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的市场在窄幅调整中度过,系统性趋势未明和结构性机会成为市场的运行特征。在价格反弹之后,价格上升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真实需求的检验,从而决定二次去库存的最后阶段(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一季度)是探底形态还是横盘形态,价格已经成为需求、政策博弈的核心变量。CPI能否在9月基数效应见顶之后如期回落,真正反映社会广义通胀预期的房地产行业的走势,欧美二季度的经济状态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出口等问题都将在四季度明朗。所以,经济是不是已经触底,将从10月的经济数据中得以验证。
地产调控效果四季度见分晓
房地产肯定是四季度最需要尘埃落定的问题,因为调控如果在2010年内都不能见到效果,对博弈的各方都没有正收益。到底调控的目标是房价下跌还是抑制房价上涨,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不过按照公众的理解,房价的下跌似乎成为这一困局的唯一选择,但在通胀预期短期无法缓解的背景下,这一选择的前提是政策的高压,绝不会是市场自觉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基本不会出现所谓的价跌量升的局面。所以,房价下跌在初期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不会是一个利好。一旦量价齐跌,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影响似乎不一定能够完全控制。而如果价格不跌,则调控的长期化将不得不以经济活力的下降为代价。
四季度是2010年的
第二个决战时刻
除了房地产之外,真实需求的检验还要观察中游和下游的需求状态,即在四季度中游制造业的销售情况,而在二次去库存触底前后,则是消费品的增速回落问题。当然,由于消费品的低波动性,如果经济探底程度有限,则对消费品的传导将不明显。
同时,考察需求需要放在滞胀的背景下。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中国的通货膨胀将在四季度明显缓解,现在看来,7月以来的价格反弹是不是会影响到中游以下的企业利润是一个需要现实检验的问题,所以,四季度应该也是一个从价和量两个方面来修正利润预期的时刻。
美国在三季度后半期之后去库存力度也将进入一个检验期,相应的,到四季度,中国的外需也进入一个可以检验强弱的时期,所以,四季度是一个对经济增速、通胀增速、利润增速和市场估值的重新定位点。由此,四季度是一个趋势真正明朗的时期,即2010年的第二个决战时刻。
通胀可能是
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
虽然由于基数效应,我们在四季度还看不到严重的通胀风险,但在决战时刻,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未来的通胀预期。我们已经多次提出了中国具有中期滞胀的基础,而且将本次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进行比较,在当时的长波衰退中,美日作为主导国和追赶国同时面临着滞胀的问题。而在本次长波中,美国由于需求被破坏而进入通缩,中国却由于需求良好、货币超发和工资刚性上升的问题而不可避免的进入滞胀,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况且,美国的持续货币宽松也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起到了负面的推动作用。
就短期而言,需要考虑的超预期因素包括:第一,欧元区央行此前实施的定量宽松,可能会在政策协调环境下推动美国定量宽松的程度超预期,进而推动美元的贬值程度和速度超预期。第二,大宗商品价格接近新高,短期内虽然不会大幅上升,但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第三,在政治博弈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超预期,这可能会改变经济调整的节奏,增加治理泡沫化的难度。所以,如果短期不进行实质性紧缩,到2011年上半年,通胀超预期的可能性很大。
国际政治博弈
在这样的一个滞胀与通缩并行的阶段,经济政策本身能对经济起到的作用在明显减弱,而当各国国内的空间被压缩之后,便开始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经济博弈,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压迫日元升值。应该关注政治上对本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对诸如军工、北斗之类的产业也要引起高度关注。上世纪80年代,流动性的最终崩溃是通过主导国(美国)加息的办法来解决的,但这次的解决机制却扑朔迷离,我们尚不能预见在何时会启动流动性的消灭机制,虽然这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但却应该是未来的核心问题。
继续看好先进制造业
就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来看,各类热点都会在四季度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显然都是因为经济的运行将进入一个阶段转换的过渡期。对于中国而言,设备投资扩张也可能是中期实践,并可能是新一轮资本投资周期重启的模糊起点,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中国大结构变化的准备与前奏,所以,我们在前期提出的中游先进制造业是未来配置核心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中期问题,根据历史经验,这也是经济滞胀阶段的不二选择。当然,按照通胀的逻辑,中游制造业如我们所说,在通胀超预期的初期可能会面临调整的压力,但在通胀稳定的过程中,胜者总是中游。
