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来自县城的学生,一直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对于繁华的都市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高考这个平台下,我报考了位于北京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并成功被录取,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中青院”对我来说,不仅是汲取知识的殿堂,而且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与成长烙印。
“中青院”的小,你想象不到
可能是青春偶像剧看得过多,在我印象中,大学校园应该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课,说不定还会因此邂逅美丽的爱情。可是当站在“中青院”门口,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就已经一览无余地矗立在我面前时,我就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其他学校的教学楼,食堂是一栋接着一栋,我们是一层连着一层,不过也只有3层罢了,它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二层和教学楼是连着的,因此我们也把食堂戏称为“王中王牌的楼中楼”。
每当有朋友来学校参观时,我都会提前和他们说明,学校不大,10分钟就能逛完,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可当重新回到校门口时,他们还是会难以置信地对我说:“你是不是累了,不想逛了,你们学校不会真的只有这么大吧!”我只能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解释:“是的,只需10分钟,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就可以逛完我们学校的全部。”
在其他学校,你可能只有上课时能见到全班同学,更别说师兄师姐了,但是在我们学校,只会存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在教学楼碰面时彼此打个招呼,下课后去食堂再寒暄一句“好巧好巧,又碰面了”,吃完后再去取个快递,发现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回到宿舍洗漱,发现“是他,是他,又是他”!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天至少见到同学3次,最多的情况下有9次!
我们“又红又专”,但我们接地气
每次别人问起我的学校,我说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时,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哦,原来是个专科院校啊!”此时,我的内心已经有些许崩溃,我们明明是提前批的一本院校。而当大家紧接着再问,“孩子,那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啊?”我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们会用更加困惑,甚至是同情的目光看着我说,“孩子,你这专业是不是只能当政治老师啊。”这时候,我的心情便只剩下“波涛汹涌”和“泣不成声”了。
当然,也有许多人听说过这所学校,他们会直接对我竖起大拇指,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刚开始我还会跟他们耐心解释,尽量减少误解,现在基本就是笑笑不说话了。
我们学校虽然很小,却设置了很多地标,最著名的当属“三棵树”了。夏天,洁白芬芳的玉兰花会集体盛开,散发缕缕清香。这是邂逅爱情的幸运场所,情侣们手握一根老北京糖葫芦或是一瓶北冰洋汽水互相依偎而坐。这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每一届新生都会在这里畅谈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无论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似乎都带有说教的性质,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又红又专”,但事实上,它们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也很接地气。
我们除了学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等课程,还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數、经济学等非特色课程。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专业确实要学习数学和经济学,如果非要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马克思说过的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青院”对我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写的文章、说出来的话在不知不觉中就带上了一层“又红又专”的味道,同学们都调侃,说不定我们将来都是写“红色文学”的一把好手。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社会调研,以便我们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避免成为“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假大空。大一时我和几个同学去大兴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室很小,还有些昏暗和破旧,但是这依然没有减少他们学习的热情。每一个孩子都会亲切地叫我们老师,还主动给予我们“爱的抱抱”。我问过一个小孩,你长大了想考哪个大学呀?他说哈佛大学,我立即给了一个大大的赞,并且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没问题的,好好加油。
在这里,请允许我为母校打次call,“中青院”不是专科,培养的学生也不仅仅是一名政治老师,而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大展身手的人才!
小小志愿者,收获却很大
时光如梭,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5年,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承千年的古建筑,亦可以漫步于胡同巷子,寻觅一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更重要的是,许多重要的国际赛事也在这里举行,并且会向北京各大高校招募大量的志愿者。
在大二暑假时,恰逢北京举办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机会难得,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学校特殊的政治性质,我们被分配在了核心部门——综合办公室。无论是活动的前期准备,还是活动的进行,都由我们部门负责统一协调和指挥。
当然,作为一名志愿者而非正式的工作人员,我承担的更多的是资料的整理和会议室的布置工作,比如摆摆桌签、倒个热水,虽然这些都是小事,我却感到无比骄傲。更加惊喜的是,时任外交部长的杨洁篪也来现场观看比赛,办公室的老师派我过去帮忙。临走时,他主动握起我的手,微笑着对我说:“辛苦了,谢谢你,小志愿者。”我激动地一直说:“不客气不客气。”
其实我还兼具另外一个身份——“疯狂小迷妹”,每天跟着办公室的老师们寻找运动员、演员的身影,要签名,要合影。在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中国4位运动员拿到了历史性的银牌,大家一拥而上地想去要签名。为了维持秩序,避免造成混乱,他们领奖后必须马上离开,他们一跑,大家也就不追了,我却不然。我努力地奔跑,终于“逮”到了其中一位运动员张培萌。我用无比真挚的眼神,可怜巴巴地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他犹豫了几秒,摇了摇头,然后快速地签了大名,当时的我真是开心到飞起!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谢谢你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谢谢你的严肃而不失活泼,遇见你是我人生最美丽的意外。“中青院”于我而言,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未来的路,我们一起携手前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坐落于首都北京,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首都特色行业院校, 以共青团工作和政法为特色及优势,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
“中青院”的小,你想象不到
可能是青春偶像剧看得过多,在我印象中,大学校园应该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课,说不定还会因此邂逅美丽的爱情。可是当站在“中青院”门口,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就已经一览无余地矗立在我面前时,我就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其他学校的教学楼,食堂是一栋接着一栋,我们是一层连着一层,不过也只有3层罢了,它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二层和教学楼是连着的,因此我们也把食堂戏称为“王中王牌的楼中楼”。
每当有朋友来学校参观时,我都会提前和他们说明,学校不大,10分钟就能逛完,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可当重新回到校门口时,他们还是会难以置信地对我说:“你是不是累了,不想逛了,你们学校不会真的只有这么大吧!”我只能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解释:“是的,只需10分钟,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就可以逛完我们学校的全部。”
在其他学校,你可能只有上课时能见到全班同学,更别说师兄师姐了,但是在我们学校,只会存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在教学楼碰面时彼此打个招呼,下课后去食堂再寒暄一句“好巧好巧,又碰面了”,吃完后再去取个快递,发现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回到宿舍洗漱,发现“是他,是他,又是他”!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天至少见到同学3次,最多的情况下有9次!
