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有“布衣王子”之称的朱载堉,四百多年前写过一段小曲,能在“大话堂”中占一座次。曲子《南商调·山坡羊·说大话》这么写:“我平生好说实话,我养个鸡儿赛过人家马价。我家老鼠大似人家细狗。避鼠猫儿比猛虎还大。头戴一个珍珠,大似一个西瓜。贯头簪儿,长似一根象牙。我昨日在岳阳楼上饮酒,昭君娘娘与我弹了一曲琵琶。我家还养了麒麟,十二个麒麟下了二十四匹战马。实话,喜欢我慌了,跰一跰,跰到天上摸轰雷,几乎把我吓杀!”
这位一口一句“实话”的仁兄,有没有忽悠到几个听众,文本没有记载。但吾乡有个前辈,却凭着大话,赚回了媳妇。那赚回来的媳妇,辈分上我要叫表婶的,年龄上能做我奶奶了,虽然家在四川,却一口陈店话,可见归化之久了。要知道当年,只要口音稍有差异,在我们那个闭塞的乡村,听来如同惊雷,格外豁耳的。走路十几分钟的山那边湖北,“水”说来像“匪”而略别于吾乡的“SEI”,就被我们当作“蛮子”的可笑证据之一。
那位表叔是怎样去四川的不清楚,有说是国民党抓壮丁去的,但更有可能是跟着张国焘的大队长征去的。一来,吾乡柴山保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地段;二来四方面军是先行到了四川开辟根据地的;三来,有旁证,我的外祖母就因为年纪小,走到草地边沿撤回来的。话说那位表叔当时青春年少,经常参加军民鱼水情之类的互帮活动。这天,表叔帮扶一对姑嫂割麦子,嫂子少壮,姑娘少艾,劳动效率很高。间中休息时,表叔有疑问了:“咱们割的啥啊?”“麦子。你们老家没麦子吗?”“有啊。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麦子。”“你们那麦子多大?”“小西瓜那么大。我们摘下来堆家里,吃的时候中间剖开,用勺子挖面。”过了一段时间,表叔又帮扶姑嫂摘棉花了。这次表叔又问了:“这是什么啊?”“棉花。”“怎么这么高一点啊?”“你们那有多高?”“我们那儿的棉花长树上,摘棉花得架梯子。”棉花地边种了豆角,表叔也不以为然,“这也能叫豇豆?我们老家的,长得最差的也不止一庹。”庹是老家土话,一个人两臂张开与人等长就叫一庹。
这么一来二去的,说得姑娘春心荡漾,那不简直跟天堂一样?那你如何放着美好的生活不过,却要跑来当兵呢?“抓来的”,表叔这个不慌不忙的答案,觉悟不高也闹不明白革命为何物的姑嫂,倒是很容易相信。民国时的四川,盗匪如麻,袍哥遍地,抓人拉夫的景象见得可是太多了。于是,那位姑娘就跟开了小差的表叔,逃奔西瓜大的麦子、树上棉花、一庹长豇豆的乐土了。见到麦子还是那个麦子,棉花还是那个棉花之时,姑娘已经跟英气勃发的表叔生米熟饭了。也保不准,姑嫂是看上表叔的一表人才,故意装傻的——大山封裹的日子,也实在腻味嘛。
吾乡的婚姻,基本不出二十华里的半径,普遍的是姑表、姨表、舅甥所谓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上亲”。换亲的也不少,家里没有姊妹可换的,老光棍也不稀奇。而所谓的“亲上亲”,一定程度上,是易了容的换亲。表叔那样新鲜的婚姻,给吾乡的刺激,可想而知,新闻效应持续了几十年,三代之后,还滋养着我们的信息饥渴、想象饥渴。
一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或者补偿新县给新中国的巨大牺牲,京九线绕了个大弯到新县。当年输出红军的地方,如今输出劳力,候鸟一般奔向北上广,奔向韩国、新加坡,“打工”的主旋律响彻云霄。渐渐,年关时候有新新面孔回村,或是女婿,或是媳妇,但再也没有一位,可以享受到那位表叔的荣光,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似的。村民聊天或走亲戚的时候,跨省婚姻倒也常是话题。上次回家,那位送我到武汉的同学也夸:西杨家的年轻人有出息,带回来那么多媳妇。一位我要叫姑爷的就跟我提到:都说王湾接了十省的媳妇,西杨家也接有。
可不,西杨家这么个不足三百人的寻常村子,如今有了和湖北、湖南、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江西、河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割舍不断的血脉婚姻。下一代的眼界,又岂止不足道的大别山可以限制?他们应该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自由行走,不必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还得随身携带务工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
