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3年11月12日的北京,阳光洒满大地,驱走寒意。被海外媒体评为“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十八届三中会会,便在这样的气氛中闭幕,由此宣告35年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来时路,正是35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抉择,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深刻改变,创造了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发展奇迹,托举了一个曾担心“球籍”的大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句话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
另一句话也同样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充分印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中国大势、把握发展大事时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正是人们寄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改革强音的重要原因。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到底能够达到怎么样的效果,人民群众都在拭目以待。但大家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下,改革一定是向着改善民生、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方向上进行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进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务实笃行,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更美好的中国。
面对国内外媒体的众多热评,未来生活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国普通民众,该如何解读这份意义重大的公报?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也许通过本刊的梳理,我们能够初步体会出它的深意。
★两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正式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世界各大国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均有这一国家机构。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美元储备国,在如此开放的大背景下,必然可能存在各种国家安全问题。比如领土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网络、健康安全等问题。国际之间越开放,中国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就越强。日前,党中央提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确保国家安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在全球各地还存在各种不安全的情况下形成的有效调节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做法。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适应中国大国地位的有效举措。目前,我们与美国已经建立起大国关系,从国家领导人级别已经开始进行切磋与合作。此前,美方通常会有安全委员会的顾问参加,而中方相对应的通常只有国务委员等,现在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从大国外交的角度,中美更加对等。
此外,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大的一项国家公共产品。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就像人们每时每刻呼吸着的新鲜空气,如果没有国家安全,这个国家必然衰落。因此,在此时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非常及时。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正从大国走向强国,同时,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国梦”大战略的基础。
第二大亮点: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过中央反复酝酿而成立,也是国内重要的制度安排。我国以往的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改革等五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为了推动“五位一体”改革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成立过一个改革领导小组,但当时那个小组仅仅是针对政治体制改革而设立的。中共十六大以后,根据中央精神又成立过文化体制改革小组,直到现在成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推进改革的进行,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改革的决心,同时也通过这种制度性的安排,给国内外传递了强烈的改革信号,这表明我们将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五位一体”的改革。
★六大看点
一、全面深化改革确定总目标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这次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以强化,强调改革核心是政府放权,目的是让社会活力迸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国人民。
二、改革设计推进有了指挥部
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大亮点。这是中央反复酝酿成立的,也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往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制度安排由中央决定,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这样的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以前统筹各方面的改革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承担。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各项改革统筹协调的必要性,国家发改委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上受到局限。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的改革决心,相信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
公报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付敏杰:从公报内容表述看,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原来一开始叫重要补充,现在都是并列的,是重要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到60%,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政府要真正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激活的空间。要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天花板”打破,使民间资本有能力进入,有信心进入,还要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做到这三点,民间资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四、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
公报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当前我们在司法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到位,效果也不太好。什么原因呢?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所讲的,很清楚,就是因为我们的司法、监察这块的权力不够硬,不好管,也管不好。所以我们这次特别强调了一定要让它在依照法律之下有独立性,独立以后就能够真正公正地行使权力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当下的改革必须从政府自身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腾空间。这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一旦启动,其影响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期的。但是,光靠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还不行,还要促进政治要素层面的改革。如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平,转变作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等。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个改革内在逻辑的结构性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改革主动权。
五、市场配置资源升为决定性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一表述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要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为激发市场活力、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方向。第一,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市场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活力。第二,从现实生活来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对微观经济活动介入过多,压抑市场活力,同时也压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的规律,还是现实生活来看,行政体制改革都是激发经济活力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发挥市场价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的是价格怎么形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价格信号不强,资源配置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这是最大的亮点。
六、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公报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而是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局面还要以改革破难题: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源头上削减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二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十大关键字
