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冲孔灌注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工程,就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和工程过程控制措施,以便保障沖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工艺流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冲孔灌注桩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具有承载力高、穿透能力强、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地基上层土质差而下层土质较好、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冲孔灌注桩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桥梁工程、码头工程中。但是冲孔灌注桩施工环节较多,一旦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做好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13层、高46m,裙楼3层,框剪结构,占地面积约400m2,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桩径800mm,桩长7.95~15.7m,单桩承载力1050kN,桩端进入完整基岩应大于0.5~1.0m,桩身混凝土为C20。场地内土质比较均匀,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厚度3.6m,属软弱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厚度5.3m,属中软土;下伏基岩为石灰岩,局部夹灰质泥岩。根据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正常地下水水位埋深3.0m,年变幅约2.0m,其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潜水和岩溶裂隙水两种类型。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施工条件,按甲方提供的坐标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样,桩的间距、排列方式均符合图纸设计尺寸和规范要求;布桩时考虑桩受力的合理性,使桩孔中心和桩位中心重合,桩的排列应尽量使桩基上合力作用点与群桩重心相重合,并利用桩间土的应力作用,将群桩和桩间土看作一假想的实体深基础。
2 施工方法
采用大型工程冲击式钻机,直接在桩位上钻进成孔,自成泥浆护壁,待孔深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清孔,放入钢筋笼,然后在孔壁内,利用直径250mm的刚性导管水下混凝土灌注法成桩。
3 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4 施工顺序与工序过程控制
4.1测量放线
按甲方提供的坐标数据、水准基点和相关设计图纸,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样,进行测量定位,并作好标记;放样后,重新复核检查一次,做到放样准确,精度满足要求。对于桩径为0.8m的桩位容许偏差:垂直桩基轴线的桩位偏差为d/6,且不大于100mm,沿轴线的桩位偏差为d/4,且不大于150mm,桩径偏差为-50mm~+100mm。
4.2 埋设护筒
孔位测量定位后,进行孔口护筒挖埋,四周要求用粘土分层填实,以保持护筒的位置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保证施工的桩孔中心和桩位中心重合;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200mm,埋设深度以1~1.5m为宜,并在护筒上做出控制桩位中心的标志,施工过程中随时用十字线检测桩中心是否准确,以利钻机对中。
4.3 冲孔桩机就位
冲孔桩机就位时用水平尺测量四角,应仔细调平机台及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保证立轴垂直,用吊线、水平尺等检查导杆,校正位置,同时利用护筒的十字标记对中,确保钻机“平、正、直”,使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
4.4 冲孔
冲孔桩机就位后,应对机底进行调平并固定,然后开机冲孔。为保证桩身的垂直度,防止施工中桩机产生不均匀沉降,施工时必须严格掌握如下操作要点:
(1)冲孔施工时,开孔操作应低锤密击,并控制钢绳放松量,勤放少放,防止钢绳放松过多减少冲程,放松过少,则不能有效冲击,形成“打空钻”,损坏冲击钻具。
(2)开孔时,在护筒刃脚以下2m内,采用小冲程1m左右,进行低锤密击冲击成孔,并保证泥浆补给,保持孔内浆面稳定。
(3)在成孔过程中采用浓泥浆护壁的方法施工,应注意泥浆浓度,并控制泥浆比重在1.2~1.3之间;施工时发现塌孔、偏孔、斜孔时,要及时处理,发现缩颈时应经常提动钻具,修正孔壁,每次冲击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卡钻。
(4)在有地下水、流沙、砂夹层、淤泥等土层中冲孔时,应灌入比重为1.2~1.3的固壁泥浆,用以衬护孔壁,避免出现塌孔现象;当地下水位很高时,应保持泥浆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m左右;遇孤石时可抛填相似硬度的片石或卵石,用高冲程冲击,或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挤入孔壁。
