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羽泉出道的第12年。在这12年的时光里,海泉变胖了,当了新人的制作人;羽凡变成熟了,结婚当了孩子的爸爸。从20岁的男孩变成35岁的男人,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还在唱歌。他们内心的坚持,从12年前的那个夏天起,就从未改变过。
他们关于成都不得不说的
《成都女报》告诉你
听过的或者能说的成都话是什么?
羽泉:每次去成都都能听到本地女孩说,好烦哦。觉得这句很有意思,有成都的腔调。
每次来成都一定会吃什么?
羽泉:火锅和老妈蹄花。
心里的成都是什么样子?
羽泉:热情好客的美食之都。
成都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羽泉:美食和美女。(笑)
如果能在成都自由地过一天,会做些什么?
羽泉:喝茶,吃东西,还要去做脚底按摩。
二十最美
——“你好,我是胡海泉。”
——“你好,我是陈羽凡。”
1997年夏天,在北京菜市口105路公车站旁,两个男青年接上了头。长头发梳成辫子的瘦高个男青年是陈羽凡,另外一个穿着蓝色T恤衫,斜挎着一个包的男青年则是胡海泉。
那个时候的羽凡,是皇城根儿下一个热爱音乐的青年,做艺人是他从未想过的。而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因为没有考上足球专业的学校,所以和梦想失之交臂。后来,他当上了高中广播站的DJ,每天都在播音室里捣腾不同的音乐给同学听,久而久之,就算和音乐结下了缘。进了大学后的羽凡读的是财会专业,但财务的数字显然不如乐谱的小蝌蚪来得可爱,他对专业学习丝毫没有兴趣,用他的话说,就是“弹琴可以不吃不睡连续弹12小时都不觉得烦,但珠算打一会儿就想把算盘砸了”。于是这个躁动的男青年选择了退学,卖花、写歌、去酒吧驻唱、学乐器……文艺青年谋生的路总是惊人地相似,直到遇见胡海泉。
而接头以前的胡海泉,是一个拎着一兜子磁带、肩扛一把吉它就从沈阳南下的北漂青年,靠给其他歌手制作专辑赚钱。后来,有个朋友给他介绍说,有个男青年叫陈羽凡,写的歌还不错。于是以写歌为交集的两位男青年,约好了在北京菜市口105路公车站见面。
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会面,海泉说:“当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一类人。”
一年后,这两位不靠谱的男青年,组了个组合,一开始看上去还是不靠谱。北京的夏天很热,男青年们租的房间里,本来有空调,可那窗式空调发出的噪音,让两个人无法安静地做活儿。于是,在摄氏40多度的“桑拿房”内,勇气可嘉的男青年们就是不开空调,为了不至于中暑昏过去耽误创作进度,他们就只穿内裤,边琢磨边写边唱。因为没钱,唱歌时,两人还只能共用一个麦克风。然后就有那么一首歌,在这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小房间里,给浸泡了出来。和《最美》这首歌的歌名相反,它“俩爹”给制造的这环境真是一点都不美。
两位男青年采取了疲劳轰炸的战术,将这首歌在驻唱的酒吧连着唱了9个月,终于引起了滚石唱片的注意。接下来的事,就是水到渠成了。等到满大街都在放“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的时候,羽凡和海泉明白,他们红了。
三十而立
首张专辑一炮而红后,这个名字听上去温文尔雅的组合又趁热打铁,发行了一系列好评度极高的专辑。然而男青年们在马不停蹄的宣传间隙发现,他们离“桑拿房”的状态越来越远了,创作慢慢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像电脑死机了一样”。
于是,羽泉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两位曾拿奖拿到手软的男青年也陷入了迷茫。谣言来自于内心的恐慌,于是江湖有闻,“羽泉嘛,要解散了。”
两位男青年本以为,暂时退出喧闹的舞台,沉寂两年打磨的第5张专辑本该像《最美》一样大获全胜。然而,网络让一切都不一样了,音乐也不例外。浑身奔涌的热血,被市场的冷淡浇了个透心凉,谣言似乎都要成真了。“我们觉得两年的闭门创作,本应是自己最好的状态,感觉真就是把心都掏出来了,结果市场需要的是肺。我们很动摇,甚至都考虑还要不要做。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坚持并不意味着成功。
态度坚持但目标难觅的两个人,慢慢地失去了一个组合的那种如影随形。羽凡断断续续参与了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想在事业上两栖发展;海泉则转做幕后音乐制作。
时间一晃,两位青春逼人的男青年,青春不再了。三十,立?不立?这是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能越来越高,之前的随性必须改改了。”
奔四
2010年,海泉和羽凡将在下半年迎来自己35岁生日。
现在的羽凡已经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能在家陪着家人聊聊天,自己看看书,就是最美好的事。而海泉也有稳定的感情,成立公司给自己当老板,发掘新人来完成羽泉曾经的音乐梦想。
对于现在的生活,两个人都很满足。“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慢慢成熟起来,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挺好的。”
从20多岁在一起成立组合,到如今在奔四的道路上一路狂飚头也不回,男青年们说,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豁达”。在采访的最后,问起了每个组合都要面对的传统问题,“乐队会解散吗?”两人相视一笑,说:“顺其自然。”不过海泉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已经快要走到门口的他,回头笑着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一定要加个期限,希望是一万年。”
《成都女报》VS羽泉
“岁月如风在耳边”
《成都女报》:最初成立羽泉的目标是什么?