一、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赋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看点。从11月12日发布的公报看,本次会议针对经济、政治、社会等6大领域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领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与此同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呼应了此前舆论呼声,使人们对即将发布的改革决定全文充满期待。
二、总目标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上述提法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
“治理体系关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则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较小成本的同时跟上时代要求。”汪玉凯指出,这对新时期执政者提出了更为宏大的命题。 三、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不同于此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这彰显出决策者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
四、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
五、党的领导
全会重申,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会议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六、决定性成果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实际上老人家说,比如到2020年,我们可能要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所以这次会议也说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一个定型的制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表示。
七、国有经济主导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周天勇指出,“正是因为活力不足影响了国企控制力和影响了的增强,下一步,将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
八、现代财政制度
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意味着,继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新一轮大规模财税改革呼之欲出。
九、社会治理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
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联系到全会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表述及此前相关环保政策执行中遭遇的困境,分析指出,下一步,相关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有望加强。
★民生改革十大看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11月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
一、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
百姓视角:媒体工作者小王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妻子“报喜”:“我们可以生二胎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支持这一政策调整。
决定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解读:“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二、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百姓视角:北京朝阳区的“群租客”小黎回老家就业的想法更坚定了一些:“大城市很难落户,小城市可能机会更多!”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决定看点: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解读:“不放开不合理,全部放开不现实,户籍政策大门要开,但又要防止一下挤破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三、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百姓视角: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小杨平时成绩不是很稳定,一向担心高考发挥失利的他对决定意见很期待:“机会越多,负担越小,希望越大!”
决定看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解读:“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四、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百姓视角:西安市民张女士家去年天然气开销为900多元,她担心资源价改后花销再加大。
决定看点: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解读:“重点领域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保障稳定供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说,“但水、电、油、气等也属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应有之举。”
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百姓视角: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农民殷孝英近日很高兴,因为由政府部门的人来对她的农房进行测绘及估价,告诉她这个房子在银行能值几十万元。老人家说把房子卖了就去城里和孩子们相聚。
决定看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解读:“决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六、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百姓视角:家住北京宣武门的孙女士有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看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她心里打起算盘:“是租出去合适还是卖了少交点税金划算?”
决定看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解读: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全会的提法意味着对整体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调整。对于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可能涉及到一揽子的增减调节,而不仅仅是房产税一项。”
七、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百姓视角:临近花甲的老干部意气风发:“还想多干几年!”50多岁的普通职工却“不想再干了”!多个网络调查显示,“一线工人盼退与领导干部盼延”的意见争议比较突出。
决定看点: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渐进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又能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前提‘研究’,这次明确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改革的决心,意味着延迟退休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
八、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百姓视角:69岁的北京居民老王家门口就有一个社区医院,但每次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这种‘契约’关系能像家庭医生一样,再多些人文关怀,那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了。”
决定看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解读:“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说,“契约制度一旦建立,医生便要负责相关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大病早期发现等事务。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在未来是可期的。”
九、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百姓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和几位同学想开办一家翻译公司,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却难住了他们:“希望创业基金能帮忙渡过难关,圆大家的创业梦。”
决定看点: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了社会向上流动。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整合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体系,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百姓视角:“假设:一个犯人,犯罪轻微、证据不足,可能因一纸行政命令就劳教一年。而如果证据充分,他可能只需要判半年,这本身就不公平。”一位法律专家说,“现在,这种不公平可以破除了。”
决定看点: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解读:“废除劳教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我国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废除劳教制度而加强法制建设,是对人权和司法的尊重。接下来教育矫正立法将是改革的关键。”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5年内审批将少1/3
◎文/汪玉凯
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精简取消了221项行政审批事项,未来5年,还会把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
哪一个国家都有审批,都有许可,但是过去中国的审批面太宽,审批事项多,审批中存在程序不规范和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很大。这种情况束缚了市场、束缚了社会,构筑了一个腐败的温床。
温家宝总理上任时,国务院一共有4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温家宝任职的10年当中,把4300多项精简了2490多项。李克强总理上任时,国务院还有1700多项审批事项。李克强总理将在这个基础上,在未来任职5年内还要把1700多项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1/3,“这是一个大的目标”。
从最近国务院政府的行动来看,我认为力度还是非常大的,这充分显示了新政府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是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上。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财税改革
财税改革“路线图 ”
◎文/陈昌盛
