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中要非常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课程,力图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下面谈一下我们在实践的探索和体会。
一、丰富教师幼儿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以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事例,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因此,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有关幼儿健康的心理理论,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为此,经常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幼儿的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
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叹鼓励孩子的成功。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意识
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或消极的。因此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自由心理的环境,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慎重,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自己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必要的,评价应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极的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尊重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3、创造鼓励性的环境
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幼儿在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比如一次做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豆粒摆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摆了一条直线,且面露难色。这时我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他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摆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通过“学做解放军”“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四、家长培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合作的伙伴。就幼儿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显得更为重要,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也不例外。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强调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的情感、精力、物质都集中于一个孩子的身上,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能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首先,在每次家长会以及“家教园地”中都要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常识,如家长教育子女时的矛盾心理:“糊涂的爱”、“压力太大孩子苦”、“幼儿缺乏自信的对策”等。通过学习许多家长从教育孩子的误区中走了出来。
再次,通过家园联系卡,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家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配合教育,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另外,通过家访活动,巩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利用业余时间对大多数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深刻认识到了家庭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开展幼儿健康心理的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育方法,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幼儿的身心素质。
一、丰富教师幼儿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以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事例,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因此,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有关幼儿健康的心理理论,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为此,经常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幼儿的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
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叹鼓励孩子的成功。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意识
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或消极的。因此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自由心理的环境,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慎重,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自己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必要的,评价应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极的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尊重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3、创造鼓励性的环境
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幼儿在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比如一次做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豆粒摆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摆了一条直线,且面露难色。这时我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他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摆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通过“学做解放军”“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四、家长培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合作的伙伴。就幼儿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显得更为重要,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也不例外。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强调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的情感、精力、物质都集中于一个孩子的身上,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能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首先,在每次家长会以及“家教园地”中都要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常识,如家长教育子女时的矛盾心理:“糊涂的爱”、“压力太大孩子苦”、“幼儿缺乏自信的对策”等。通过学习许多家长从教育孩子的误区中走了出来。
再次,通过家园联系卡,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家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配合教育,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另外,通过家访活动,巩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利用业余时间对大多数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深刻认识到了家庭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开展幼儿健康心理的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育方法,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幼儿的身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