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情节开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烈火中永生》是革命斗争题材的典范作品,其从形象塑造上、精神品格、审美特征等多方面深刻地诠释了当时的“红色经典”电影创作理念。今天,以宏瞻电影创作史的阔度重观此片,对其有限的情节开掘进行分析、梳理可以为观照当时的电影创作观念提供一定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有限 情节 开掘
   
  《烈火中永生》是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改编、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斗争题材“红色经典”影片,其面世以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革命意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天,当我们以宏瞻电影创作史的阔度对其形象塑造、精神品格、审美特征等重新审视,则感到其情节开掘是有限的。
  《红岩》是根据重庆解放前夕的一段真实历史而创作的,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1948年先后被关进“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越狱脱险。解放后,为了实现牺牲在这座集中营里的烈士遗言“万一我们当中有人活着出去。一定要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老一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怎样与美蒋匪帮进行斗争的”而写作《红岩》。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个史实:《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从“白公馆”越狱逃出后,曾奋笔疾书,写下两万多字的《关于重庆党组织被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狱中同志的意见”有八条,即: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狱中同志的这些意见,是他们在听到解放重庆的隆隆炮声、并预见自己牺牲命运的情况下做出的,其真实性、坦诚性是毋庸置疑的。历经惨烈的斗争实践、残酷的生命考验,烈士的教诲振聋发聩,其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深远的。
  《报告》内容不仅涉及到对敌斗争问题,也暴露了我党内部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性教育和党内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中国革命是在探索和开创中前进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无损于这场伟大的历史革命,而且恰恰和广大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意志、不屈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斗争历史的整体性,也突出了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在《红岩》和随后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我们看到其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完全以敌我正反二元对立为形象特征。对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复在性和共产党员人性的丰富性着墨不够,这使作品在弘扬革命精神、表达革命激情、赞美革命者坚定意志和共产主义人格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尤其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更是如此。在改编《红岩》、拍制电影当时,文艺界就有过议论,“有的认为,像《红岩》那样丰富的内容,可以编好几部各自独立的电影脚本,王朝闻就是这种意见”,不过最终形成高度集中、概括英雄主义气概的《烈火中永生》。今天,当历史拉开半个多世纪的距离,重新审视这部轰动一时的“红色经典”,分析其有限的情节开掘原因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电影创作理念。笔者认为这种有限的情节开掘主要是由时代的内在诉求、文艺思想的深刻规范、主创者的革命视角所决定的。
  从电影拍摄的历史背景看——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规定了广泛而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即广大工农大众处于尚未落潮的对新的社会制度的理想化期待中,同时成长于新社会的青年在革命教育熏陶下对革命斗争历史充满理想化认识,这些客观上都要求影片去表现党的无比神圣性,要求党员具有神性的光辉。《烈火中永生》放映后,盛况空前,可见当时人们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心理渴望。英雄的存在契合了时代精神,英雄的塑造满足了激荡的时代情怀和对崇高美的审美期待,于是《烈火中永生》略显简单的情节成为最具历史合理性的革命叙述。
  中国社会有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传统。根据“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红岩》改编而来的《烈火中永生》同样不能打破政治意识的规范,加之当时文艺界一再受到“左”倾思想冲击,于是复杂多样的电影功能被简约为“为政治服务”《烈火中永生》从1962年启动筹备到1964年投拍,正值“阶级斗争”观念被日益强调之时,因此歌颂主旋律、避开表现禁区,对史实和素材进行自觉的“政治”规范化处理和加工更属必然。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也要求影片体现理想主义色彩。即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示的.要塑造“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理想”的形象。而情节的设计必然要以此为目的。
  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写作者、主创者多是革命历史的亲历者,革命者创作革命文艺,这种革命立足点使主创者不能以更宏观、更开阔、更多元的视角对待素材、开掘情节,这也决定了当历史走向常态时,这段时期的“红色经典”影片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何群执导的电视剧《红岩》不仅对情节进行了较大扩容,还根据时代需要增加了《狱中八条建议》(原型即《报告》)的情节,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厚度。
  作为六十年代“红色经典”影片的高峰之作。《烈火中永生》塑造了浮雕般的革命者英雄群像,全片洋溢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其蕴含的革命牺牲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已经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但不可否认,其“抓主线、舍其余”,“立主脑、减头绪”的情节方法不仅是为符合电影表演艺术而做的取舍,更有其深刻的内在时代缘由,作为体现当时文艺思想的典范实践,《烈火中永生》也成为当时革命斗争题材电影创作的缩影和模板,从这一点上说,其认识价值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吴昊,面对烈士的教诲[N],文汇报,2000-9-3(7).
  [2]沙汀,关于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回忆[J],开放时代,1994,(4).
