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三品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g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说,“在石头面前,人人平等”, 因为无论你是高官显贵、将军、老总、还是平民百姓,在石之前,都会毕恭毕敬,静心仰目,观石、品石、选石,然后点钞,花上几乎同样的价格,如愿到手。
  在人之前,石头却难以等同 ,有的高案独上,陈列在水晶般的玻璃罩中,如获至宝;有的扔在地上或纸箱内,任其随意挑拣;其价值也是一天一地,价格落差,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以“一”为地平线,向上添一竖一横为“上”字,向下划一竖一点为“下”字。上可高达九天,下可落入十八层地狱,因此, 在人的眼中,世上万物均有上下之分,优劣之差。同样一颗树,长在悬崖便称为迎客松,受人敬仰,生在荒山野坡便为杂木,任人砍伐;同是一只鸟,有的被人锦上添花,美誉为凤,有的被人拔羽下锅,任尔烹炸;其实还算公平,因为同是“人之初,性本善”先天同一的人类,也照样被人自己分为三、六、九等,划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层次。
  奇石和其它收藏品、艺术品一样,也分上品、中品和下品。 何为上品的奇石呢?
  一、神品
  石之“神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1、在“观赏石鉴评标准”的基本要素“形、质、色、纹、韵”方面,无任何瑕疵,无可挑剔;
  2、如诗如画,充满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似神来之笔;
  3、玲珑剔透,鬼斧神工,象形度极高,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价值;
  4.给人以高级的视觉享受和美感,得到一致的公认性。
  二、绝品
  石之“绝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本达到“观赏石鉴评标准”五项要素的要求,无瑕疵;
  2、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石韵极佳,令人回味无穷;
  3、构形奇特,曲折有度,象形度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价值;
  4、给人以较高的视觉享受和美感,得到普遍的公认性。
  三、珍品
  石之“珍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本达到“观赏石鉴评标准”五项要素的要求,微有瑕疵,但不影响整体;
  2、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石韵美妙,引人入胜;
  3、构形流畅奇巧,象形准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价值;
  4、给人以较高的视觉享受和美感,得到普遍的公认性。
  四、原则
  以上三品的奇石,还有一条基本原则:必须是天然的原石,不允许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喷沙、水磨、修整、粘接等)。
  上品之奇石,凤毛麟角,当属石中之佼佼者,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带来了浓厚的文化内容和淳朴的自然信息,值得人们追求、欣赏、研究、收藏。
  如何识别石之上三品呢?这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底蕴,具备深厚的美学知识和独到的眼力,还需要不断地普及和提高我们的赏石文化和赏石水平。
  当今石界,仍然面临着“如何提高和普及赏石文化和赏石水平”的问题。提高和普及,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没有普及就难以提高,没有提高就难以做到更广泛的普及,就如同金字塔。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
  多一些实际,少一些炒作
  纵观石界,以石商居多,出于自身的利益,难免有商家的炒作之举,例如前几年过亿的“天价奇石”,近来的“石玉之风”等等。其终,无非是唬了别人,苦了自己,不利于石界整体的深入发展。
  奇石为何美?只因“石不能言最可人”,“有情无语真君子”,才能历经亿年的风雨沧桑,赢得世人的赞美和青睐。好石者当如石,实实在在,真希望我们的石界少一些浮夸、吹捧,多一些探讨、研究、交流,做一些踏踏实实、名正言顺的实事。
  多一些“专题石展”,少一些“庙会大棚”
  石展,是普及和提高赏石文化和赏石水平的有利手段,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极大地推广了赏石文化和赏石事业。然而,随着石资源的枯竭和一成不变的模式,石展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主办方的“身份不详”,各种商业目的混杂,其它行业的小摊小贩,如今的石展已经演变成赶集式的“庙会”,这样的石展,已经是不变不行,非变不行!
