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价值的同时,应当进行创新教育。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怎样在教学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尝试。
1.用扎实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
进行创新新教育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相反,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恰当评价催生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而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后果使学校教育的学生成为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产品”,其最大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鉴于此,我把“人人有个性,人人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目标和尺度,我常常用“这种想法真不错”,“你的思考能力真强”,“这一点我都没有想到”,“你这样做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有时把“比一比,看谁想得妙”鼓动性的激励评价从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3.在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观察叶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4.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一般来讲,教材中的实验都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因此,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布置给他们作为课外活动或家庭实验,让他们去尝试动手动脑。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糖类”一节时,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展开讨论,这一实验应该怎样操作?怎样检验出葡萄糖的存在?利用这一性质怎样检查糖尿病?此时学生情绪非常活跃,教师利用有利时机向学生简介医生利用这一方法为糖尿病人确诊。最后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回家调查本地糖尿病人的发病情况,对于典型的病人取些尿样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化验。通过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信心,尝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甜头,激发了探索知识的欲望。
5.激发学生创新使命感。
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生物科学、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如:华佗的“麻弗散”,“开颅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65年首先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些都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
同时还可涉及生物发展前景:学习《生理卫生》时,指出器官移植、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学习《生殖系统》时,指出试管婴儿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意义;学习《动物学》时,指出仿昆虫复眼可研制偏振光天文罗盘,蝇眼透镜,鳖眼电子模型;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指出基因工程在人造生物,物种改良,疾病征服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能放开眼界,进而深感生物科学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使命感。
生物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创新之花在生物课堂盛开,就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用扎实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
进行创新新教育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相反,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恰当评价催生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而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后果使学校教育的学生成为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产品”,其最大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鉴于此,我把“人人有个性,人人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目标和尺度,我常常用“这种想法真不错”,“你的思考能力真强”,“这一点我都没有想到”,“你这样做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有时把“比一比,看谁想得妙”鼓动性的激励评价从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3.在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观察叶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4.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一般来讲,教材中的实验都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因此,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布置给他们作为课外活动或家庭实验,让他们去尝试动手动脑。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糖类”一节时,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展开讨论,这一实验应该怎样操作?怎样检验出葡萄糖的存在?利用这一性质怎样检查糖尿病?此时学生情绪非常活跃,教师利用有利时机向学生简介医生利用这一方法为糖尿病人确诊。最后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回家调查本地糖尿病人的发病情况,对于典型的病人取些尿样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化验。通过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信心,尝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甜头,激发了探索知识的欲望。
5.激发学生创新使命感。
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生物科学、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如:华佗的“麻弗散”,“开颅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65年首先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些都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
同时还可涉及生物发展前景:学习《生理卫生》时,指出器官移植、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学习《生殖系统》时,指出试管婴儿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意义;学习《动物学》时,指出仿昆虫复眼可研制偏振光天文罗盘,蝇眼透镜,鳖眼电子模型;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指出基因工程在人造生物,物种改良,疾病征服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能放开眼界,进而深感生物科学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使命感。
生物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创新之花在生物课堂盛开,就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