才能有大的收获。特别是应用题,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题型经验,这样在面对新问题时才能调动记忆快速解题,这也是在将来学习更高阶段数学知识时所必需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应用题练习时应平衡题目的数量和涉及面,合理安排,既要达到训练目的,又不能使学生因作业量过大产生抵触心理。具体可以将应用题的训练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基础题。基础应用题难度较低,比较贴近课本中的题型,往往只是数据和背景上的变动。这种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解题能力,为后面难度更高的综合型题目做好铺垫。第二步,进阶题。进阶题是基础题的延伸,难度有了较大提升,已知条件的变动或者干扰项的增加,考验着学生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一道题中设置多道小题,形成难度梯度,让学生逐步深入解题,充分锻炼思维能力。第三步,改错训练。平时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将错题进行整理,定期分析自己的易错点,自我检查、自我诊断,总结自己犯错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够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更有效的练习,若能长期坚持,在将来遇到类似知识点时就会提高警惕,降低错误率。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重难点所在,教师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生双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互相配合。尤其是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读题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促进理解,扩展题型涉及面,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蔄佳彤,周春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2017,16(09):92-93+103.
[2]杨洁.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6):130+129.
[3]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34):91.
[4]王宝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障碍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38.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为此,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应用题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一)生活性原则
所选择的应用题要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挖掘教学因素,使学生能理解题意。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兴趣所向。所提供的学习资料要符合小学生的口味,练习形式需多样化,易吸引学生。
(三)实践性原则
应用题的编制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情境,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如,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时,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这样使学生不仅有浓厚的兴趣探究计算方法,还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综合性原则
学生通过应用题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能正确理解题意,分散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给予解决。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来说,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了:第一,教师向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再做练习题来进行巩固。但是从实际上来讲,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正确的教学理念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固化的现象,造成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二,借助大量的训练来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要求教师要对相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筛选,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形成固化的解题思维。但是从另一层面上来说,这种方式只能称之为是记忆式的解题思维,只能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仅限于掌握解题的模板与步骤,单纯地对题目进行解析,但是却并不能了解题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也难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清楚认识应用题是综合能力的考查
部分学生觉得应用题归根到底不过是数学题,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就能解决,但是这种想法有很大的片面性。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应该是理解题干,从文字表述中抽离出数学核心,计算相对而言只是比较程式化的过程,因此应用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为了锻炼学生的读题能力,教师可以将题目文字以口头方式讲给学生,这样学生就需要在思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去思考问题,进行理解题意的训练。
通过既有的教学经验,教师也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尽管能读出考点所在,但由文字表述转为数字关系时思路不清晰,从而导致方法选择上出现偏差。教师为纠正学生的这一常见错误,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同时,画出关键条件并加以串联,用清晰的思路构建解题方法。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相对有限,若碰到文字叙述较长或条件数量多的应用题,可能导致读题后难以记住全部要点,不得不再次读题,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做题效率。因此,学生可以尝试使用画图标注信息的手段帮助理解,精简的图示便于激发解题灵感且容易记忆,从而提升应用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例如关于年龄问题的一道题:“父亲今年38岁,儿子今年8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将是儿子的4倍?”单纯地想象年龄的变化很难得出结论,但如果用线段的长度代表年龄大小,就很容易看出父子年龄的变化关系,即年龄差不变,很快便能列出方程得到答案。
(二)亲自动手操作,从参与中加强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排斥或厌恶数学。就学生的特點而言,他们更喜欢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相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抽象思考外,还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
具体到图形类应用题的解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尺子等测量工具,直观感受题目中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在做题前对题干产生感性的认识,并在操作中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面积时,课本上有一道课后题是让学生测出课桌的面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各自或分组测量桌子的长宽等数据,最终活用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例如为了测量学校操场的大致占地面积,学生可先测量出的平均步幅的长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操场行走一圈,通过步数和已知的步幅长度,计算出占地面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扩展题型涉及面
想要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仅仅熟悉计算方法和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足够量的习题训练才能有大的收获。特别是应用题,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题型经验,这样在面对新问题时才能调动记忆快速解题,这也是在将来学习更高阶段数学知识时所必需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应用题练习时应平衡题目的数量和涉及面,合理安排,既要达到训练目的,又不能使学生因作业量过大产生抵触心理。具体可以将应用题的训练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基础题。基础应用题难度较低,比较贴近课本中的题型,往往只是数据和背景上的变动。这种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解题能力,为后面难度更高的综合型题目做好铺垫。第二步,进阶题。进阶题是基础题的延伸,难度有了较大提升,已知条件的变动或者干扰项的增加,考验着学生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一道题中设置多道小题,形成难度梯度,让学生逐步深入解题,充分锻炼思维能力。第三步,改错训练。平时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将错题进行整理,定期分析自己的易错点,自我检查、自我诊断,总结自己犯错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够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更有效的练习,若能长期坚持,在将来遇到类似知识点时就会提高警惕,降低错误率。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重难点所在,教师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生双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互相配合。尤其是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读题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促进理解,扩展题型涉及面,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蔄佳彤,周春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2017,16(09):92-93+103.
[2]杨洁.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6):130+129.
[3]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34):91.
[4]王宝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障碍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