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借读费 借读或更难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将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
  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总减免金额约190亿元。
  在取消和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有一项令
  社会十分关注,那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的取消。
  
  借读费为何取消
  
  随着义务教育借读费的取消,一直饱受争议的借读费问题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借读费”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就学问题需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的义务教育,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缴纳的借读费用。按照这个定义,只要不在户口所在地就读的学生都要缴纳借读费。那么它涵盖的范围就广了,首先是农民工子女。随着城市中农民工的增多,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借读费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其次,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一些学生转学,也需要缴纳借读费。此外,城市中因为想进重点学校或其他原因而跨区域读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应该说,借读费的存在,是有着现实的土壤的。借读费曾是国家的一个规范性收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问题,诸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城市学生跨区域入学等问题。在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中,借读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那么,为何这样一种“合理性”“规范性”的收费项目会取消呢? “广州省级小学借读费1年涨近10倍”,两年前,《新快报》的一则消息曾引起广泛争议。借读费涨10倍的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各地借读费的水涨船高却是不争的事实。物价的升高、教育资源的紧张等等固然是原因,不过教育的乱收费问题不可忽视。以借读费为由乱收费的问题并不少见,由此还可能导致腐败问题。
  越来越高的借读费,成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一道门槛。与城镇居民相比,本来不高的收入却要缴纳比他们还要高的借读费,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们的子女拒之门外,这样他们就面临回乡甚至辍学的危险。
  此外,收取借读费,还会造成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的失衡,有失教育公平。
  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一段时期以来有关“能否取消借读费?”“何时取消借读费?”的呼声不绝于耳。借读费的取消,能否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借读费取消借读或更难
  
  取消借读费,许多人拍手称快,这样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重要的是它还消除了一种不平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但取消借读费,优质教育资源会不会离草根阶层越来越远?有些人对此表现出了忧虑。
  如果说以前收取借读费,还可以“挤”进好学校的话,那么,借读费的取消则把这一种可能也取消了。借读费的收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进入好学校的一种途径。而今好学校不收取借读费,就等于把外地学生拒之门外了。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如果公开的、被允许的可能性道路被完全封闭,上好学校就只得靠“关系”,但毕竟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关系”,那么送孩子进好学校就成了一大难题。
  也有人考虑,取消借读费,一些中小学的门可能会对农民工子弟关闭。农民工子弟本来入学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借读费取消了,那些打着“借读”旗号的择校费、赞助费能就此绝迹吗?义务教育借读费不收了,会不会收其他名目的费用?义务教育借读费本来就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子女跨地区借读,占据当地教学资源而收取的费用。但是,这种政策在很多城市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解决严重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方式。很多学校正是通过收取借读费的方式,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合理化。有专业人士认为,禁收借读费,或许会引发更大的择校热。而且并不能保证收费不以其他“捐资助学”的名目出现,那样费用可能会更大。
  “少了明的门槛,是不是还会产生暗的门槛?想进优质学校的人那么多,会不会出现暗箱操作?”这是一部分家长的心声。“择校费”曾经披着“借读费”的外衣,畅行了很多年,如今褪去了这层外衣,择校的行为却是禁止不了的。“好的学校谁不想进呢?”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也是人之常情。借读费的取消,却使这个梦也有些遥远了。而“暗箱操作”的背后,不止是家长们失望的脸,可能还会弥漫一股腐败的气息。原本要解决的教育乱收费问题,可能很快就会找到新的繁殖土壤。教育的公平将很难实现。
  取消借读费,办学质量会不会下降?停收借读费,如果地方财政对学校支持不够的话,可能在办学条件方面学校确实会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与家长们的忧虑相比,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则看好取消借读费的前景。
  “学校是育人的圣地,因为这些年收借读费和择校费,搞得像生意场一样,这使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原本纯洁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我的看法是,不仅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最好连高中择校费也取消掉。” 海口琼山中学校长陈琪认为,从长远来看,取消借读费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对改善家长、学校之间的关系有好处。也有人认为,以往因为招收借读生导致学生越来越多,课桌甚至都摆到讲台上去了,很多家长因此担心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这样的状况,可以通过停收借读费而得到缓解。
  
