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或为正确解读文本指明了方向,或为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思路,或为教学过程预设了方案。教师备课时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吃透编者的设计意图,对有效展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一、用课后习题“找方法”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课后习题中渗透着学法指导思想,教师发现习题的编排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加点的6个字是这篇课文必须识记的生字,但构字方法明显不同。“筝”“抓”“愿”是形声字;“鼠”是象形字;“哭”是会意字;“幸”是组合字,其上部是会意字,下部是象形字(这个字从构字法来讲比较复杂,教学时可简化处理)。“鼠”和“哭”两个字,教师可以结合字形演变进行教学。“鼠”甲骨文写作“”,与老鼠的形象很相似。“哭”甲骨文写作“”,像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在高声哭喊。这两个字,结合甲骨文字形及其字形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记住其形与意,并能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个形声字是教学重点,可以这样组织教学:①认读观察,初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②对比强化,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如:“筝”,形旁“竹”( ),表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声旁“争”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抓”,形旁“手”(扌),表示这个字代表手的动作,声旁“爪”,指明了字的读音;“愿”,形旁“心”(心),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心”有关,声旁“原”指明了读音。③联想类推,内化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教师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指导学生推测“梅”“漂”“抬”“螃蟹”“蛐蛐”“蜈蚣”“蝙蝠”等字词的读音和意思。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华丽转身。
二、用课后习题“循思维”教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而部分课后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抓手。
模仿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一年级上册的《四季》,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四季之美,展示其独特性,意在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鸟、青蛙,试着和草芽、荷叶聊聊天,或者把自己当成秋季、冬季的一员,试着和谷穗、雪人交谈,然后问学生:“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仿写一段诗。几名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写成了这样的小诗:“青蛙呱呱,他对荷叶说:‘我是夏天。’枫叶摇摇,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冬天。’”
借助想象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中,喜鹊阿姨对着小喜鹊叫“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教孩子们学习“a,o,e”;对着初升的太阳叫“鹊,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问孩子们,“看,那是什么”;而小喜鹊们叫“鹊,鹊鹊,鹊鹊鹊”,作者则想象它们是在告诉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起来了”。课后习题中,编者紧扣文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
一、用课后习题“找方法”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课后习题中渗透着学法指导思想,教师发现习题的编排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加点的6个字是这篇课文必须识记的生字,但构字方法明显不同。“筝”“抓”“愿”是形声字;“鼠”是象形字;“哭”是会意字;“幸”是组合字,其上部是会意字,下部是象形字(这个字从构字法来讲比较复杂,教学时可简化处理)。“鼠”和“哭”两个字,教师可以结合字形演变进行教学。“鼠”甲骨文写作“”,与老鼠的形象很相似。“哭”甲骨文写作“”,像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在高声哭喊。这两个字,结合甲骨文字形及其字形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记住其形与意,并能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个形声字是教学重点,可以这样组织教学:①认读观察,初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②对比强化,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如:“筝”,形旁“竹”( ),表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声旁“争”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抓”,形旁“手”(扌),表示这个字代表手的动作,声旁“爪”,指明了字的读音;“愿”,形旁“心”(心),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心”有关,声旁“原”指明了读音。③联想类推,内化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教师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指导学生推测“梅”“漂”“抬”“螃蟹”“蛐蛐”“蜈蚣”“蝙蝠”等字词的读音和意思。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华丽转身。
二、用课后习题“循思维”教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而部分课后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抓手。
模仿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一年级上册的《四季》,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四季之美,展示其独特性,意在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鸟、青蛙,试着和草芽、荷叶聊聊天,或者把自己当成秋季、冬季的一员,试着和谷穗、雪人交谈,然后问学生:“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仿写一段诗。几名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写成了这样的小诗:“青蛙呱呱,他对荷叶说:‘我是夏天。’枫叶摇摇,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冬天。’”
借助想象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中,喜鹊阿姨对着小喜鹊叫“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教孩子们学习“a,o,e”;对着初升的太阳叫“鹊,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问孩子们,“看,那是什么”;而小喜鹊们叫“鹊,鹊鹊,鹊鹊鹊”,作者则想象它们是在告诉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起来了”。课后习题中,编者紧扣文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