我们“又红又专”,但我们接地气
每次别人问起我的学校,我说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时,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哦,原来是个专科院校啊!”此时,我的内心已经有些许崩溃,我们明明是提前批的一本院校。而当大家紧接着再问,“孩子,那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啊?”我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们会用更加困惑,甚至是同情的目光看着我说,“孩子,你这专业是不是只能当政治老师啊。”这时候,我的心情便只剩下“波涛汹涌”和“泣不成声”了。
当然,也有许多人听说过这所学校,他们会直接对我竖起大拇指,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刚开始我还会跟他们耐心解释,尽量减少误解,现在基本就是笑笑不说话了。
我们学校虽然很小,却设置了很多地标,最著名的当属“三棵树”了。夏天,洁白芬芳的玉兰花会集体盛开,散发缕缕清香。这是邂逅爱情的幸运场所,情侣们手握一根老北京糖葫芦或是一瓶北冰洋汽水互相依偎而坐。这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每一届新生都会在这里畅谈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无论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似乎都带有说教的性质,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又红又专”,但事实上,它们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也很接地气。
我们除了学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等课程,还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數、经济学等非特色课程。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专业确实要学习数学和经济学,如果非要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马克思说过的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青院”对我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写的文章、说出来的话在不知不觉中就带上了一层“又红又专”的味道,同学们都调侃,说不定我们将来都是写“红色文学”的一把好手。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社会调研,以便我们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避免成为“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假大空。大一时我和几个同学去大兴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室很小,还有些昏暗和破旧,但是这依然没有减少他们学习的热情。每一个孩子都会亲切地叫我们老师,还主动给予我们“爱的抱抱”。我问过一个小孩,你长大了想考哪个大学呀?他说哈佛大学,我立即给了一个大大的赞,并且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没问题的,好好加油。
在这里,请允许我为母校打次call,“中青院”不是专科,培养的学生也不仅仅是一名政治老师,而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大展身手的人才!
小小志愿者,收获却很大
时光如梭,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5年,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承千年的古建筑,亦可以漫步于胡同巷子,寻觅一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更重要的是,许多重要的国际赛事也在这里举行,并且会向北京各大高校招募大量的志愿者。
在大二暑假时,恰逢北京举办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机会难得,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学校特殊的政治性质,我们被分配在了核心部门——综合办公室。无论是活动的前期准备,还是活动的进行,都由我们部门负责统一协调和指挥。
当然,作为一名志愿者而非正式的工作人员,我承担的更多的是资料的整理和会议室的布置工作,比如摆摆桌签、倒个热水,虽然这些都是小事,我却感到无比骄傲。更加惊喜的是,时任外交部长的杨洁篪也来现场观看比赛,办公室的老师派我过去帮忙。临走时,他主动握起我的手,微笑着对我说:“辛苦了,谢谢你,小志愿者。”我激动地一直说:“不客气不客气。”
其实我还兼具另外一个身份——“疯狂小迷妹”,每天跟着办公室的老师们寻找运动员、演员的身影,要签名,要合影。在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中国4位运动员拿到了历史性的银牌,大家一拥而上地想去要签名。为了维持秩序,避免造成混乱,他们领奖后必须马上离开,他们一跑,大家也就不追了,我却不然。我努力地奔跑,终于“逮”到了其中一位运动员张培萌。我用无比真挚的眼神,可怜巴巴地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他犹豫了几秒,摇了摇头,然后快速地签了大名,当时的我真是开心到飞起!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谢谢你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谢谢你的严肃而不失活泼,遇见你是我人生最美丽的意外。“中青院”于我而言,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未来的路,我们一起携手前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坐落于首都北京,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首都特色行业院校, 以共青团工作和政法为特色及优势,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