财税体制是塑造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之间关系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财税改革,对政府自身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两个“坚持”:有利于要素流动、市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稳定财政收入、调节差距、增强财政稳定性;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既托住民生底线又鼓励自我奋斗,既加强中央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又合理分权和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在总量上不提高宏观税负(35%左右)的前提下,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优化税制结构改革,全面削减企业和居民的非税负担;要坚持改革,在维持中央财力适当集中度(50%左右)的条件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以事权安排重新配置财权和财力,在继续发挥财税体制促进地方竞争的同时,通过地方主体税系调整引导地方政府转向改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聚集方面,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建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为突破口,加快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方向:按照规划管制土地用途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怎样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是法律已经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创造更好的制度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更好的运用。
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此,这一表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提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个问题,明确要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这些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人均耕地非常稀缺的国家,土地制度再怎么改,也不可能、更不可以随便让耕地变成非农建设用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占一部分农村土地,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权益,让农民失去土地后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是土地是谁的就要尊重谁的权利。过去征地制度对农民的财产权益尊重不够,所以矛盾纠纷不断。二是严格保护耕地,对土地利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用途管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认真总结农民的诉求,以及整个社会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看法,也要总结各地实践中创造的有价值的经验,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从全局角度为农民提供平等参与现代化的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跳出三农,从全局角度,为农民构建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制度保障。
全会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16个字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当然任务也非常艰巨。
需要看到,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固定为一种制度,成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所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为此,决定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指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这些生产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补偿过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指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对农村的均衡配置。近年来,我国农村已经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但是待遇和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是今后要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适应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越来越少、对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怎么解决?既要靠增加农业投入、完善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举措,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今后,除了大多数的普通农户承包家庭经营之外,还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生产主体。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必须要走的路。但这个过程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人口转移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携手几亿农民一起奔小康。三中全会的决定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2013年11月12日的北京,阳光洒满大地,驱走寒意。被海外媒体评为“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十八届三中会会,便在这样的气氛中闭幕,由此宣告35年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来时路,正是35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抉择,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深刻改变,创造了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发展奇迹,托举了一个曾担心“球籍”的大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句话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
另一句话也同样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充分印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中国大势、把握发展大事时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正是人们寄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改革强音的重要原因。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到底能够达到怎么样的效果,人民群众都在拭目以待。但大家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下,改革一定是向着改善民生、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方向上进行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进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务实笃行,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更美好的中国。
面对国内外媒体的众多热评,未来生活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国普通民众,该如何解读这份意义重大的公报?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也许通过本刊的梳理,我们能够初步体会出它的深意。
★两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正式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世界各大国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均有这一国家机构。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美元储备国,在如此开放的大背景下,必然可能存在各种国家安全问题。比如领土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网络、健康安全等问题。国际之间越开放,中国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就越强。日前,党中央提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确保国家安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在全球各地还存在各种不安全的情况下形成的有效调节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做法。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适应中国大国地位的有效举措。目前,我们与美国已经建立起大国关系,从国家领导人级别已经开始进行切磋与合作。此前,美方通常会有安全委员会的顾问参加,而中方相对应的通常只有国务委员等,现在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从大国外交的角度,中美更加对等。
此外,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大的一项国家公共产品。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就像人们每时每刻呼吸着的新鲜空气,如果没有国家安全,这个国家必然衰落。因此,在此时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非常及时。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正从大国走向强国,同时,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国梦”大战略的基础。
第二大亮点: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过中央反复酝酿而成立,也是国内重要的制度安排。我国以往的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改革等五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为了推动“五位一体”改革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成立过一个改革领导小组,但当时那个小组仅仅是针对政治体制改革而设立的。中共十六大以后,根据中央精神又成立过文化体制改革小组,直到现在成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推进改革的进行,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改革的决心,同时也通过这种制度性的安排,给国内外传递了强烈的改革信号,这表明我们将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五位一体”的改革。
★六大看点
一、全面深化改革确定总目标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这次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以强化,强调改革核心是政府放权,目的是让社会活力迸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国人民。
二、改革设计推进有了指挥部