  冰山下隐藏的“分配”问题
  
  众说纷纭下的借读费其实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问题并不在借读费本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借读费”牵动的是整个教育发展问题的神经。借读费的去留问题能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并不是偶然的。
  由于经济、社会、民族、地域、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教育很难实现完全的公平,人们受教育的权利也很难完全平等。事实上,“有教无类”不过是孔子和众人的一个理想。历史上,受教育不过是少数人的特权。改变这一历史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而这个问题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直接相关。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很多表现。比如农村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农村与城镇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城镇学校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方面都优于农村学校。城镇与城镇之间也不平衡,比如北京和云南,这属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水平明显要高很多。我国国土资源辽阔,由于历史、社会、民族、区域等原因,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这个问题。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好,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人口众多,学校众多,因而,教育资源占用的也相对较多。欠发达地区则相反。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借读费的问题,体现的正是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本身也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产物。在满足了量的需求后,更追求质的提高。重点和普通,城市和乡村,虽不是对立的两极,不过,发展的不均衡却是存在的事实。为什么很多学生要跨省跨地区去读书?为什么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进重点中学?为什么择校风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某些地方学校好,学校好就意味着师资、校舍、条件等方面质量高,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占有。借读费于是便应运而生。对于借读费所引发的争议,无论是乱收费问题,还是农民工子弟入学问题,反映的都是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当然,取消借读费肯定只是一小步,我们根本上是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还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
其他文献
在建筑学上,有一个特殊的名词“伸缩缝”。意谓建筑物体必须留一个伸缩的空间。以防空气冷热变化时。结构体收缩膨胀的需要。  其实。不止建筑学,一幅画,一定要留白,才是好画;印书,天地左右留白,才容易阅读;而人我之间、人事之间。也需留个“若即若离”的空间,避免关系紧张,造成摩擦,甚至产生裂痕。  人情之间能进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无:懂得留一些适当的空间给人。亦是“伸缩缝”的妙用。  知人不必
作为一个杂文爱好者,“杂文衰微”“告别杂文时代”这样的话题,一直是我无法面对,也无法理解的,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一套《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并怀着探究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一遍,我才恍然大悟,觉得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了。  在我看来,杂文之所以衰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文创作出现了“私人化”的倾向,所谓私人化,就是杂文作者(以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失去了观察时代的宏观视野,
今年9月回校读书的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拿到手里的语文课本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了。  据介绍,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约有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选篇有124篇,约占课文总数51.7%;而且,选篇的古诗文题材比较丰富,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词曲,从诸子散文、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
杨晓宏,男,1971年生于宁夏,铁道部派驻原州区挂职干部。负责铁道部定点扶贫工作。  2004年以来,杨晓宏在一个以贫困、十年九旱、沙尘暴侵袭肆虐、自然灾害频发等出了名的原州区,扎扎实实干了5年的扶贫工作,每一个乡镇村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数年来,杨晓宏积极协调争取国家铁道部投入帮扶资金总额6311万元。其中,教育帮扶资金3882万元,占投入资金总量的61.5%,实施了以“235”工程为重点
浙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副局长任文祥介绍,鸿达路之所以仓促间便面临再次“彻底改造”,是因为“相关部门来视察,认为该道路会影响形象,所以决定将彻底改造提前”。  令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即便“造成教百万公共财政资奎浪费”对于当地来说算不得什么,可这种浪费挥霍行为本身。是否也“会影响形象”?比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形象。公共财政严格编制高效运行的形象。难道这样一些更为内在的城市品质、文明素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河南、山东、安徽、甘肃、宁夏、山西等省区的示意图上,是大片大片深浅程度不一的干旱警示。华北大部分地区正遭遇着50年来罕见的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进入3月份,随着天气变化以及各地人工降雨等措施的实施,我国北方的旱情逐渐缓解,但大旱却旱出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短板。  据《40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划司1990)显示:截至
弗里利安教授从教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福特曼大学,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但是,他在生活上却一片苍白,没有爱人,没有朋友,甚至连宠物也没养过。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老头,尽管他才四十出头。  2002年夏天,弗里利安从郊区的豪华别墅搬出来,住进学校附近的公寓里。闲来无事,架起望远镜,看远处的风景。一次,镜头摇移时,他看到了让他热血沸腾的一幕——对面八楼一个穿着比基尼的女人正在对着电视机跳健美操。那
阳泉二监开展“整体工作提高年”活动成效显现    山西省阳泉第二监狱是一所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连续两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的“全国文明单位”。过去的一年,阳泉第二监狱全面贯彻落实监狱工作基本方针,紧紧围绕“强管理,保稳定,谋发展,促民生”的工作主题,在“整体工作提高年”活动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打赢安全生产“翻身仗”、打胜可持续发展“攻坚仗”、打好改善民生“持久仗”,推动全监整体工作再次跃上新台
最近看到两个创纪录的数字,一个是2010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46万,一个是报考2011年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51万,两个创纪录的数字人深感忧虑,因为这反映了中国青年面临着路越走越窄的困境。  与此相对比,中国的经济还在高速发展,近几年来都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按理说为青年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应该越来越多才对,但为何仍然有这么多青年人要选择走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这两条羊肠小道?  从经
前些日子,笔者随江苏新闻界同行一行,应邀来到扬州市农科院,对农科院与扬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引智创新的“超高茬麦(油)套稻”低碳耕作栽培技术进行参观考察。短短两天的参观考察,令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深感这项技术正是农业科研人员潜心孕育出的一枝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这“春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正是这“春芽”,让我们喜出望外。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我国农业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高产稳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