(5)采用冲击成孔的端承桩,必须保证桩孔进入基岩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并将孔底清理干净;冲孔完成后,应立即检查成孔质量,并填写施工记录。
4.5 清孔
采取二次清孔法清孔,当桩孔到达设计深度后,用换浆法进行第一次清孔,利用高压泵清渣,操作时将泥浆管放至距孔底300~500mm,开动泥浆泵注入制备泥浆,并控制好其浓度,若浆过稀不利于护壁、排渣;使孔内置换出的泥浆比重在1.15~1.25左右(或以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时停止注浆,同时用水文测锤测量或铁管探测沉渣厚度小于100mm即可。
在灌注混凝土前用灌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确保孔底沉渣厚度不超过100mm;清孔时应不断置换泥浆,孔底500mm以内护壁泥浆比重应≤1.25,含砂率≤8%,黏度≤2.8s。
4.6 制作与吊放钢筋笼
钢筋笼的制作应严格按图纸尺寸加工,在现场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以5~8m为宜,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并尽量减少钢筋接头,箍筋宜采用螺旋或焊接环式箍筋;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每隔2m左右设一道焊接加劲箍筋,以加强其刚度和整体性。
埋设钢筋笼前应进行检查验收,施工操作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避免碰撞孔壁;在钢筋笼外周同一平面每隔3m对称设置3根定位钢筋“耳朵”或混凝土垫块,控制笼居中,以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主筋保护层偏差为±20mm之内。
钢筋笼安放至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定位,应将其牢固地绑扎或焊牢在孔口,使之不能上浮或下降,保持“正、直、中”;然后立即灌注混凝土,以防塌孔。
4.7 混凝土配制
在现场配制混凝土,要严格按实验室的试配单进行施工,所用每批水泥均须有出厂合格证,并经抽样送检合格,砂、碎石要按批量取样试验合格并经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必须做好混凝土开盘记录,充分保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少于1分钟,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保水性,要求坍落度控制在18~22cm左右,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40mm,细骨料尽量选用中砂,为此应安排固定的人员开搅拌机。
4.8 灌注混凝土
钢筋笼安装完毕,即下导管进行水下灌注混凝土,其标号不得低于C20,其操作过程应连续,并分层进行捣实,每层高50~60cm,具体按如下操作规程执行:
(1)浇筑混凝土工艺:采用“拔球法”直接利用冲击钻机吊运混凝土和灌注。使用最大斗量为3.5m3的容量进行最大冲击灌注,以便充分溅开孔底沉渣和沉淤,保证桩身有较好的密实性,在灌注过程中应用浮标或测锤测定混凝土的灌注高度,以检查灌注质量。
(2)采用直径250mm的刚性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导管连接密封良好,导管底部下至距孔底0.3~0.5m。
(3)必须保证首灌量,使漏斗和储斗之混凝土体积达到首灌埋管1.0m以上。
(4)连续作业,一次成桩浇灌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2.5小时),灌注过程中保持埋管深度不小于2.0m;对每根桩在现场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试块,用以检验桩身混凝土质量。
(5)首灌后应测量混凝土面,确定导管埋深,随着混凝土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人管外混凝土面以下一般应保持2~3m,并不得小于1.0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6)终灌超出高度相对于桩顶设计标高不小于0.5m,以便保证凿除浮浆后桩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
4.9 移机
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及时将现场内泥浆清运出场地,将钻机移至下一场地,继续进行下一个桩孔施工。
5 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6 试验结果分析
对该工程进行了桩基低变检测,其桩身质量的完整性情况可从各桩的原始记录波形得出,根据原始波形整理分析,本次所检测的75根桩:桩身好的有66根,桩混凝土密实、均匀,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Ⅰ类桩;16#、17#、26#、28#、30#桩局部轻微缩颈,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Ⅱ类桩;7#、13#、25#、40#桩浅部轻微离析,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Ⅱ类桩。
7 结论
综上所述,冲孔灌注桩施工工序较多、技术要求较高,其成桩质量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因此,施工中务必不可掉以轻心,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面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冲孔灌注桩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唐海兰.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10期