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大亮点。这是中央反复酝酿成立的,也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往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制度安排由中央决定,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这样的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以前统筹各方面的改革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承担。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各项改革统筹协调的必要性,国家发改委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上受到局限。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的改革决心,相信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
公报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付敏杰:从公报内容表述看,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原来一开始叫重要补充,现在都是并列的,是重要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到60%,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政府要真正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激活的空间。要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天花板”打破,使民间资本有能力进入,有信心进入,还要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做到这三点,民间资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四、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
公报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当前我们在司法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到位,效果也不太好。什么原因呢?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所讲的,很清楚,就是因为我们的司法、监察这块的权力不够硬,不好管,也管不好。所以我们这次特别强调了一定要让它在依照法律之下有独立性,独立以后就能够真正公正地行使权力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当下的改革必须从政府自身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腾空间。这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一旦启动,其影响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期的。但是,光靠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还不行,还要促进政治要素层面的改革。如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平,转变作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等。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个改革内在逻辑的结构性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改革主动权。
五、市场配置资源升为决定性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一表述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要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为激发市场活力、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方向。第一,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市场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活力。第二,从现实生活来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对微观经济活动介入过多,压抑市场活力,同时也压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的规律,还是现实生活来看,行政体制改革都是激发经济活力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发挥市场价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的是价格怎么形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价格信号不强,资源配置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这是最大的亮点。
六、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公报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而是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局面还要以改革破难题: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源头上削减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二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十大关键字
一、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赋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看点。从11月12日发布的公报看,本次会议针对经济、政治、社会等6大领域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领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与此同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呼应了此前舆论呼声,使人们对即将发布的改革决定全文充满期待。
二、总目标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上述提法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
“治理体系关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则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较小成本的同时跟上时代要求。”汪玉凯指出,这对新时期执政者提出了更为宏大的命题。 三、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不同于此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这彰显出决策者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
四、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
五、党的领导
全会重申,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会议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六、决定性成果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实际上老人家说,比如到2020年,我们可能要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所以这次会议也说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一个定型的制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表示。
七、国有经济主导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周天勇指出,“正是因为活力不足影响了国企控制力和影响了的增强,下一步,将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
八、现代财政制度
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意味着,继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新一轮大规模财税改革呼之欲出。
九、社会治理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
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联系到全会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表述及此前相关环保政策执行中遭遇的困境,分析指出,下一步,相关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有望加强。
★民生改革十大看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11月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
一、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
百姓视角:媒体工作者小王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妻子“报喜”:“我们可以生二胎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支持这一政策调整。
决定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解读:“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二、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百姓视角:北京朝阳区的“群租客”小黎回老家就业的想法更坚定了一些:“大城市很难落户,小城市可能机会更多!”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决定看点: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解读:“不放开不合理,全部放开不现实,户籍政策大门要开,但又要防止一下挤破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三、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百姓视角: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小杨平时成绩不是很稳定,一向担心高考发挥失利的他对决定意见很期待:“机会越多,负担越小,希望越大!”
决定看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解读:“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四、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百姓视角:西安市民张女士家去年天然气开销为900多元,她担心资源价改后花销再加大。
决定看点: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解读:“重点领域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保障稳定供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说,“但水、电、油、气等也属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应有之举。”
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百姓视角: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农民殷孝英近日很高兴,因为由政府部门的人来对她的农房进行测绘及估价,告诉她这个房子在银行能值几十万元。老人家说把房子卖了就去城里和孩子们相聚。
决定看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解读:“决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六、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百姓视角:家住北京宣武门的孙女士有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看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她心里打起算盘:“是租出去合适还是卖了少交点税金划算?”
