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与形式美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使得人们加强了对更高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关注根雕这一古老却独特的艺术,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根雕是一门淳朴天然、高雅独特的艺术,这种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对自然的感悟和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的作用,同时也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根雕艺术;形式美;发展
  根雕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但也从来不曾缺失捕捉与发现美的眼睛,在本能、劳动和巫术中不断进行美的探索,促进了人类艺术的诞生,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早期的生产工具、武器、骨制器具和中后期的彩陶、雕塑、壁画、装饰品等,构成了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内容。而植物根茎比起兽骨、石块相对易得,磨制方便,成为人类制作工具的首选之一,根雕也逐渐由人类的生产工具、狩猎武器,并且随着历史的沉淀,根雕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完美的将艺术形态体现在根雕上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根雕艺术
  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用在根雕艺术上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根雕艺术的魅力就正处在“似与不似”之间,根雕艺术的“似”能够给人们来带一种愉悦观赏心理,同时也能引发观者的共鸣,但是其所具有的“不似”又正好给予观者一种无限的想象,进而引起观者的兴趣。根雕艺术作为我国古老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是通过对自然界根材和根料的雕刻,来完成一种对美的塑造,这就是一种自然的美,也是一种发现的美,正如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根雕创作和构思,不仅要对自然之美加以体现,同时还要体现出其形式美,可以是古朴自然的艺术造型,是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还要体现其寓意深远的艺术内涵,而且因其回归自然的特点,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欢。其主要手法就是基于自然美,再进行一种天人合一的形象与意境的开拓。根雕艺术正在不断发展中,拥有广阔而深远的发展前景,它比任何造型艺术还具更宽的群众面。根雕的创作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寻找材料,也就是“寻根刨底”,再到发现和发掘,最后再到成品的制作,都是要塑造根雕内在的“奇与巧”,这样才能使其作品升华到“天人合一”、“与天同刨”的艺术境界。而且在创作中并不是追求作品像什么,而是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外在、内在特性,雕琢出根材的奇特美和自然美。
  根雕艺术家口中常念叨的自然美,从实质上来说,指的是自然的形式之美。自然本身其实并不关乎什么美与不美,它只是随性生长,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所存在于世间,它的美与否往往都是人们在观赏中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意识去判断所得到的。当自然的形式要素以某种比例、节奏或形式展现出来,与人们内心的心理机制相感应和迎合,人们就会觉得这种自然形式就是美,并从中也获得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在自然界中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的叶子也具有一定差异,这就造就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无穷尽的形式,但是宇宙天体的运行,山川大地的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所产生的变化也是均衡、适度并具有一定节律的,世间万物的生长、机体结构、运动规律和形式等都是按照大自然自己的规律所创造和安排的,正如桂林山水、昆明石林的轮廓线,贝壳、羽毛的纹理,以及河流的S形曲线,这些都独属于自然形式,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形式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但是也为人们的创作带来了机遇和机会,而作为自然存在形式之一的根的自然形式,更是成为启发人们艺术灵感的本源。
  而且随着我国各地根雕热的兴起,专题根雕展览也逐渐发展起来,进而涌现了大批根雕佳作,虽然很多从事该项艺术活动的都是业余爱好者,其中包括农民、工人和离退休人员等,但是他们对根雕艺术的爱好热情和创作激情,使其作品毫不逊色,但是有些在创作中过于追求其“形”似,使得根雕作品不能从根材本身的形状上体现“应物象形”的特征,这样就会因为过多的砍削,而对根材本身具有的天然意趣加以破坏,进而不能保证根材自然盘曲的神韵,使其既不像根雕,也不像木雕。
  二、根雕艺术的形式美与创作
  任何艺术门类都是与自然中各种形式密切相关的,它们都会在自然中寻找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众所周知,点、线、面、体和色彩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本形式要素,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意和理念,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将这些基本形式要素进行组合,进而达到在视觉感受中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形式美。这也是根雕艺术除追求自然美外的另一追求。而且在根雕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根雕艺术家认识到,根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自然形式是对艺术家灵感启发的母体本源。