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隔夜的菜能不能吃”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学前教育专业;细菌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亲身的实验体会,才能更好地辨别生物种类,了解各种生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生物还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微生物里的细菌,其分布广泛、结构简单,但个体微小。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这么微小的生物与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笔者对“细菌”一课的学习做详细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教师可以将这档节目作为生物观察和实验课堂的导入,因为这档节目跟生物观察实验课探究的主题非常的契合,并且学生喜闻乐见。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正式教学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是真的吗?》是一档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欢迎大家来到《是真的吗?》节目现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本期为您带来《隔夜的菜不能吃,是真的吗?》。”与此同时,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隔夜菜。
首先,幻灯片上分别展示的是一盘新鲜的芹菜和一盘隔夜的芹菜,仅仅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这两盘菜有很强烈的色泽对比差异,这一差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跟热烈的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网友两种对立的说法,使学生的讨论再次升级。这样做一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考。二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利用网络来学习,在现代社会已很普遍,但要学会对网络信息有效地甄别与提取。
二、觀察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寻真理,用两份芹菜求证、解答“细菌真的存在吗?存在于菜里?”“细菌是什么样的生物呢?”这些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慢慢回想起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当观察到细菌并通过投影设备将其投放到大屏幕上时,学生震撼了。屏幕上竟然出现了一动一动球形的东西,感觉像是一个个光点在跳动。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观察,但可以看到其他学生也都沉浸在这个观察实验的乐趣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一份真实的精彩。
学生接着对细菌数目进行统计,并开始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特点。
三、采集样本,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
实验课上学生还带来一些其他实验样本,比如泥土、池塘中的水、吃剩的酸奶等。
当观察投影后,学生又发出一阵阵的惊叹之声。当天吃剩的酸奶中竟然有这么多蠕动的东西;池塘水中的这种小东西实在太滑稽可爱了。
教师很想让学生观察更多的样本,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先让两组学生来体验,其他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实验。
四、设计实验,做出理性判断
针对“隔夜的菜里细菌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采用对照原则,以时间为单一变量,其他常量等量不变,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观察细菌数目的变化。
学生对比实验数据后,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即保存时间越久,细菌数目越多;同一时刻,保存于冰箱内的细菌数目少于保存于冰箱外的。
这时再询问学生关于“隔夜的菜能不能吃”的看法,他们对这个生活问题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做出了一个理性的判断:以后少吃隔夜的菜,而且注意食物的保鲜。
同时,学生也对探究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显示了学生的批判精神,這是他们在成长发展中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另外,学生认为实验在细菌数量统计上不够严谨。这需要学生跨学科搜集资料,吸收已有成果进一步探究。
五、延伸思考,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小结
最后,通过三个问题,即“所有细菌都是这种形态吗?”“多种多样的细菌,到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和“细菌在地球上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升对细菌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学前教育专业;细菌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亲身的实验体会,才能更好地辨别生物种类,了解各种生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生物还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微生物里的细菌,其分布广泛、结构简单,但个体微小。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这么微小的生物与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笔者对“细菌”一课的学习做详细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教师可以将这档节目作为生物观察和实验课堂的导入,因为这档节目跟生物观察实验课探究的主题非常的契合,并且学生喜闻乐见。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正式教学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是真的吗?》是一档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欢迎大家来到《是真的吗?》节目现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本期为您带来《隔夜的菜不能吃,是真的吗?》。”与此同时,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隔夜菜。
首先,幻灯片上分别展示的是一盘新鲜的芹菜和一盘隔夜的芹菜,仅仅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这两盘菜有很强烈的色泽对比差异,这一差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跟热烈的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网友两种对立的说法,使学生的讨论再次升级。这样做一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考。二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利用网络来学习,在现代社会已很普遍,但要学会对网络信息有效地甄别与提取。
二、觀察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寻真理,用两份芹菜求证、解答“细菌真的存在吗?存在于菜里?”“细菌是什么样的生物呢?”这些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慢慢回想起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当观察到细菌并通过投影设备将其投放到大屏幕上时,学生震撼了。屏幕上竟然出现了一动一动球形的东西,感觉像是一个个光点在跳动。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观察,但可以看到其他学生也都沉浸在这个观察实验的乐趣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一份真实的精彩。
学生接着对细菌数目进行统计,并开始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特点。
三、采集样本,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
实验课上学生还带来一些其他实验样本,比如泥土、池塘中的水、吃剩的酸奶等。
当观察投影后,学生又发出一阵阵的惊叹之声。当天吃剩的酸奶中竟然有这么多蠕动的东西;池塘水中的这种小东西实在太滑稽可爱了。
教师很想让学生观察更多的样本,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先让两组学生来体验,其他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实验。
四、设计实验,做出理性判断
针对“隔夜的菜里细菌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采用对照原则,以时间为单一变量,其他常量等量不变,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观察细菌数目的变化。
学生对比实验数据后,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即保存时间越久,细菌数目越多;同一时刻,保存于冰箱内的细菌数目少于保存于冰箱外的。
这时再询问学生关于“隔夜的菜能不能吃”的看法,他们对这个生活问题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做出了一个理性的判断:以后少吃隔夜的菜,而且注意食物的保鲜。
同时,学生也对探究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显示了学生的批判精神,這是他们在成长发展中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另外,学生认为实验在细菌数量统计上不够严谨。这需要学生跨学科搜集资料,吸收已有成果进一步探究。
五、延伸思考,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小结
最后,通过三个问题,即“所有细菌都是这种形态吗?”“多种多样的细菌,到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和“细菌在地球上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升对细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