  赏石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推陈出新、细化专题、品位提高的时候,多举办一些高层次的专题石展,如图案石、景观石、赏玩石、象形石、个人藏石、藏石家联展等的专题珍品石展,拿出有分量、品位高的好石头,提高和展现赏石界的水平和风采。
  多一些“外来和尚”,少一些“自拉自唱”
  奇石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赏石与国画、书法、诗词、茶道等,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石界“孤芳自赏”的时间太久了,自拉自唱,少有与外界融合交流,客观上阻碍了赏石文化和赏石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请一些“外来和尚”,把一些书画名家、文化名家、美学专家请进来,多与文化界、收藏界座谈交流,真正地提高赏石艺术水平,提高赏石理论水平,让奇石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走进真正的艺术殿堂。
  石有上品,也要有上品的赏石文化和赏石水平,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附言:本文在与石友讨论时,有两个问题:一是按照“观赏石鉴评标准”,上三品之石应是多少分?我想了想,应在95分以上吧。二是为何不用“精品”二字?答曰:用“精”字不妥吧,“精”作形容词,统指人为之作,如精密仪器、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精品之作等,奇石乃天地自然之物,切忌人为之举,所以当用“珍品”,而莫用“精品”!这理应是汉字的基本常识。
  本文只是石砖而已,切盼聆听金玉之声。
   2010年元月
其他文献
典型的新疆彩玉石,坚硬的玉质、细腻的石肤,红、灰二色组合出一个饱满的“寿”字:大面积青灰色的底面铺成胜似南山轻雾,横竖挥洒间一个飘逸的大“寿”宛然而成,朱红色的字荡染整块石面,笔锋大气、充满张力,“寿”字向上直逼青天,寓意寿与天齐;向下延伸出石外,暗示根深脚稳——此也许正是吸引藏者纳其入怀的地方吧。
期刊
石与台座,如同携手沧桑的伴侣,一路蹒   跚而行。台座因“善解”而居功,赏石因台座而“立世”。赏石与台座须臾不能离分,这在各艺术门类中,也是特立独行的翘楚。    一、赏石底座的功能    1、扶立、稳定与保护。  2、切断连带,隔绝环境(指从园林从属中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形象。  3、引导视觉角度,展示赏石最精彩的主面。  4、形状、纹饰、风格的独具匠心,对赏石主题和意境起到烘托和揭示作用。 
期刊
朱门之外  吴蕊贤    不需讳言,此局组合最先冲击眼球的确是配件:高阶深院,门楼庄严,分列两旁的虎首抱鼓石格外威风——配件体积“庞大”,色彩浓重,似乎抢了石之“风头”,犯了“喧宾夺主”的大忌。  然而我们的目光很快被“朱门”内外的两个人物吸引:门外是带老皮的红玛瑙,拱背低头地圪蹴着,奇石起伏的肌理,刻画了老乞丐衣不蔽体的褴褛窘困;门里则是白玛瑙立石,两笔简练的勾勒,像极了古画中长衫儒雅的人物,显
期刊
明黄如锦,自顶端泼溢而出,莹莹润润地沿着流线之身,漫延至脚跟。通体的黄,已是明亮和富贵的象征;而均匀间杂的红,更显出喜庆与吉祥。  微倾的脑袋,极目而望的明眸,以及恰到好处的鼓凸之背与敛收之腹,全然一副细心聆听的模样。  披黄挂红,所至必是兴旺;探守之姿,是在寻觅相濡以沫的另一个吗?  石呈佳意,宜品宜赏。
期刊
两年前,开酒吧的小王误打误撞地混进了石界,进而做起了石头生意,对于这个由热到冷的大跨度转变,周围很多人都不看好,朋友和亲戚也极力劝小王冷静考虑,别太投入。可厌倦了浮华吵闹的小王这次尤其执着,对于大家的各种说法他也认真地做了分析和参考,最后还是决定与石为伍。  两年过去了,小王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石店,全国各地的大小展会他也是无一落下地到场。他不但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反而乐此不疲、更加喜欢了。他说
期刊
长长的鼻子似乎打了结,大大的耳朵像扇子,身宽体胖的爸爸如一座山,高大威猛,承担着保护妈妈庇护幼崽的责任;象妈妈小鸟依人,凝望的神态优雅端庄,也许因对孩子寄予厚望而翘起鼻子正在谆谆教诲;顽皮的小象娇憨可爱,站立不稳的姿势是在蹒跚学步吧!  此番组合实属难得,各石不但大小比例恰当,而且外形都酷似大象,不禁感慨,石象一家竟也能洋溢这满满的幸福。随即借用大家熟悉的《吉祥三宝》中的唱词来表达,意境更佳:  
期刊
柳州的老百姓,大都痴迷玩石。陈俊,就是其中 一员。他玩石,独辟蹊径,竟玩出了名堂。他的《敢问路在何方》曾多次在各大媒体精彩亮相,早已名满天下,而有谁知,他在收集石头的漫长过程中那段鲜有的石缘。  陈俊恋上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柳州是特殊的喀斯特地形,洞奇石美,拥有得天独厚的奇石文化底蕴,耳濡目染得久了,浓厚的爱石情怀便在心底生根发芽。那时,当了九年物理老师的他刚调到另一所学校教自然,每逢双休
期刊
苍茫的大草原,广袤的戈壁滩、神秘的边境线、纯朴憨厚的牧民、温情的蒙古包、悠扬的马头琴声……这是一块充满神奇的土地,这是一帮与骄阳砾石为伍的人们,这是边境线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中蒙边境口岸奇石市场,石友众知又有所不知的神秘。    目前,中国的赏石活动可谓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一个赏石规模化、系统化、大众化、科学化的兼容并蓄的时代,也正因为此,当前赏石市场便面临奇石资源急速减少、佳品日益
期刊
黄龙玉瓦沟料特有的沟沟槽槽从底部发散出来,如束束火苗;从左至右递增的高度,让火苗有了愈燃愈烈之势,更增火之凝聚之神。  而黄色,正好是燃着的火,深深浅浅,跳跃着,传达着不息的生命力。这样真实的色,像是明亮的温暖,指引着尘世迷途。  此石(96×78×36cm)在黄龙玉中属体积较大者,藏者没有选择惯常的火炬形底托,而是用简单的雕云线座托之并置于方几上,这样更增加了圣火的庄严与气势。  这是一块色、形
期刊
云台仙阁  陈 西    几层流水几层山,  几层风云几层仙;  几层茅舍农家事,  几层浮屠诵普贤。    望洞常思山外客,  临水谁复叹逝川;  九霄高阁留世语,  更朝走马闹大千。    层层高耸,巍巍鸟瞰,洞云风涌,如丘如阁,如川如山。久视恍然若失,却不知是天上人间还是时秦、时汉。唯觉身之小,小如尘芥而茫然不知在何世何间。  叹此石小不盈尺竟有如仙台楼阁、鸡犬隔尘、几世相通的奇妙;惊此石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