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f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主义后期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胡梅尔的一首演奏难度很大的奏鸣曲,也是他重要的钢琴代表作品。本文主要对胡梅尔《#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动机材料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该作品的创作特点,从而发现其自身艺术价值的作曲技术。
【关键词】胡梅尔;#f小调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术;分析
一、胡梅尔及其《#f小调钢琴奏鸣曲》
胡梅尔是一位创作力惊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在当时的欧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钢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部作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作品,还有一些康塔塔、弥撒、配乐、歌曲和改编曲等。[1]在其所有音乐体裁中,80多部钢琴音乐是他作品的精华,这些钢琴音乐体裁涉及变奏曲、小奏鸣曲、奏鸣曲、幻想曲、回旋曲、前奏曲、练习曲和小品,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等,其中钢琴奏鸣曲最为重要。[2]
他一共著有6首大型奏鸣曲,最重要的奏鸣曲就是第五首《#f小调奏鸣曲(Op.81)》,这是胡梅尔于19世纪20年代创作,这是他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首。1819年6月25日晚,莫谢莱斯在他的个人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首奏鸣曲,当时的报纸如此评价这首胡梅尔最近的新作品:“这是胡梅尔第一首听起来像幻想曲与变奏的奏鸣曲……有意境的、高贵的、热烈的、悲情的、技巧的、合理的、新奇的”, 并认为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所有奏鸣曲中最美妙的,而对演奏家来说又是最困难的作品,音乐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古典主义风格执着的回归以及赋予作品新的浪漫主义色彩。[3]
二、《#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术分析
胡梅尔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处在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期。著名音乐学者查尔斯€Y屄奚–harles Rosen)在《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一书中称赞这首奏鸣曲是“容易辨认的模范”。[4]整首作品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给人的方整、严谨模式,显示出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向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转变的倾向。
(一)复杂的曲式结构
《 #f小调钢琴奏鸣曲》一共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基本上遵循传统的奏鸣曲结构,但是乐章内部具有脱离传统奏鸣曲式结构的形式。第一乐章为(带有副部群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包含第二展开再现部的)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从汹涌澎湃的八度齐奏开始,短暂的停顿后,便是充满活力的音节急切地迸发……与传统的奏鸣曲相比,也许有些另类,准确地说它更接近一部幻想曲。[5]接下来舒缓的乐章从一个不太温和的叹息开始,随之是突发的愤怒,一系列令人意外的爆发打断了一切。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1-12小节
主部(1-12小节)三句式乐段,开放结束于D属和弦,结束音是#C延长音。第一乐句停留在主调#f小调属和弦上,用延音记号自由延长,与之后的主题旋律分隔开来,其材料又并未立即出现,而是在之后的展开中再次使用,因此在一开始部分其材料的独特性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使它又具有了一种主题“引入”的功能,从其音调来看,一开始的二分音符长音三音音组,在强奏的力度下,更像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警示(与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开始的三音“死亡”动机相似)。这种主题的写法更倾向浪漫时期一种情绪的表达,也是传统奏鸣曲很少使用的创作方式。
另外,第一乐章包含多个副部,副部一(28-52小节)、副部二(62-70小节)副部三(79--86小节),这种庞大的副部群在传统奏鸣曲中不太多见,属于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常用手法。
以第一乐章为典型,从主部主题结构带幻想曲性质,长大的副部群,足以可以看出《#f小调奏鸣曲》曲式结构复杂的特点。
(二)华丽的旋律形态
华丽的旋律是胡梅尔创作的一大特征,在《#f小调奏鸣曲》中,不仅到处充斥着绚丽的华彩乐段(句),而且花腔女高音似的装饰音乐句频频出现,在第二乐章,华彩与带有装饰音的乐句连接在一起,不用很快的速度就能把听众带进梦幻般的世界。
谱例4:第二乐章第39-45小节
39小节开始是装饰性的旋律,从40小节开始直到43小节,是连续的64分音符的华彩乐段,然后紧接44-45两个小节的长串的装饰音旋律,这样的创作不仅带有炫技效果,而且使听众产生了朦胧的梦幻般的意境。胡梅尔同时期的作曲家们几乎从没有人运用这种手法,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门德尔松、舒曼等,方开始较普遍出现。这样大篇幅的使用华丽的旋律也是胡梅尔与贝多芬作品相区别的一大特征。
总而言之,从作曲技法的角度,《#f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向浪漫音乐发展的明显趋势,也具有复调音乐的回归,体现出了胡梅尔在当时复杂的作曲思维和技术。
结语
《#f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有别于该时代的曲式结构特点,并且动机材料和调性布局的多样化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幻想性。同时,华丽的旋律形态和复调手法的运用也凸显出了胡梅尔创作思维的复杂性和层次感。总体而言,胡梅尔对传统的奏鸣曲进行了拓展性改造,向我们展示了古典主义后期作曲技术的突破。
注释:
① Mark Kroll. Johann Nepomuk Hummel. Toronto:TheScarecrowPress, Inc, 2007,331.
③ CDA67390,Recorded in Henry Wood Hall,London,on15-17 January 2003.
④同上.
⑤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幻想曲即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为器乐体裁,声乐体裁则较少遇到,其特点为结构自由、脱离某种固定的结构图示.