决定看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解读: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全会的提法意味着对整体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调整。对于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可能涉及到一揽子的增减调节,而不仅仅是房产税一项。”
七、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百姓视角:临近花甲的老干部意气风发:“还想多干几年!”50多岁的普通职工却“不想再干了”!多个网络调查显示,“一线工人盼退与领导干部盼延”的意见争议比较突出。
决定看点: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渐进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又能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前提‘研究’,这次明确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改革的决心,意味着延迟退休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
八、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百姓视角:69岁的北京居民老王家门口就有一个社区医院,但每次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这种‘契约’关系能像家庭医生一样,再多些人文关怀,那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了。”
决定看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解读:“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说,“契约制度一旦建立,医生便要负责相关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大病早期发现等事务。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在未来是可期的。”
九、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百姓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和几位同学想开办一家翻译公司,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却难住了他们:“希望创业基金能帮忙渡过难关,圆大家的创业梦。”
决定看点: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了社会向上流动。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整合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体系,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百姓视角:“假设:一个犯人,犯罪轻微、证据不足,可能因一纸行政命令就劳教一年。而如果证据充分,他可能只需要判半年,这本身就不公平。”一位法律专家说,“现在,这种不公平可以破除了。”
决定看点: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解读:“废除劳教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我国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废除劳教制度而加强法制建设,是对人权和司法的尊重。接下来教育矫正立法将是改革的关键。”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5年内审批将少1/3
◎文/汪玉凯
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精简取消了221项行政审批事项,未来5年,还会把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
哪一个国家都有审批,都有许可,但是过去中国的审批面太宽,审批事项多,审批中存在程序不规范和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很大。这种情况束缚了市场、束缚了社会,构筑了一个腐败的温床。
温家宝总理上任时,国务院一共有4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温家宝任职的10年当中,把4300多项精简了2490多项。李克强总理上任时,国务院还有1700多项审批事项。李克强总理将在这个基础上,在未来任职5年内还要把1700多项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1/3,“这是一个大的目标”。
从最近国务院政府的行动来看,我认为力度还是非常大的,这充分显示了新政府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是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上。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财税改革
财税改革“路线图 ”
◎文/陈昌盛
财税体制是塑造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之间关系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财税改革,对政府自身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两个“坚持”:有利于要素流动、市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稳定财政收入、调节差距、增强财政稳定性;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既托住民生底线又鼓励自我奋斗,既加强中央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又合理分权和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在总量上不提高宏观税负(35%左右)的前提下,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优化税制结构改革,全面削减企业和居民的非税负担;要坚持改革,在维持中央财力适当集中度(50%左右)的条件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以事权安排重新配置财权和财力,在继续发挥财税体制促进地方竞争的同时,通过地方主体税系调整引导地方政府转向改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聚集方面,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建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为突破口,加快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方向:按照规划管制土地用途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怎样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是法律已经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创造更好的制度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更好的运用。
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此,这一表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提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个问题,明确要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这些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人均耕地非常稀缺的国家,土地制度再怎么改,也不可能、更不可以随便让耕地变成非农建设用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占一部分农村土地,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权益,让农民失去土地后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是土地是谁的就要尊重谁的权利。过去征地制度对农民的财产权益尊重不够,所以矛盾纠纷不断。二是严格保护耕地,对土地利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用途管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认真总结农民的诉求,以及整个社会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看法,也要总结各地实践中创造的有价值的经验,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从全局角度为农民提供平等参与现代化的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跳出三农,从全局角度,为农民构建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制度保障。
全会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16个字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当然任务也非常艰巨。
需要看到,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固定为一种制度,成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所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为此,决定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指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这些生产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补偿过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指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对农村的均衡配置。近年来,我国农村已经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但是待遇和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是今后要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适应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越来越少、对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怎么解决?既要靠增加农业投入、完善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举措,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今后,除了大多数的普通农户承包家庭经营之外,还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生产主体。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必须要走的路。但这个过程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人口转移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携手几亿农民一起奔小康。三中全会的决定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