海泉:最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加之当时内地乐坛的双人组合是空白,所以就想试试看。那时候,日本的恰克与飞鸟是很红的男子组合,如果一定要说目标的话,他们可以算一个。
《成都女报》:当时有没有想过会一直合作十几年?
羽凡:我们都不是那种畅想未来的人,所以从最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会结束。顺其自然地发唱片、开演唱会,慢慢就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从来没有在时间上给自己设限。
《成都女报》:老实说,所有的组合都会面临解散。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吗?
海泉:是没有很刻意去想。现在不是有一个说法叫“解散不单飞”吗?羽泉这些年分开做各自工作的时候也有,挺自然的,不存在刻意解散。但我们确实还在一起。
《成都女报》:你们各自的性格是什么样子?
海泉:羽凡比较感性,我比较理性。一般通告时的采访时间短,所以我充当“发言人”的机会多些,但若是像今天这样的专访,羽凡就更健谈。
《成都女报》:怎样形容你们的关系比较恰当?
海泉:兄弟吧,每天都见面的兄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成都女报》:平时怎么称呼对方?
羽凡:就直呼名字,最近也叫对方“兄台”。(笑)
《成都女报》:发生过的最默契的事情是什么?
海泉:无时无刻都有默契。我们之间,用默契来定义还不够准确,用互补这个词会更好。经常是羽凡想到一些比较好的点子,我在旁边做补充,最后梳理一下,就会觉得整个想法比较成熟完满。
《成都女报》:奔四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羽凡:我觉得是更自信了。因为已经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也开始了男人殊途同归的婚姻生活。有了自己的家真的不一样了,再没有漂泊感了,从这一点出发,我很喜欢奔四的生活。
海泉:考虑事情更缜密,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责任感。
他们关于成都不得不说的
《成都女报》告诉你
听过的或者能说的成都话是什么?
羽泉:每次去成都都能听到本地女孩说,好烦哦。觉得这句很有意思,有成都的腔调。
每次来成都一定会吃什么?
羽泉:火锅和老妈蹄花。
心里的成都是什么样子?
羽泉:热情好客的美食之都。
成都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羽泉:美食和美女。(笑)
如果能在成都自由地过一天,会做些什么?
羽泉:喝茶,吃东西,还要去做脚底按摩。
二十最美
——“你好,我是胡海泉。”
——“你好,我是陈羽凡。”
1997年夏天,在北京菜市口105路公车站旁,两个男青年接上了头。长头发梳成辫子的瘦高个男青年是陈羽凡,另外一个穿着蓝色T恤衫,斜挎着一个包的男青年则是胡海泉。
那个时候的羽凡,是皇城根儿下一个热爱音乐的青年,做艺人是他从未想过的。而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因为没有考上足球专业的学校,所以和梦想失之交臂。后来,他当上了高中广播站的DJ,每天都在播音室里捣腾不同的音乐给同学听,久而久之,就算和音乐结下了缘。进了大学后的羽凡读的是财会专业,但财务的数字显然不如乐谱的小蝌蚪来得可爱,他对专业学习丝毫没有兴趣,用他的话说,就是“弹琴可以不吃不睡连续弹12小时都不觉得烦,但珠算打一会儿就想把算盘砸了”。于是这个躁动的男青年选择了退学,卖花、写歌、去酒吧驻唱、学乐器……文艺青年谋生的路总是惊人地相似,直到遇见胡海泉。
而接头以前的胡海泉,是一个拎着一兜子磁带、肩扛一把吉它就从沈阳南下的北漂青年,靠给其他歌手制作专辑赚钱。后来,有个朋友给他介绍说,有个男青年叫陈羽凡,写的歌还不错。于是以写歌为交集的两位男青年,约好了在北京菜市口105路公车站见面。
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会面,海泉说:“当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一类人。”
一年后,这两位不靠谱的男青年,组了个组合,一开始看上去还是不靠谱。北京的夏天很热,男青年们租的房间里,本来有空调,可那窗式空调发出的噪音,让两个人无法安静地做活儿。于是,在摄氏40多度的“桑拿房”内,勇气可嘉的男青年们就是不开空调,为了不至于中暑昏过去耽误创作进度,他们就只穿内裤,边琢磨边写边唱。因为没钱,唱歌时,两人还只能共用一个麦克风。然后就有那么一首歌,在这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小房间里,给浸泡了出来。和《最美》这首歌的歌名相反,它“俩爹”给制造的这环境真是一点都不美。
两位男青年采取了疲劳轰炸的战术,将这首歌在驻唱的酒吧连着唱了9个月,终于引起了滚石唱片的注意。接下来的事,就是水到渠成了。等到满大街都在放“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的时候,羽凡和海泉明白,他们红了。
