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和谐论、养生学思想,特别是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对心理和谐思想都有许多深入独到的见解。论文以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内心的和谐三方面为中心展开,试图探讨其心理保健功能。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和谐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0-02
中国自古就重视心理和谐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先秦时期道家关于心理保健的思想更是不同凡响,独到精深,道家重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讲的正是心理和谐思想。遗憾的是,当今心理学界对其挖掘不够,我国的心理学1949年后跟着苏联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思想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几乎没有形成世界上有影响的流派。挖掘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精髓,探讨其心理保健功能迫在眉睫。
一、先秦道家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应
1.“天”即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道家著述中,所谓“天”即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说的“天”是指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之天。而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有了不同的新的观点。“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意思是指用无为的态度去做事情也就是天,也就会合于道了。庄子反对任何违背自然天道的事情,主张“与天为徒”,人与天合。“牛马四足,是谓天”是指“天”即指事物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事物的本来状态,而“落马首,穿牛鼻”则是指人们人为的去破坏事物原本的状态,这是庄子所坚决反对的。他倡导“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强烈主张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本来状态,倡导自然。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自然也我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盘,人来大自然,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也应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为的破坏自然,也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损伤与毁坏。道家推崇阴和阳的和谐一致、万事万物都要平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环境问题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顺应自然是使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发展,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展现本真的自我,才能保持真正的心理平衡与和谐。
2.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所谓“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在道家看来,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庄子以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庄子在谈到“人”与“天”之间的关系时,特别重视“人”的自然之特征,并且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庄子·天地》),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极高的境界,特别强调大自然的本来规律的客观性。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一致。人类贪婪地向自然索取掠夺,破坏自然,使得自然灾害增加,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得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日益枯竭、全球变暖……这一切都已经严重影响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庄子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守柔处弱、顺应时势的处世之道——人与人的和谐
1.柔弱胜刚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人都想积极竞争,争强好胜。老子对此却不认同,他提出:为人处事一定要学会“不争”。老子曾经说过:“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道家关于为人处事“不争”的观点对于人际交往是有积极意义的。老子认为表面上的刚强刚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强者。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指的是树木在林中很秀丽,但是风会摧残它,而小草虽然看起来挺柔弱,大风袭来时却可以自由自在,并且还能突破坚硬的石缝,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生长。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不为人先”,不主张争强好胜,主张以退为进。启发人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当今看来,道家的柔弱不争思想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之道。
2.为而不争。除了柔弱胜刚强,先秦道家还提倡为而不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人都想积极竞争,争强好胜。老子对此却不认同,他提出:为人处事一定要学会“不争”。关于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利己与利他,老子认为,他们也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一种关系。“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说的是为别人考虑得越多,给予的越多,个体也会越富有。所以有了“为人”“予人”,个体才会“愈有”“愈多”。这样的人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达到人我双赢,在心灵上也是快乐和丰盈的。
三、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先秦道家关于自我内心的和谐的思想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进行的,个人只有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获得个人幸福,完成人生使命。庄子以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为目标,进而扩大到自然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境界。
1.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辩证思想。老子眼中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呢?是顺应自然,顺应万事万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的人,老子曾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说的是行无为,教无言。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是一个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人要仿效、学习和顺应天和道的规律。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身体,延长寿命,保养精神,并且可以安享天年。所以,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说的是做善事不是为了名利,做不好的事情不要触犯法律,沿着中间的路走,可以保全自己,安享天年。庄子提倡无情,说的真情,就是要突破所谓情感对心灵自由的压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言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父》)这里,庄子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所以弥足珍贵。 2.通过减少自我欲求来实现内心和谐。道家认为要实现内心和谐,需要通过减少自我欲求来完成。人们应当过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即不去过多欣赏和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物质,所以心理上也就少了失去的痛苦和无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庄子主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需要减少和节制。所以,幸福感的提升有两种方法:增加所获得的东西,即“生命加法”;二是减少欲望,即“生命减法”。一般的思维方式,总是通过生命加法,即不断满足欲望,增强幸福感。庄子认为,幸福的真谛其实在于减法。他认为,当人们驱散遮掩欲望的阴霾,心灵彻底“虚”下来,才能真正体悟宁静淡泊的美好,所谓“虚”,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使自我欲望减低,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感受“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的至美境界。
庄子关于生命减法的理念,对于纠正现代人过度欲求,奢靡无度的错误生存法则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来自财富情感等各方面的重压,普遍感到焦虑不安与疲惫不堪,庄子之言犹药也,是当代人摆脱欲望之困,提供精神解脱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烦乱不安、奢靡无度的当代人,的确要懂得淡泊与退让,去体悟宁静自然的自由与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焱.论庄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长江论坛,2009,(4).
[2]杨洋.先秦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
[3]刘国清.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心理学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0,(4).
[4]老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吕锡琛.论道家人生哲学的心理保健功能[J].心理科学,2002,(5).