[2] 李碧泉.浅析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11年14期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工艺流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冲孔灌注桩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具有承载力高、穿透能力强、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地基上层土质差而下层土质较好、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冲孔灌注桩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桥梁工程、码头工程中。但是冲孔灌注桩施工环节较多,一旦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做好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13层、高46m,裙楼3层,框剪结构,占地面积约400m2,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桩径800mm,桩长7.95~15.7m,单桩承载力1050kN,桩端进入完整基岩应大于0.5~1.0m,桩身混凝土为C20。场地内土质比较均匀,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厚度3.6m,属软弱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厚度5.3m,属中软土;下伏基岩为石灰岩,局部夹灰质泥岩。根据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正常地下水水位埋深3.0m,年变幅约2.0m,其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潜水和岩溶裂隙水两种类型。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施工条件,按甲方提供的坐标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样,桩的间距、排列方式均符合图纸设计尺寸和规范要求;布桩时考虑桩受力的合理性,使桩孔中心和桩位中心重合,桩的排列应尽量使桩基上合力作用点与群桩重心相重合,并利用桩间土的应力作用,将群桩和桩间土看作一假想的实体深基础。
2 施工方法
采用大型工程冲击式钻机,直接在桩位上钻进成孔,自成泥浆护壁,待孔深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清孔,放入钢筋笼,然后在孔壁内,利用直径250mm的刚性导管水下混凝土灌注法成桩。
3 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4 施工顺序与工序过程控制
4.1测量放线
按甲方提供的坐标数据、水准基点和相关设计图纸,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样,进行测量定位,并作好标记;放样后,重新复核检查一次,做到放样准确,精度满足要求。对于桩径为0.8m的桩位容许偏差:垂直桩基轴线的桩位偏差为d/6,且不大于100mm,沿轴线的桩位偏差为d/4,且不大于150mm,桩径偏差为-50mm~+100mm。
4.2 埋设护筒
孔位测量定位后,进行孔口护筒挖埋,四周要求用粘土分层填实,以保持护筒的位置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保证施工的桩孔中心和桩位中心重合;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200mm,埋设深度以1~1.5m为宜,并在护筒上做出控制桩位中心的标志,施工过程中随时用十字线检测桩中心是否准确,以利钻机对中。
4.3 冲孔桩机就位
冲孔桩机就位时用水平尺测量四角,应仔细调平机台及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保证立轴垂直,用吊线、水平尺等检查导杆,校正位置,同时利用护筒的十字标记对中,确保钻机“平、正、直”,使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
4.4 冲孔
冲孔桩机就位后,应对机底进行调平并固定,然后开机冲孔。为保证桩身的垂直度,防止施工中桩机产生不均匀沉降,施工时必须严格掌握如下操作要点:
(1)冲孔施工时,开孔操作应低锤密击,并控制钢绳放松量,勤放少放,防止钢绳放松过多减少冲程,放松过少,则不能有效冲击,形成“打空钻”,损坏冲击钻具。
(2)开孔时,在护筒刃脚以下2m内,采用小冲程1m左右,进行低锤密击冲击成孔,并保证泥浆补给,保持孔内浆面稳定。
(3)在成孔过程中采用浓泥浆护壁的方法施工,应注意泥浆浓度,并控制泥浆比重在1.2~1.3之间;施工时发现塌孔、偏孔、斜孔时,要及时处理,发现缩颈时应经常提动钻具,修正孔壁,每次冲击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卡钻。
(4)在有地下水、流沙、砂夹层、淤泥等土层中冲孔时,应灌入比重为1.2~1.3的固壁泥浆,用以衬护孔壁,避免出现塌孔现象;当地下水位很高时,应保持泥浆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m左右;遇孤石时可抛填相似硬度的片石或卵石,用高冲程冲击,或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挤入孔壁。
(5)采用冲击成孔的端承桩,必须保证桩孔进入基岩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并将孔底清理干净;冲孔完成后,应立即检查成孔质量,并填写施工记录。
4.5 清孔