三十而立
首张专辑一炮而红后,这个名字听上去温文尔雅的组合又趁热打铁,发行了一系列好评度极高的专辑。然而男青年们在马不停蹄的宣传间隙发现,他们离“桑拿房”的状态越来越远了,创作慢慢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像电脑死机了一样”。
于是,羽泉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两位曾拿奖拿到手软的男青年也陷入了迷茫。谣言来自于内心的恐慌,于是江湖有闻,“羽泉嘛,要解散了。”
两位男青年本以为,暂时退出喧闹的舞台,沉寂两年打磨的第5张专辑本该像《最美》一样大获全胜。然而,网络让一切都不一样了,音乐也不例外。浑身奔涌的热血,被市场的冷淡浇了个透心凉,谣言似乎都要成真了。“我们觉得两年的闭门创作,本应是自己最好的状态,感觉真就是把心都掏出来了,结果市场需要的是肺。我们很动摇,甚至都考虑还要不要做。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坚持并不意味着成功。
态度坚持但目标难觅的两个人,慢慢地失去了一个组合的那种如影随形。羽凡断断续续参与了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想在事业上两栖发展;海泉则转做幕后音乐制作。
时间一晃,两位青春逼人的男青年,青春不再了。三十,立?不立?这是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能越来越高,之前的随性必须改改了。”
奔四
2010年,海泉和羽凡将在下半年迎来自己35岁生日。
现在的羽凡已经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能在家陪着家人聊聊天,自己看看书,就是最美好的事。而海泉也有稳定的感情,成立公司给自己当老板,发掘新人来完成羽泉曾经的音乐梦想。
对于现在的生活,两个人都很满足。“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慢慢成熟起来,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挺好的。”
从20多岁在一起成立组合,到如今在奔四的道路上一路狂飚头也不回,男青年们说,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豁达”。在采访的最后,问起了每个组合都要面对的传统问题,“乐队会解散吗?”两人相视一笑,说:“顺其自然。”不过海泉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已经快要走到门口的他,回头笑着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一定要加个期限,希望是一万年。”
《成都女报》VS羽泉
“岁月如风在耳边”
《成都女报》:最初成立羽泉的目标是什么?
海泉:最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加之当时内地乐坛的双人组合是空白,所以就想试试看。那时候,日本的恰克与飞鸟是很红的男子组合,如果一定要说目标的话,他们可以算一个。
《成都女报》:当时有没有想过会一直合作十几年?
羽凡:我们都不是那种畅想未来的人,所以从最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会结束。顺其自然地发唱片、开演唱会,慢慢就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从来没有在时间上给自己设限。
《成都女报》:老实说,所有的组合都会面临解散。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吗?
海泉:是没有很刻意去想。现在不是有一个说法叫“解散不单飞”吗?羽泉这些年分开做各自工作的时候也有,挺自然的,不存在刻意解散。但我们确实还在一起。
《成都女报》:你们各自的性格是什么样子?
海泉:羽凡比较感性,我比较理性。一般通告时的采访时间短,所以我充当“发言人”的机会多些,但若是像今天这样的专访,羽凡就更健谈。
《成都女报》:怎样形容你们的关系比较恰当?
海泉:兄弟吧,每天都见面的兄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成都女报》:平时怎么称呼对方?
羽凡:就直呼名字,最近也叫对方“兄台”。(笑)
《成都女报》:发生过的最默契的事情是什么?
海泉:无时无刻都有默契。我们之间,用默契来定义还不够准确,用互补这个词会更好。经常是羽凡想到一些比较好的点子,我在旁边做补充,最后梳理一下,就会觉得整个想法比较成熟完满。
《成都女报》:奔四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羽凡:我觉得是更自信了。因为已经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也开始了男人殊途同归的婚姻生活。有了自己的家真的不一样了,再没有漂泊感了,从这一点出发,我很喜欢奔四的生活。
海泉:考虑事情更缜密,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