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惧怕习作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常见的问题。不少学生遇到习作,要么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要么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作文不好教。事实上,孩子的世界中并不缺少精彩事情的发生,只是他们不注意收集素材,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准确表达,或者对教师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要求不甚理解等,影响了他们顺利完成写作。为此,教学中我们不妨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如可以围绕着“文章是怎么写的”或“文章为什么这样写”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总结出文章的表达方式、习作特点等,并让孩子们尝试将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阅读时考虑布局谋篇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运用了同一种构思方法,如《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小马过河》这几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复。它们都是有一个贯穿全文的语句,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使得文章的主题也随着这句话的重复出现得到不断深化。在学习以上三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看看故事中的情节有几次反复?反复情节写了什么内容?从反复情节中你体会到什么?”这几个问题来学习文本的布局谋篇,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构思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感悟这种写法的文章给读者带来的思考。
此外,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以小见大”(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穷人》《杨震暮夜却金》《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六年级上册《穷人》《三峡之秋》《浙江潮》)、“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结尾”(《桥》《夜莺之歌》《凡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还有借景抒情、环境烘托、点面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材中都可找到精彩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勇于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二、阅读时关注语言风格
教材中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同一作者的作品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品,同一风格的文章又有着相似的语言特点。
北师大版教材中选用了老舍先生的多篇文章,如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四年级上册《草原》《趵突泉》、六年级下册《养花》,这几篇文章均体现了老舍先生平实、朴素、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读起来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感。教师可以把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专题,集中阅读,然后拟题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找到与读者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轻松自然地走进读者心里。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文章,它们的结尾部分运用了同一种语言风格,即以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风起云涌。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将这几课集中阅读,用心感悟:这种语言风格与用强烈的语气表达心情的语言风格相比,有何独特的魅力?还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语言风格说话、练笔。
三、阅读时注重遣词造句
小学生习作常存在词汇量不足、表达冗杂、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述空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类寻找、精选遣词造句方面的范例,先品析,再背诵,然后仿写,也可以带着新的认识、新的标准修改自己过去的习作。
比如文本中的比喻句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精选自己最欣赏的10个比喻句,先和同学们交流为什么欣赏它,然后积累、背诵并练习仿写。学生在挑选这10个最欣赏的句子时,会浏览很多篇文章,感受很多个比喻句,可见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精选出的这些句子,还需要学生咀嚼品析、尝试仿写、熟读成诵,这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在我们的教材中也不乏用字精妙之范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精选10个用得非常精妙的词语或字眼咀嚼品味。学生也许会找到“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字(四年级上册《草原》);也许会找到“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中的“涌”字(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也许会找到“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中的“夺”字(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在这些典范的熏陶之下,学生斟字酌句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时,便自然容不得那些不恰当、不到位的字眼和词语了。
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在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熟读优秀作品,引导他们多角度去揣摩、精选、整理,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受益终身的语文精粹。
一、阅读时考虑布局谋篇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运用了同一种构思方法,如《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小马过河》这几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复。它们都是有一个贯穿全文的语句,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使得文章的主题也随着这句话的重复出现得到不断深化。在学习以上三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看看故事中的情节有几次反复?反复情节写了什么内容?从反复情节中你体会到什么?”这几个问题来学习文本的布局谋篇,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构思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感悟这种写法的文章给读者带来的思考。
此外,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以小见大”(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穷人》《杨震暮夜却金》《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六年级上册《穷人》《三峡之秋》《浙江潮》)、“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结尾”(《桥》《夜莺之歌》《凡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还有借景抒情、环境烘托、点面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材中都可找到精彩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勇于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二、阅读时关注语言风格
教材中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同一作者的作品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品,同一风格的文章又有着相似的语言特点。
北师大版教材中选用了老舍先生的多篇文章,如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四年级上册《草原》《趵突泉》、六年级下册《养花》,这几篇文章均体现了老舍先生平实、朴素、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读起来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感。教师可以把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专题,集中阅读,然后拟题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找到与读者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轻松自然地走进读者心里。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文章,它们的结尾部分运用了同一种语言风格,即以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风起云涌。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将这几课集中阅读,用心感悟:这种语言风格与用强烈的语气表达心情的语言风格相比,有何独特的魅力?还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语言风格说话、练笔。
三、阅读时注重遣词造句
小学生习作常存在词汇量不足、表达冗杂、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述空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类寻找、精选遣词造句方面的范例,先品析,再背诵,然后仿写,也可以带着新的认识、新的标准修改自己过去的习作。
比如文本中的比喻句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精选自己最欣赏的10个比喻句,先和同学们交流为什么欣赏它,然后积累、背诵并练习仿写。学生在挑选这10个最欣赏的句子时,会浏览很多篇文章,感受很多个比喻句,可见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精选出的这些句子,还需要学生咀嚼品析、尝试仿写、熟读成诵,这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在我们的教材中也不乏用字精妙之范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精选10个用得非常精妙的词语或字眼咀嚼品味。学生也许会找到“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字(四年级上册《草原》);也许会找到“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中的“涌”字(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也许会找到“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中的“夺”字(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在这些典范的熏陶之下,学生斟字酌句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时,便自然容不得那些不恰当、不到位的字眼和词语了。
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在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熟读优秀作品,引导他们多角度去揣摩、精选、整理,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受益终身的语文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