地产调控效果四季度见分晓
房地产肯定是四季度最需要尘埃落定的问题,因为调控如果在2010年内都不能见到效果,对博弈的各方都没有正收益。到底调控的目标是房价下跌还是抑制房价上涨,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不过按照公众的理解,房价的下跌似乎成为这一困局的唯一选择,但在通胀预期短期无法缓解的背景下,这一选择的前提是政策的高压,绝不会是市场自觉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基本不会出现所谓的价跌量升的局面。所以,房价下跌在初期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不会是一个利好。一旦量价齐跌,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影响似乎不一定能够完全控制。而如果价格不跌,则调控的长期化将不得不以经济活力的下降为代价。
四季度是2010年的
第二个决战时刻
除了房地产之外,真实需求的检验还要观察中游和下游的需求状态,即在四季度中游制造业的销售情况,而在二次去库存触底前后,则是消费品的增速回落问题。当然,由于消费品的低波动性,如果经济探底程度有限,则对消费品的传导将不明显。
同时,考察需求需要放在滞胀的背景下。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中国的通货膨胀将在四季度明显缓解,现在看来,7月以来的价格反弹是不是会影响到中游以下的企业利润是一个需要现实检验的问题,所以,四季度应该也是一个从价和量两个方面来修正利润预期的时刻。
美国在三季度后半期之后去库存力度也将进入一个检验期,相应的,到四季度,中国的外需也进入一个可以检验强弱的时期,所以,四季度是一个对经济增速、通胀增速、利润增速和市场估值的重新定位点。由此,四季度是一个趋势真正明朗的时期,即2010年的第二个决战时刻。
通胀可能是
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
虽然由于基数效应,我们在四季度还看不到严重的通胀风险,但在决战时刻,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未来的通胀预期。我们已经多次提出了中国具有中期滞胀的基础,而且将本次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进行比较,在当时的长波衰退中,美日作为主导国和追赶国同时面临着滞胀的问题。而在本次长波中,美国由于需求被破坏而进入通缩,中国却由于需求良好、货币超发和工资刚性上升的问题而不可避免的进入滞胀,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况且,美国的持续货币宽松也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起到了负面的推动作用。
就短期而言,需要考虑的超预期因素包括:第一,欧元区央行此前实施的定量宽松,可能会在政策协调环境下推动美国定量宽松的程度超预期,进而推动美元的贬值程度和速度超预期。第二,大宗商品价格接近新高,短期内虽然不会大幅上升,但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第三,在政治博弈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超预期,这可能会改变经济调整的节奏,增加治理泡沫化的难度。所以,如果短期不进行实质性紧缩,到2011年上半年,通胀超预期的可能性很大。
国际政治博弈
在这样的一个滞胀与通缩并行的阶段,经济政策本身能对经济起到的作用在明显减弱,而当各国国内的空间被压缩之后,便开始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经济博弈,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压迫日元升值。应该关注政治上对本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对诸如军工、北斗之类的产业也要引起高度关注。上世纪80年代,流动性的最终崩溃是通过主导国(美国)加息的办法来解决的,但这次的解决机制却扑朔迷离,我们尚不能预见在何时会启动流动性的消灭机制,虽然这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但却应该是未来的核心问题。
继续看好先进制造业
就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来看,各类热点都会在四季度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显然都是因为经济的运行将进入一个阶段转换的过渡期。对于中国而言,设备投资扩张也可能是中期实践,并可能是新一轮资本投资周期重启的模糊起点,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中国大结构变化的准备与前奏,所以,我们在前期提出的中游先进制造业是未来配置核心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中期问题,根据历史经验,这也是经济滞胀阶段的不二选择。当然,按照通胀的逻辑,中游制造业如我们所说,在通胀超预期的初期可能会面临调整的压力,但在通胀稳定的过程中,胜者总是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