根雕艺术家将根的形状和样式作为自身创作艺术的载体,是因为这些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千奇百态的枯根朽木,是经历了必然或者偶然的因素被大自然所雕琢出的极富形式美的样式和形态,这种自然形式是真正的自然之力所创造的,其中蕴含着形式美的潜力,这也是人们观赏枯根朽木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众人认为根雕艺术就是“发现”艺术的原因,发现平常人眼中不在意事物的美,然后提炼、升华其自然形式,使其成为艺术美的形式。就以张德和的《智者》来说,就是竹雕“毛头”中一件新奇、朴真的根雕作品,据创作者自己介绍这一件根雕作品使用的是一个长期存放在仓库中的老树根,原先设想创作一个代表西方文明的著名人物,但是在创作完之后才发现头像与达尔文相似,却带点达芬奇的感觉。而且在起初打坯的时候发现材料中虫蛀现象十分严重,虽然想放弃,但是又觉得太可惜了,所以就急中生智的将蛀痕设定为老年斑或者是皱纹,这样一来既能够弥补材料这一缺陷,同时也将其作为这位智者在探索人类文明的路途上历经风霜所留下的凭证。最后完成的根雕作品中,智者传神的面部与材料原有的根须相辅相成。这种根雕的创作就像西方著名雕刻作品的《维纳斯》一样,虽然断了臂膀,但是又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艺术美,通过根雕创作者的双手和大脑,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自然界中另一个层次的美。   笔者在创作《禅》这一根雕作品,其选材的树根为扎根在恶劣环境下的樟木根,因其长期遭受风雨侵蚀、虫吃霉烂,通过断裂变形,造就了根材神奇而天然的外形,笔者通过乱中取静,杂中取精,繁中取简,根据其天然特殊的外形和纹理,利用其缺陷之美,巧妙的利用了根的畸形和缺陷作为塑造和美化作品的手法让作品回归本真,并领悟禅“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的真正意境,而创作出了达摩参禅的优秀作品。让观者在这自然造就的形式美之中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延伸和对禅感悟。这件作品就是利用原材料的天然特性,概括提炼和升华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缺陷形式之美,这应该便是笔者对于根雕艺术所追求的“七分天成,三分人工”。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其各自的形式表现语言,根雕艺术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无论是根雕艺术的理论,还是创作实践,并不是单由天然或者是天趣就能够决定的。也就是说,根雕艺术家要通过艺术形式的展现,将自身的艺术理念、创作思想、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美的形式用独具风格的形式语言精准、明确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那么这样的作品就算是成功的。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根雕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认为大量具象作品是根雕艺术的传统,虽然具象作品属于一种形式的规律,但也不代表这是根雕艺术的唯一形式,它是能算是根雕艺术中各种形式中的一种,这是因为艺术形式的表现语言并没有离开传统,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没有被创造出来。虽然在自然界中的确存在具象的原始根材,但却是极为稀少的,大量客观存在的还是自然形式,其中美与不美均有存在,而根雕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悟性,利用根雕创作将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形式美加以揭示和表现。同时笔者还认为根雕艺术对自然形式之美的展现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进而才不会刻意追求“像”这种舍近求远的形式。
  这一艺术的创作是一项既具有乐趣,也有些艰苦的劳动,不论是选材、构思,还是造型、制作,命名,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作为根雕艺术家的乐趣和追求,他们希望将千姿百态的树根塑造成为具有生命力、富含深刻寓意的艺术作品,为人们展现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之前都会将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好,在造型的过程中,也常常要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反复揣摩,尽可能做到顺其自然,以达到“自然”之妙趣,“天成”之独到。其创作构思也重点对自然之形、形式之美的体现和流露,将一切人工与在创作隐秘与不露之中。而且在雕琢其形象的过程中,也能对天然的形态加以巧妙运用,通过自身的独特审美眼光进行美的发现,并且将它们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对其造型和色泽也是十分的注重,对于需要塑造的形象能够恰到好处的进行雕琢,将整体造型保留下来,删除、切割次要部位,使其达到最初的创作理念和要求,除此之外,为了突显根材独特特色和质地,有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反复打磨,这样不仅仅展现其形式美,同时也充分发挥和展现根材的特点。例如笔者在《圣火》这一根雕作品中,利用材料其天然的形态发挥想像力和构思,立意于圣火的创作,并在创作中始终遵循“源于自然,顺其自然,高于自然,成就自然”的创作原则,正是一种“似像而非像”的一种意境,自然的形式美得到了最佳体现,给予了观者无限的想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雕艺术是独特且极富魅力的一种艺术,它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符合当前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而且根雕作品的创作和诞生,富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深厚广博的艺术文化修养和形象思维潜能,以及艺术才能和表现技巧等,这样才能创作者将自然之力创作出来的自然形态加以提炼和升华,进而创作出既具有自然美,又具有形式美的根雕作品。
  参考文献:
  [1]姚世奕. 根雕艺术制作浅谈[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0:7-8.