[6]高觉敷.中国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M].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和谐研究”(2011GG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1-),女,山东莱芜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和谐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0-02
中国自古就重视心理和谐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先秦时期道家关于心理保健的思想更是不同凡响,独到精深,道家重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讲的正是心理和谐思想。遗憾的是,当今心理学界对其挖掘不够,我国的心理学1949年后跟着苏联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思想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几乎没有形成世界上有影响的流派。挖掘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精髓,探讨其心理保健功能迫在眉睫。
一、先秦道家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应
1.“天”即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道家著述中,所谓“天”即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说的“天”是指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之天。而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有了不同的新的观点。“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意思是指用无为的态度去做事情也就是天,也就会合于道了。庄子反对任何违背自然天道的事情,主张“与天为徒”,人与天合。“牛马四足,是谓天”是指“天”即指事物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事物的本来状态,而“落马首,穿牛鼻”则是指人们人为的去破坏事物原本的状态,这是庄子所坚决反对的。他倡导“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强烈主张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本来状态,倡导自然。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自然也我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盘,人来大自然,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也应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为的破坏自然,也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损伤与毁坏。道家推崇阴和阳的和谐一致、万事万物都要平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环境问题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顺应自然是使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发展,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展现本真的自我,才能保持真正的心理平衡与和谐。
2.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所谓“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在道家看来,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庄子以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庄子在谈到“人”与“天”之间的关系时,特别重视“人”的自然之特征,并且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庄子·天地》),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极高的境界,特别强调大自然的本来规律的客观性。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一致。人类贪婪地向自然索取掠夺,破坏自然,使得自然灾害增加,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得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日益枯竭、全球变暖……这一切都已经严重影响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庄子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守柔处弱、顺应时势的处世之道——人与人的和谐
1.柔弱胜刚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人都想积极竞争,争强好胜。老子对此却不认同,他提出:为人处事一定要学会“不争”。老子曾经说过:“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道家关于为人处事“不争”的观点对于人际交往是有积极意义的。老子认为表面上的刚强刚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强者。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指的是树木在林中很秀丽,但是风会摧残它,而小草虽然看起来挺柔弱,大风袭来时却可以自由自在,并且还能突破坚硬的石缝,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生长。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不为人先”,不主张争强好胜,主张以退为进。启发人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当今看来,道家的柔弱不争思想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之道。
2.为而不争。除了柔弱胜刚强,先秦道家还提倡为而不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人都想积极竞争,争强好胜。老子对此却不认同,他提出:为人处事一定要学会“不争”。关于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利己与利他,老子认为,他们也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一种关系。“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说的是为别人考虑得越多,给予的越多,个体也会越富有。所以有了“为人”“予人”,个体才会“愈有”“愈多”。这样的人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达到人我双赢,在心灵上也是快乐和丰盈的。
三、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先秦道家关于自我内心的和谐的思想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进行的,个人只有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获得个人幸福,完成人生使命。庄子以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为目标,进而扩大到自然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境界。
1.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辩证思想。老子眼中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呢?是顺应自然,顺应万事万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的人,老子曾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说的是行无为,教无言。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是一个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人要仿效、学习和顺应天和道的规律。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身体,延长寿命,保养精神,并且可以安享天年。所以,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说的是做善事不是为了名利,做不好的事情不要触犯法律,沿着中间的路走,可以保全自己,安享天年。庄子提倡无情,说的真情,就是要突破所谓情感对心灵自由的压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言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父》)这里,庄子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所以弥足珍贵。 2.通过减少自我欲求来实现内心和谐。道家认为要实现内心和谐,需要通过减少自我欲求来完成。人们应当过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即不去过多欣赏和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物质,所以心理上也就少了失去的痛苦和无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庄子主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需要减少和节制。所以,幸福感的提升有两种方法:增加所获得的东西,即“生命加法”;二是减少欲望,即“生命减法”。一般的思维方式,总是通过生命加法,即不断满足欲望,增强幸福感。庄子认为,幸福的真谛其实在于减法。他认为,当人们驱散遮掩欲望的阴霾,心灵彻底“虚”下来,才能真正体悟宁静淡泊的美好,所谓“虚”,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使自我欲望减低,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感受“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的至美境界。
庄子关于生命减法的理念,对于纠正现代人过度欲求,奢靡无度的错误生存法则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来自财富情感等各方面的重压,普遍感到焦虑不安与疲惫不堪,庄子之言犹药也,是当代人摆脱欲望之困,提供精神解脱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烦乱不安、奢靡无度的当代人,的确要懂得淡泊与退让,去体悟宁静自然的自由与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焱.论庄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长江论坛,2009,(4).
[2]杨洋.先秦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
[3]刘国清.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心理学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0,(4).
[4]老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吕锡琛.论道家人生哲学的心理保健功能[J].心理科学,2002,(5).
[6]高觉敷.中国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M].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和谐研究”(2011GG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1-),女,山东莱芜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