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眼看就要上考场了,大家若还在“意”想天开、心猿“意”马,到头来,很可能“意”兴索然、“意”懒心灰。“多余之意”可是我们在考试时“欲除之而后快”的“毒瘤”!它们代表了恐惧和懊丧,像是杂草,阻挡了田里庄稼的正常生长,妨碍了高考步子的顺利行进……
二意详解之“那无处躲避的恐惧”
天空挂满了乌黑的云朵,小鬼们尖叫着跳上方桌。我的前后左右都是墙,门在哪,门在哪,谁能告诉我?
有时学生在高考场上也会出现记忆骤退,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有同学到了考场上就两腿发软、脸红、心跳加快,而且想上厕所。拿到卷子的时候,写自己的名字和考号,手都是颤抖的,笔都拿不稳。
这些情况,属于“考试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不要说同学们,就连久经沙场的世界冠军也不可避免呢。罗·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年至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此期间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冠军无缘。后来记者问及克拉克为什么会表现失常,他说面对终点忽然有了害怕,觉得那不是自己今天的状态可以逾越的目标,因为胆怯和畏惧,使他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成功也变成一种“不可能的任务”。
克服“克拉克现象”,大家首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使自己尽快沉着冷静地“进入角色”:其次要把精力集中在考试过程而非结果;最后,要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词来唤起自己的情绪,比如“冷静、细心、沉住气”等,多给自己肯定暗示。
“恐惧”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恐惧的恐惧”。“两条腿发软”不一定是多糟糕的事情。至少这不会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消除“两条腿发软”,而是相反地承认“两条腿发软”,不管这种感觉多么不好,就带着这种感觉去生活。同样的道理,在考场上的脸红、心跳、想上厕所、手发抖等种种反应,都不要试图去消除,而是首先承认它们。因为它们并不妨碍一个人思考和答题的过程。脸红的人不见得水平就比脸白的要差,心跳平缓些的人也不可能获得额外的加分。
真正妨碍一个人思考的,是他(她)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反复说:天啊,天啊,天啊,我脸红、心跳,怎么办啊?我会不会做到一半晕倒?
现在你明白了?对付考场恐惧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会这个声音,别怕,你不会晕倒。让脸红继续,让心跳继续,去一趟厕所,然后回来接着做题。
二意详解之“千金难买后悔药”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总是哼这首沮丧失意的歌。不经意间铸下悔错,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将疼痛消磨?
有人每场考试结束之后,都会发现很多不该错的地方错了,可能是没审好题,可能是考场上脑子短路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考完了和同学一说,然后忽然就悟透了,说:原来是这么简单啊。懊丧之极。
甚至有的时候,我会产生极其可笑的念头:我有没有漏写考号?我是不是涂错了机读卡?
每个同学都渴望自己在考场上表现得最为“完美”,不愿犯下一丝一毫的瑕疵。这种对“完美”的渴望,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可是我们追求完美,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如愿以偿地做到完美。粗心大意也好,准备不足也好,临场“短路”也好,几乎每次考试,我们总会不能控制地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事后看起来,我们总会懊悔地发现,这些错好像都是不该犯的。如此就真值得懊丧吗?看看法国篮球队懊丧的结果吧:
2007年9月16日,法国以74比88输给了与斯洛文尼亚队的比赛,这是他们10年来在欧洲的最差排名,继2004年缺席雅典奥运会后,第二次错过奥运会。
9月16日的比赛,决定法国队能否得到冲进北京奥运会的门票。过度的紧张使他们不希望自己任何一个动作影响比赛成绩,所以在上半场的赛场上,即使出现一个常规性犯错都自乱阵脚,甚至队员之间互相埋怨,指责对方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担心小小的差错对整体战局有影响而懊丧不已。这样,处在对刚刚失误的怨愤之中,而不是在本应积极清醒的当下,在下半场越打越没信心,不断后悔又不断犯错,输掉了“一场本来尽在掌握的比赛”。
在高考中,除了满分得主,我很少见过有哪一位同学,可以真的说每次考试发挥得完美。做的时候,固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是做完了回头再看,多少总会找出一些遗憾,我们应该把这看作是一种规律,一种常态,而不必奢望自己足以超脱其外。
每一门考试后,如果你不告诉自己“逝者不可追”,考完就和那科说拜拜,就可能因为纠缠于一些“无法再挽留的错误”而耽误后面的事,到时后悔也来不及。把自己已经经历的失误看得过重的人,注定没办法清醒而平和地“打好当下和未来的比赛”。
所以下一次,当你得知自己“又”失误了的时候,希望你不会捶胸顿足:“怎么总是要失误!”而是心气平和地笑笑:“唉,果然还是免不了失误啊。”
至于交上试卷之后会担心漏写考号的问题,我猜,有这种担心的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漏写情况。一经发生,他再考试时战战兢兢,印象深刻,便不至于有这样的担忧。对于高考这样关键的考验,几乎每个考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疑虑担心,只要记住这一点,所有这些担心都是你自己幻想产生出来的,它不是事实,也不该影响你接下来那门考试的发挥。
(编 校 徐 进)
二意详解之“那无处躲避的恐惧”
天空挂满了乌黑的云朵,小鬼们尖叫着跳上方桌。我的前后左右都是墙,门在哪,门在哪,谁能告诉我?