参考文献:
[1]赵德义、刘永平:《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4、【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胡梅尔;#f小调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术;分析
一、胡梅尔及其《#f小调钢琴奏鸣曲》
胡梅尔是一位创作力惊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在当时的欧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钢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部作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作品,还有一些康塔塔、弥撒、配乐、歌曲和改编曲等。[1]在其所有音乐体裁中,80多部钢琴音乐是他作品的精华,这些钢琴音乐体裁涉及变奏曲、小奏鸣曲、奏鸣曲、幻想曲、回旋曲、前奏曲、练习曲和小品,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等,其中钢琴奏鸣曲最为重要。[2]
他一共著有6首大型奏鸣曲,最重要的奏鸣曲就是第五首《#f小调奏鸣曲(Op.81)》,这是胡梅尔于19世纪20年代创作,这是他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首。1819年6月25日晚,莫谢莱斯在他的个人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首奏鸣曲,当时的报纸如此评价这首胡梅尔最近的新作品:“这是胡梅尔第一首听起来像幻想曲与变奏的奏鸣曲……有意境的、高贵的、热烈的、悲情的、技巧的、合理的、新奇的”, 并认为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所有奏鸣曲中最美妙的,而对演奏家来说又是最困难的作品,音乐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古典主义风格执着的回归以及赋予作品新的浪漫主义色彩。[3]
二、《#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术分析
胡梅尔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处在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期。著名音乐学者查尔斯€Y屄奚–harles Rosen)在《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一书中称赞这首奏鸣曲是“容易辨认的模范”。[4]整首作品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给人的方整、严谨模式,显示出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向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转变的倾向。
(一)复杂的曲式结构
《 #f小调钢琴奏鸣曲》一共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基本上遵循传统的奏鸣曲结构,但是乐章内部具有脱离传统奏鸣曲式结构的形式。第一乐章为(带有副部群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包含第二展开再现部的)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从汹涌澎湃的八度齐奏开始,短暂的停顿后,便是充满活力的音节急切地迸发……与传统的奏鸣曲相比,也许有些另类,准确地说它更接近一部幻想曲。[5]接下来舒缓的乐章从一个不太温和的叹息开始,随之是突发的愤怒,一系列令人意外的爆发打断了一切。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1-12小节
主部(1-12小节)三句式乐段,开放结束于D属和弦,结束音是#C延长音。第一乐句停留在主调#f小调属和弦上,用延音记号自由延长,与之后的主题旋律分隔开来,其材料又并未立即出现,而是在之后的展开中再次使用,因此在一开始部分其材料的独特性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使它又具有了一种主题“引入”的功能,从其音调来看,一开始的二分音符长音三音音组,在强奏的力度下,更像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警示(与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开始的三音“死亡”动机相似)。这种主题的写法更倾向浪漫时期一种情绪的表达,也是传统奏鸣曲很少使用的创作方式。
另外,第一乐章包含多个副部,副部一(28-52小节)、副部二(62-70小节)副部三(79--86小节),这种庞大的副部群在传统奏鸣曲中不太多见,属于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常用手法。
以第一乐章为典型,从主部主题结构带幻想曲性质,长大的副部群,足以可以看出《#f小调奏鸣曲》曲式结构复杂的特点。
(二)华丽的旋律形态
华丽的旋律是胡梅尔创作的一大特征,在《#f小调奏鸣曲》中,不仅到处充斥着绚丽的华彩乐段(句),而且花腔女高音似的装饰音乐句频频出现,在第二乐章,华彩与带有装饰音的乐句连接在一起,不用很快的速度就能把听众带进梦幻般的世界。
谱例4:第二乐章第39-45小节
39小节开始是装饰性的旋律,从40小节开始直到43小节,是连续的64分音符的华彩乐段,然后紧接44-45两个小节的长串的装饰音旋律,这样的创作不仅带有炫技效果,而且使听众产生了朦胧的梦幻般的意境。胡梅尔同时期的作曲家们几乎从没有人运用这种手法,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门德尔松、舒曼等,方开始较普遍出现。这样大篇幅的使用华丽的旋律也是胡梅尔与贝多芬作品相区别的一大特征。
总而言之,从作曲技法的角度,《#f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向浪漫音乐发展的明显趋势,也具有复调音乐的回归,体现出了胡梅尔在当时复杂的作曲思维和技术。
结语
《#f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有别于该时代的曲式结构特点,并且动机材料和调性布局的多样化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幻想性。同时,华丽的旋律形态和复调手法的运用也凸显出了胡梅尔创作思维的复杂性和层次感。总体而言,胡梅尔对传统的奏鸣曲进行了拓展性改造,向我们展示了古典主义后期作曲技术的突破。
注释:
① Mark Kroll. Johann Nepomuk Hummel. Toronto:TheScarecrowPress, Inc, 2007,331.
③ CDA67390,Recorded in Henry Wood Hall,London,on15-17 January 2003.
④同上.
⑤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幻想曲即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为器乐体裁,声乐体裁则较少遇到,其特点为结构自由、脱离某种固定的结构图示.
参考文献:
[1]赵德义、刘永平:《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4、【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