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工程最大、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大运河的申遗成功,结合对昔日运河船民进行广泛和深入访谈,请他们回忆当年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帮助后人更加真切地了解相关的历史真相。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船民;口述
作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的研究,以往往往关注于漕运、贸易、灾害等等。毋庸置疑,运河的的确确是为漕运而生的,与此同时,也应该指出人们以往较少关注在大运河里谋生的那部分船民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中国大运河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那些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今天还保存着当初的物质遗存外,我们已经再也看不见生活在其间的人群以及他们一系列活生生的生活状况了。然而中国大运河却不然。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古航道已无法通航,成为遗迹,但至少还有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以及浙东运河段,至今依然发挥着运河的功能。现在我们总是可以看见有许多船只在那里航行。所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江南运河及与其联系的水系里,一个群体一直以来生活在这里。他们世代以船为家,并且在船上劳作,运输,捕捞,从事着一些与船密切相关的营生。他们在风雨飘摇中,艰辛劳作。他们往往是由一些破产的农民转换身份而成为水上船民。一旦成为船民,他们往往会世代相传,承袭祖业,在水上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船民这个特殊的行业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船民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等等都有其鲜明和独特的特征。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历史研究,是无法脱离人的。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以往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少之又少,研究也更是寥寥无几。就像我们研究京杭大运河,如果不知道当年在运河里讨生活的船民们是怎么生活的,不知道他们的文化个性和思想情感,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大家都知道,运河是南北贯通的,当年运河里的漕运水手也大多是北方的破产农民。
口述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一般认为是去田野亲身感受和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口述中记录下某段历史。这种记录诚然十分珍贵,一方面,可以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后人更加真切地了解相关的历史真相,更加有助于历史的研究。以我们所了解的,现代口述史学兴起于西方。一般认为,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其实,我们中国对于口述历史的重视可以说是比西方人早很多。当年司马迁写《史记》,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当史料有限时,他就會走访民间,向当地老者请教。还有《诗经》、《楚辞》、汉魏乐府,都离不开向民众采风。
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的史学界,一度都只关注社会主流人物并提倡精英史观。当年梁启超就曾说过:旧史“不过记叙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是帝王家谱”。一部二十四史,有人就批评它只不过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精英人物史、改朝换代史而已,而创造中国历史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他们的历史却从来没有在卷帙浩繁的史学经典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联系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其实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有必要设法弥补。
《吴越春秋》云,这一带人“水行山处,以船为家,以楫为马”。可见这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人“以船为家”了。当然,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具体又是怎样以船为家的,我们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文献和文物资料以供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一种生活风貌其实一直延续至近代的江浙民间。《左传》《国语》等典籍曾多次提到,吴越两国之间的一些战争,就是在水上展开的。能在水上打仗,可见那时的造船技术和驾船技术都已不可小觑。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才有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首先是这里的人们习惯于使用船,习惯于驾驭舟船在江河行驶,当自然形成的江河不够使用时,就必然会想到人工开凿一些水道以为沟通,以达到可以驾着舟船四通八达的目的。这些人工开凿的河道,一般称之为运河。我们知道,中国大陆的江河走势大多由西向东,而较少南北流向,所以开掘南北流向的运河,使之与东西流向的天然水道沟通,显得十分必要。
船,是船民的生产工具,又是他们的家。船对于船民来说,犹如房屋对于农民,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要些。在济宁运河段上,有一大批在运河上以跑运输为生的船民。他们大都以船为家,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他们运输的货物大都以煤炭为主,主要运往南方各地。笔者通过对济宁地区船民吕祥天的访谈,希望能够对以运河为生的船民的生活状况有初步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在船上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于老家那些在岸上住的人要稍微好点。虽然他们船员的收入稍微多一些,但是在行船过程中的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行船过程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等船靠岸后才能休闲一下。运输过程中如果遇到传统节日,他们也一样不落地过。
总之,和在海上的运输相比,今天在运河里跑运输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安全系数很高,水路也利于行船。海里的风浪大,风险也大。对于在运河上的这种生活,吕祥天说,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不是因为容易满足,而是感觉对待生活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当然也不能不思进取,这就是他这个跑船的人对于今天在运河上生活的一种心态。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船民;口述