采取二次清孔法清孔,当桩孔到达设计深度后,用换浆法进行第一次清孔,利用高压泵清渣,操作时将泥浆管放至距孔底300~500mm,开动泥浆泵注入制备泥浆,并控制好其浓度,若浆过稀不利于护壁、排渣;使孔内置换出的泥浆比重在1.15~1.25左右(或以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时停止注浆,同时用水文测锤测量或铁管探测沉渣厚度小于100mm即可。
在灌注混凝土前用灌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确保孔底沉渣厚度不超过100mm;清孔时应不断置换泥浆,孔底500mm以内护壁泥浆比重应≤1.25,含砂率≤8%,黏度≤2.8s。
4.6 制作与吊放钢筋笼
钢筋笼的制作应严格按图纸尺寸加工,在现场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以5~8m为宜,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并尽量减少钢筋接头,箍筋宜采用螺旋或焊接环式箍筋;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每隔2m左右设一道焊接加劲箍筋,以加强其刚度和整体性。
埋设钢筋笼前应进行检查验收,施工操作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避免碰撞孔壁;在钢筋笼外周同一平面每隔3m对称设置3根定位钢筋“耳朵”或混凝土垫块,控制笼居中,以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主筋保护层偏差为±20mm之内。
钢筋笼安放至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定位,应将其牢固地绑扎或焊牢在孔口,使之不能上浮或下降,保持“正、直、中”;然后立即灌注混凝土,以防塌孔。
4.7 混凝土配制
在现场配制混凝土,要严格按实验室的试配单进行施工,所用每批水泥均须有出厂合格证,并经抽样送检合格,砂、碎石要按批量取样试验合格并经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必须做好混凝土开盘记录,充分保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少于1分钟,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保水性,要求坍落度控制在18~22cm左右,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40mm,细骨料尽量选用中砂,为此应安排固定的人员开搅拌机。
4.8 灌注混凝土
钢筋笼安装完毕,即下导管进行水下灌注混凝土,其标号不得低于C20,其操作过程应连续,并分层进行捣实,每层高50~60cm,具体按如下操作规程执行:
(1)浇筑混凝土工艺:采用“拔球法”直接利用冲击钻机吊运混凝土和灌注。使用最大斗量为3.5m3的容量进行最大冲击灌注,以便充分溅开孔底沉渣和沉淤,保证桩身有较好的密实性,在灌注过程中应用浮标或测锤测定混凝土的灌注高度,以检查灌注质量。
(2)采用直径250mm的刚性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导管连接密封良好,导管底部下至距孔底0.3~0.5m。
(3)必须保证首灌量,使漏斗和储斗之混凝土体积达到首灌埋管1.0m以上。
(4)连续作业,一次成桩浇灌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2.5小时),灌注过程中保持埋管深度不小于2.0m;对每根桩在现场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试块,用以检验桩身混凝土质量。
(5)首灌后应测量混凝土面,确定导管埋深,随着混凝土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人管外混凝土面以下一般应保持2~3m,并不得小于1.0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6)终灌超出高度相对于桩顶设计标高不小于0.5m,以便保证凿除浮浆后桩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
4.9 移机
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及时将现场内泥浆清运出场地,将钻机移至下一场地,继续进行下一个桩孔施工。
5 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6 试验结果分析
对该工程进行了桩基低变检测,其桩身质量的完整性情况可从各桩的原始记录波形得出,根据原始波形整理分析,本次所检测的75根桩:桩身好的有66根,桩混凝土密实、均匀,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Ⅰ类桩;16#、17#、26#、28#、30#桩局部轻微缩颈,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Ⅱ类桩;7#、13#、25#、40#桩浅部轻微离析,桩身完整性类别属于Ⅱ类桩。
7 结论
综上所述,冲孔灌注桩施工工序较多、技术要求较高,其成桩质量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因此,施工中务必不可掉以轻心,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面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冲孔灌注桩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唐海兰.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10期
[2] 李碧泉.浅析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