  [2]吴永强. 因材施艺:根雕艺术的选材与创作[J]. 雕塑,2014,06:62-63.
  [3]张良. 漫谈根雕艺术[J]. 艺术百家,1991,04:113-115.
  [4]潘静,李欣,黄金发. 谈潘有臣的根雕艺术[J]. 设计,2012,02:44-45.
  [5]. 追逐根雕艺术之梦[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3,10:61.
  [6]关卉. 根雕艺术:浑然天成妙如仙[J]. 神州,2014,16:51-53.
其他文献
【摘 要】《#f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主义后期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胡梅尔的一首演奏难度很大的奏鸣曲,也是他重要的钢琴代表作品。本文主要对胡梅尔《#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动机材料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该作品的创作特点,从而发现其自身艺术价值的作曲技术。  【关键词】胡梅尔;#f小调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术;分析  一、胡梅尔及其《#f小调钢琴奏鸣曲》  胡梅尔是一位创作力惊人的作
期刊
【摘 要】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朝代的更替,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外文化相互之间的融合,其艺术形式,风格面貌,乃至其色彩特征,都在不断的影响着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中国元素的韵味。  【关键词】敦煌壁画;油画;艺术;传统; 元素  一、敦煌壁画中形式美的解析  敦煌壁画艺术是
期刊
【摘 要】声乐学习离不开对声乐作品的细节性把握,思想内涵作为声乐作品细节性的体现,在作品的处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若想清晰地了解一首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不得不与当时的社会史实联系到一起。音乐史学作为一部专门研究音乐发展史的学问,很好地体现了声乐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从而为演唱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打下了铺垫,由此音乐史学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足以想见。  【关键词】音乐史学;声乐学习;社会史
期刊
【摘 要】不同的歌唱唱法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从而形成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今主流歌唱艺术中的四大唱法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它们是歌唱艺术中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本文主要简述这四种唱法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歌唱艺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  自2006年中央电视台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这四种唱法为比赛演唱形式,举办了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美术事业不断发展,美术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美术教学不仅是中国传统画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对我国当代画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引起人们对它新的思考。因此,本文作者对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启示这个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启示  穿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便会发现我国美术事业那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发展变化以及艺术观念冲击的
期刊
一、网络小说市场繁荣发展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拥有如此强劲的势头,这与网络小说的繁荣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21日在京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
期刊
【摘 要】现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在图式上差别明显,现代山水画图式尚处在不断开拓演变的过程中,本文试图分析传统山水画的图示演变,从过程、原因、特征三个方面剖析,为当前形势下中国画如何回归传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式;转变;价值评判;笔墨;文化  一、传统山水画的图式演变过程  传统山水画形成发展过程中,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是第一个高度成熟的山水画图式。至五代宋初,水墨山水高度成熟,青绿山水的地位被水
期刊
【摘 要】书法与建筑同属“艺术”这个大类下的不同分支,作为包含传统艺术精华的古建筑来说,其更与书法艺术在意境和精神上相联相通。本文介绍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质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就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提出了见解,以期为建筑与书法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艺术;岭南;古建筑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此地的传统古建筑有着与其他地区迥异的特色。而岭南地区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时代变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影视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它的指导下,本文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来解读《芙蓉镇》的美学价值与史学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芙蓉镇》;美学价值;史学价值  一、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含义  思格斯就历史剧《济金根》写信给斐迪南·拉萨尔时说道:“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
期刊
发源于浙江省松阳县的“松阳高腔”是被戏曲界誉为“戏曲活化石”的瑰宝,从元末明初发端,绵延不断传承至今,是浙江省目前尚存的高腔剧种中唯一能够完整演出的古老剧种。虽然它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传承发展之路依然艰难漫长。  一、松阳高腔的传承和保护境况堪忧  1、由于松阳高腔艺人年龄老化,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面临挑战,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平时能从事演出的人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