  [3]朱安平,《烈火中永生》,悲壮的颂歌[J],大众电影,2006,(6).
  
  作者简介:金禹彤,吉林省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延边大学汉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谢克纳对印度的火坛祭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他发现史达尔的发现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火坛祭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改变。将火坛祭拍成电影更是火坛祭的重建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发现。表演行为分为四个模式,谢克纳将他的的重建理论和史达尔的发现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印度的火坛祭是一种重建行为,而不是一种被史迭尔所认为的发现行为。  [关键词]跨文化 火坛祭 行为重建 拍摄    自1971年开始,谢克纳曾多次踏上印
【摘要】《末代皇帝》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拍摄完成,该片先后荣获当年的奥斯卡、金球、凯撒、BAFTA、纽约影评人协会、洛杉洛影评人协会等评奖的近三十项大奖和荣誉,作为一部历史经典,无论从主题的文化阐释、人物的内心刻画、电影的叙事形式,还是影像表意、视听构成、细节表现等都值得重温和研究,影片从叙事、时空、影像、色彩、运动、细节六个方面显示了经典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摘要]韩剧今天之所以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观众的由衷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上注意做到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这样既能迎合观众的传统欣赏口味,又能在传统中生发出符合现代要求新意味来一古今结合,交相辉映,共同创造美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韩剧 “传统” 继承与创新 结构主义 索绪尔语言学    自从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央视播出后,韩剧在中国
[摘要]凌子风执导的电影《狂》改编自李劫人的著名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小说和电影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从结构、艺术构思、人物性格、表现手法、人物命运等五个方面对电影《狂》中女主人公的人物设定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死水微澜 狂 电影评论    这是一部1992年出品的伦理道德电影,由凌子风导演,许晴、尤勇主演。同年该片即获朝鲜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却一直遭中国广电局禁播,直到2004年7月14
[摘要]三十年前,话剧《于无声处》以势如破竹之力轰动全国,当时备受关注的是此剧主题,大无畏、勇敢地撕开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郁积压抑如岩浆般滚沸的胸怀,无比清晰、有力地发出了畅快响亮的怒吼,是一代人一次痛痛快快的集体宣泄和绝境深处的灵魂重生。三十年后,《于无声处》在众目渴盼中再登舞台,除了对三十年时光流逝的唏嘘感慨,对旧时代的沉痛反思和对新时期发自肺腑的感恩外,占据脑海更多的是对其舞台艺术魅力的领略
摘要:韩国电影《海岸线》以某海岸线驻防部队为切入点,讲述一个个体如何引发一个集体、乃至周边人群失去秩序、走向崩溃的故事,揭示了大背景中的小人物的悲哀。  关键词:海岸线 秩序 角色 崩溃    《海岸线》在放映之初,就因韩国海军部的抗议而闹得沸沸扬扬。但诚如导演金基德所言,在拍摄之前他曾经向海、陆、空军部请求协助,影片就不是一部简单的针对军队、揭露军营腐败堕落的作品。当然他遭到了三方的拒绝。影片把
人们常说:“摄影是减法,绘画是加法。”多重曝光是多张画面叠加,重新构成一幅影像,是用相机功能做“加法”的一种摄影特技。笔者经历10多年多重曝光拍摄、创作实践和深入研究,总结出六种常用的多重曝光基本操作技法:虚实互融法、影调感光法、动静结合法、摇拍技艺法、异物叠加法、功能变换法。简称“多重融合六法”。  佳能相机常用的四种多重曝光合成照片的算法  1.加法——选择此选项,每一次单张曝光的照片会被叠加
[摘要]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生动的民间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西游记》中所塑造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托塔李天王等典型形象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西游记》中,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服饰、信仰……等多种文化形态都有充分的展现。根据小说《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型的设计得益于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从而使几百年前小说中的神话人物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西游记》 神话 民间文
[摘要]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功,它也需要市场的成功导向,这正是基于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电影特质。大卫·芬奇的成功也使人们对于现代电影认识的更进一步。良性的市场导向加上希区柯克所说“充满悬念非惊讶的情节”正是《搏击俱乐部》电影艺术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电影 市场 现代主义 导演    一、引言    1911年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认为电影是包括前六种传统艺术(时间艺术:音乐、诗
【摘要】电影《风声》、《秋喜》相继于国庆前后登陆全国各大影院,同比于这一时期的其他题材影片,谍战片首触电影银幕便旗开得胜,票房节节高升,观众热力追捧,媒体连篇报道,意欲将这一新的类型片的发展推向高潮。然则虽同为谍战片,《风声》与《秋喜》却避免了同一题材的同质化倾向,呈现给观众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叙述结构和视听享受,因此,从思想内容、人物刻画以及视听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具有了比较的意义。  【关键词】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