作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的研究,以往往往关注于漕运、贸易、灾害等等。毋庸置疑,运河的的确确是为漕运而生的,与此同时,也应该指出人们以往较少关注在大运河里谋生的那部分船民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中国大运河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那些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今天还保存着当初的物质遗存外,我们已经再也看不见生活在其间的人群以及他们一系列活生生的生活状况了。然而中国大运河却不然。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古航道已无法通航,成为遗迹,但至少还有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以及浙东运河段,至今依然发挥着运河的功能。现在我们总是可以看见有许多船只在那里航行。所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江南运河及与其联系的水系里,一个群体一直以来生活在这里。他们世代以船为家,并且在船上劳作,运输,捕捞,从事着一些与船密切相关的营生。他们在风雨飘摇中,艰辛劳作。他们往往是由一些破产的农民转换身份而成为水上船民。一旦成为船民,他们往往会世代相传,承袭祖业,在水上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船民这个特殊的行业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船民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等等都有其鲜明和独特的特征。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历史研究,是无法脱离人的。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以往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少之又少,研究也更是寥寥无几。就像我们研究京杭大运河,如果不知道当年在运河里讨生活的船民们是怎么生活的,不知道他们的文化个性和思想情感,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大家都知道,运河是南北贯通的,当年运河里的漕运水手也大多是北方的破产农民。
口述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一般认为是去田野亲身感受和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口述中记录下某段历史。这种记录诚然十分珍贵,一方面,可以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后人更加真切地了解相关的历史真相,更加有助于历史的研究。以我们所了解的,现代口述史学兴起于西方。一般认为,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其实,我们中国对于口述历史的重视可以说是比西方人早很多。当年司马迁写《史记》,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当史料有限时,他就會走访民间,向当地老者请教。还有《诗经》、《楚辞》、汉魏乐府,都离不开向民众采风。
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的史学界,一度都只关注社会主流人物并提倡精英史观。当年梁启超就曾说过:旧史“不过记叙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是帝王家谱”。一部二十四史,有人就批评它只不过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精英人物史、改朝换代史而已,而创造中国历史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他们的历史却从来没有在卷帙浩繁的史学经典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联系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其实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有必要设法弥补。
《吴越春秋》云,这一带人“水行山处,以船为家,以楫为马”。可见这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人“以船为家”了。当然,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具体又是怎样以船为家的,我们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文献和文物资料以供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一种生活风貌其实一直延续至近代的江浙民间。《左传》《国语》等典籍曾多次提到,吴越两国之间的一些战争,就是在水上展开的。能在水上打仗,可见那时的造船技术和驾船技术都已不可小觑。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才有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首先是这里的人们习惯于使用船,习惯于驾驭舟船在江河行驶,当自然形成的江河不够使用时,就必然会想到人工开凿一些水道以为沟通,以达到可以驾着舟船四通八达的目的。这些人工开凿的河道,一般称之为运河。我们知道,中国大陆的江河走势大多由西向东,而较少南北流向,所以开掘南北流向的运河,使之与东西流向的天然水道沟通,显得十分必要。
船,是船民的生产工具,又是他们的家。船对于船民来说,犹如房屋对于农民,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要些。在济宁运河段上,有一大批在运河上以跑运输为生的船民。他们大都以船为家,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他们运输的货物大都以煤炭为主,主要运往南方各地。笔者通过对济宁地区船民吕祥天的访谈,希望能够对以运河为生的船民的生活状况有初步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在船上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于老家那些在岸上住的人要稍微好点。虽然他们船员的收入稍微多一些,但是在行船过程中的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行船过程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等船靠岸后才能休闲一下。运输过程中如果遇到传统节日,他们也一样不落地过。
总之,和在海上的运输相比,今天在运河里跑运输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安全系数很高,水路也利于行船。海里的风浪大,风险也大。对于在运河上的这种生活,吕祥天说,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不是因为容易满足,而是感觉对待生活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当然也不能不思进取,这就是他这个跑船的人对于今天在运河上生活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