有时学生在高考场上也会出现记忆骤退,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有同学到了考场上就两腿发软、脸红、心跳加快,而且想上厕所。拿到卷子的时候,写自己的名字和考号,手都是颤抖的,笔都拿不稳。
这些情况,属于“考试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不要说同学们,就连久经沙场的世界冠军也不可避免呢。罗·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年至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此期间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冠军无缘。后来记者问及克拉克为什么会表现失常,他说面对终点忽然有了害怕,觉得那不是自己今天的状态可以逾越的目标,因为胆怯和畏惧,使他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成功也变成一种“不可能的任务”。
克服“克拉克现象”,大家首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使自己尽快沉着冷静地“进入角色”:其次要把精力集中在考试过程而非结果;最后,要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词来唤起自己的情绪,比如“冷静、细心、沉住气”等,多给自己肯定暗示。
“恐惧”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恐惧的恐惧”。“两条腿发软”不一定是多糟糕的事情。至少这不会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消除“两条腿发软”,而是相反地承认“两条腿发软”,不管这种感觉多么不好,就带着这种感觉去生活。同样的道理,在考场上的脸红、心跳、想上厕所、手发抖等种种反应,都不要试图去消除,而是首先承认它们。因为它们并不妨碍一个人思考和答题的过程。脸红的人不见得水平就比脸白的要差,心跳平缓些的人也不可能获得额外的加分。
真正妨碍一个人思考的,是他(她)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反复说:天啊,天啊,天啊,我脸红、心跳,怎么办啊?我会不会做到一半晕倒?
现在你明白了?对付考场恐惧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会这个声音,别怕,你不会晕倒。让脸红继续,让心跳继续,去一趟厕所,然后回来接着做题。
二意详解之“千金难买后悔药”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总是哼这首沮丧失意的歌。不经意间铸下悔错,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将疼痛消磨?
有人每场考试结束之后,都会发现很多不该错的地方错了,可能是没审好题,可能是考场上脑子短路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考完了和同学一说,然后忽然就悟透了,说:原来是这么简单啊。懊丧之极。
甚至有的时候,我会产生极其可笑的念头:我有没有漏写考号?我是不是涂错了机读卡?
每个同学都渴望自己在考场上表现得最为“完美”,不愿犯下一丝一毫的瑕疵。这种对“完美”的渴望,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可是我们追求完美,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如愿以偿地做到完美。粗心大意也好,准备不足也好,临场“短路”也好,几乎每次考试,我们总会不能控制地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事后看起来,我们总会懊悔地发现,这些错好像都是不该犯的。如此就真值得懊丧吗?看看法国篮球队懊丧的结果吧:
2007年9月16日,法国以74比88输给了与斯洛文尼亚队的比赛,这是他们10年来在欧洲的最差排名,继2004年缺席雅典奥运会后,第二次错过奥运会。
9月16日的比赛,决定法国队能否得到冲进北京奥运会的门票。过度的紧张使他们不希望自己任何一个动作影响比赛成绩,所以在上半场的赛场上,即使出现一个常规性犯错都自乱阵脚,甚至队员之间互相埋怨,指责对方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担心小小的差错对整体战局有影响而懊丧不已。这样,处在对刚刚失误的怨愤之中,而不是在本应积极清醒的当下,在下半场越打越没信心,不断后悔又不断犯错,输掉了“一场本来尽在掌握的比赛”。
在高考中,除了满分得主,我很少见过有哪一位同学,可以真的说每次考试发挥得完美。做的时候,固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是做完了回头再看,多少总会找出一些遗憾,我们应该把这看作是一种规律,一种常态,而不必奢望自己足以超脱其外。
每一门考试后,如果你不告诉自己“逝者不可追”,考完就和那科说拜拜,就可能因为纠缠于一些“无法再挽留的错误”而耽误后面的事,到时后悔也来不及。把自己已经经历的失误看得过重的人,注定没办法清醒而平和地“打好当下和未来的比赛”。
所以下一次,当你得知自己“又”失误了的时候,希望你不会捶胸顿足:“怎么总是要失误!”而是心气平和地笑笑:“唉,果然还是免不了失误啊。”
至于交上试卷之后会担心漏写考号的问题,我猜,有这种担心的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漏写情况。一经发生,他再考试时战战兢兢,印象深刻,便不至于有这样的担忧。对于高考这样关键的考验,几乎每个考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疑虑担心,只要记住这一点,所有这些担心都是你自己幻想产生出来的,它不是事实,也不该影响你接下来那门考试的发挥。
(编 校 徐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