这位一口一句“实话”的仁兄,有没有忽悠到几个听众,文本没有记载。但吾乡有个前辈,却凭着大话,赚回了媳妇。那赚回来的媳妇,辈分上我要叫表婶的,年龄上能做我奶奶了,虽然家在四川,却一口陈店话,可见归化之久了。要知道当年,只要口音稍有差异,在我们那个闭塞的乡村,听来如同惊雷,格外豁耳的。走路十几分钟的山那边湖北,“水”说来像“匪”而略别于吾乡的“SEI”,就被我们当作“蛮子”的可笑证据之一。
那位表叔是怎样去四川的不清楚,有说是国民党抓壮丁去的,但更有可能是跟着张国焘的大队长征去的。一来,吾乡柴山保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地段;二来四方面军是先行到了四川开辟根据地的;三来,有旁证,我的外祖母就因为年纪小,走到草地边沿撤回来的。话说那位表叔当时青春年少,经常参加军民鱼水情之类的互帮活动。这天,表叔帮扶一对姑嫂割麦子,嫂子少壮,姑娘少艾,劳动效率很高。间中休息时,表叔有疑问了:“咱们割的啥啊?”“麦子。你们老家没麦子吗?”“有啊。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麦子。”“你们那麦子多大?”“小西瓜那么大。我们摘下来堆家里,吃的时候中间剖开,用勺子挖面。”过了一段时间,表叔又帮扶姑嫂摘棉花了。这次表叔又问了:“这是什么啊?”“棉花。”“怎么这么高一点啊?”“你们那有多高?”“我们那儿的棉花长树上,摘棉花得架梯子。”棉花地边种了豆角,表叔也不以为然,“这也能叫豇豆?我们老家的,长得最差的也不止一庹。”庹是老家土话,一个人两臂张开与人等长就叫一庹。
这么一来二去的,说得姑娘春心荡漾,那不简直跟天堂一样?那你如何放着美好的生活不过,却要跑来当兵呢?“抓来的”,表叔这个不慌不忙的答案,觉悟不高也闹不明白革命为何物的姑嫂,倒是很容易相信。民国时的四川,盗匪如麻,袍哥遍地,抓人拉夫的景象见得可是太多了。于是,那位姑娘就跟开了小差的表叔,逃奔西瓜大的麦子、树上棉花、一庹长豇豆的乐土了。见到麦子还是那个麦子,棉花还是那个棉花之时,姑娘已经跟英气勃发的表叔生米熟饭了。也保不准,姑嫂是看上表叔的一表人才,故意装傻的——大山封裹的日子,也实在腻味嘛。
吾乡的婚姻,基本不出二十华里的半径,普遍的是姑表、姨表、舅甥所谓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上亲”。换亲的也不少,家里没有姊妹可换的,老光棍也不稀奇。而所谓的“亲上亲”,一定程度上,是易了容的换亲。表叔那样新鲜的婚姻,给吾乡的刺激,可想而知,新闻效应持续了几十年,三代之后,还滋养着我们的信息饥渴、想象饥渴。
一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或者补偿新县给新中国的巨大牺牲,京九线绕了个大弯到新县。当年输出红军的地方,如今输出劳力,候鸟一般奔向北上广,奔向韩国、新加坡,“打工”的主旋律响彻云霄。渐渐,年关时候有新新面孔回村,或是女婿,或是媳妇,但再也没有一位,可以享受到那位表叔的荣光,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似的。村民聊天或走亲戚的时候,跨省婚姻倒也常是话题。上次回家,那位送我到武汉的同学也夸:西杨家的年轻人有出息,带回来那么多媳妇。一位我要叫姑爷的就跟我提到:都说王湾接了十省的媳妇,西杨家也接有。
可不,西杨家这么个不足三百人的寻常村子,如今有了和湖北、湖南、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江西、河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割舍不断的血脉婚姻。下一代的眼界,又岂止不足道的大别山可以限制?他们应该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自由行走,不必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还得随身携带务工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