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升格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专升格高职院校近几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弊端和问题,如何摆脱升格前中专教育模式的影响,实现升格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中专升格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宏观上的教育投入到微观上的内部管理,在几个方面探讨了中专升格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专升格高职院校 可持续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67-03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是承担高职教育重任的主要载体。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部分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却对如何办好高等教育还有些准备不足。探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这些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新升格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高职教育投入,为升格后的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所承担的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技能人才,他们承担着将高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使命。离开了他们,高科技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国家的投入犹如发展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正是由于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间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对高职院校“只给政策,不给投入”,天天叫嚷高职教育重要却又不愿花一分钱在高职教育上的态度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国家应从高职教育成本更高的实际出发,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要让高职院校独自艰难支撑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理念,使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都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也可以消除高职院校的后顾之忧,鼓励高职院校将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办好高职教育上。同时,国家还应该给出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二、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做到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提高高职院校发展的效益
  
  人才质量是高职院校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要将人才质量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而不能只管招进来不管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设一门新专业时一定要慎重,要考虑该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否充实、教学资源是否充足、该有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是否具备,而不能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就仓促上阵,学生几年中什么也没学着就被推到社会。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这一质量体系主要是指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价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有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监控就具有了可操作性,也可做到日常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应该进行质量跟踪,即如果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碰到技术难题还应给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这也可帮助高职院校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时时对自己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进行修正。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与社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定位,注重发展的特色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信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应该得到长久的发展的。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克服盲目攀高升格和举步不前的两种错误倾向,将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办教育中,对学生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定位一旦准确了,就可克服盲目,克服一哄而上,理性办学,办出鲜明特色,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其次,高职院校队自身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应有一个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人,也不是具有很高理论水平的研究人员,而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个定位犹如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模型,有了这个模型,高职院校就可浇注出社会源源不断需要的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理顺管理体制,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
  
  中专升格高职院校由于其发展中的曲折历史致使其管理体制比较混乱,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要求政府明确各级各类中专升格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确定政府的职责及高职院校的职责和自主权,推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编制财政、招生就业及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加强内部的微观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升管理教师的水平
  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质量,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是同一位教师,既能担任专业理论的教学,又能胜任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还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同时拥有学历文凭和相关技能证书。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重任的高等教育形式,“双师型”教师对高职学校有着重要意义。现在,“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培养已迫在眉睫。
  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榷。“双证”即“双师”的认识,在实践中使得教师积极投入考证行列,结果出现教语文的拿会计证、教计算机的拿导游证、教数学的拿推销员证、行政人员也拿个保险代理资格证,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证书多多,束之高阁。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技师的叠加。有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技师或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技师或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技师和工程师需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技师或工程师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应以“能力”为视点展开。从外延上讲,“双师型”教师属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应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从实质上讲,即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讲:“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①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②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③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④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其次, “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对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要求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施运作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的决策及培训的管理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应以最少的投入达到培训的目标,那种单纯追求数量,为了培养而不惜一切代价是不现实的。其次,培训必须有的放矢,注意个性化,实行一人一策。每个人的年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均不一样,因此不能在决策培训时一刀切,要做出切合实际的正确选择,制定培养的最佳方案。培训与否、培训谁、培训多长时间以及采用什么方式的选择,要进行投入与效益分析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决策,要根据学校自己的情况,切不可一轰而上。根据目前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可以一开始就全面辅开,可在相关专业厂矿企业选择一些大专以上文凭的在工人岗位上工作的人作为后备教师对象,或和有关单位签订相关专业的培训合同,选聘来的先在工厂当工人,经考核合格后再到教师岗位,不合格的仍在工人岗位。也可以直接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实行试用制。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一定要与学校签订合同,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更应如此。
  总之,各高职学校只有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管理学生的水平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对学生采取“亲而不近,远而不疏”的管理方法。首先是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是充满阳光的,这是学生健康向上的力量源泉。其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年龄上已是成年人,并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他们对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事无巨细强加干涉,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应以引导为主而不是说教。当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说学校对学生的情况不闻不问。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动向有个清晰的了解,特别是应加强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及时给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总之,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没有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而温暖和关心又是无所不在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的学生是健康向上的。
  第三,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升格前是中专,学生才初中毕业,基础课知识非常薄弱,而且中职学生对技能要求较高职低,所需培训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中专时无论什么专业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基础课知识,如果到了高职院校后还在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些基础课实在没必要。他们所掌握的基础课知识已经够用,而高职学生对技能要求较高,所需培训时间当然也多,大量开设基础课势必会挤占专业课时间,况且据调查高职学生普遍感到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这些课对他们难度较大,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现在高职学校开设这些课可能会受到一些想继续深造读本科的学生的欢迎,但这毕竟是很少一部分人。如果高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去深造的话,国家也没有开办高职教育的必要,还不如直接去多办些本科院校。为了少数人的需要而让大家都跟着陪读,实在不应该。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诸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之类的基础课由各专业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就去学,没必要要求人人都来学。在此基础上多开设一些专业实践课。现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实践课开设得太少,而且少有的几次实践课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老师在那做,学生围着看,根本没动手的机会,更谈不上足够的技能训练。专业实践课关系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应该得到各高职院校的充分重视。
  
  五、加强对中专升格高职院校正面的、积极的宣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专升格高职院校起步晚,人们普遍对这种教育形式感到比较陌生,有人甚至将它与职高混为一谈,加上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层次比较低,所以在我国这种学历至上观念比较浓的社会中还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政府有义务加大这种教育形式的宣传,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种种歧视和误解,使高职院校同其它高等学校一样有一个公平的、宽松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加强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纠正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使人们都乐于走进高职院校来接受高等教育。
  
  六、树立大职教观,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和学校与社会的贯通
  
  中专升格高职院校一般均为学历教育,并且通常都是等学生毕业后才去联系用人单位,在平常的教学中则基本不与用人单位打交道。这就使得学校不清楚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也不知道学校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双方不能很好的磨合。学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现在我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些体力活,劳动生产率极低。如果高职院校能抓住这些契机,对社会展开职业培训,路就会越走越宽。“订单式”教育则可避免培养人才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谓“订单式”教育就是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学校是一个很大的超市,学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购,学校则照单培养。
  总结:中专向高职院校的转型绝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内涵的提升。在转型过程中,围绕着人才质量这个核心,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真正树立高职办学的新理念,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手段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走出一既符合高职办学特点,又适应市场需要的办学之路,使高职教育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
  [2]任海平 王思强.论可持续发展战略
  [3]赵庆典.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王义平.改革教育观念发展高职教育
  [5]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管理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我校近两年来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的改革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电工电子 实践能力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30-01    一、大力度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实验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以
期刊
摘要:大学通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全面的教育,即大学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非专业的知识,其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在注重专业教育的今天,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许多困境,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因果分析。  关键词:通识教育 必要性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变革的主流之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绿色学校”建设,可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发展、环境的辩证关系,广泛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识别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达到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
期刊
摘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以下发调查问卷、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我院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调研。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了我院大学生的一些思想状况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思想状况 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5.5文献标识码:B文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引领下,阐述对高中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意义的认识,提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实践,以及教学举措和思考。政治课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关键词:政治课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34-01    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指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对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蓝,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进行改革。电工专业教学也是如此,把教学体系目标定位到“知识、能力、素质型”的高度应该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教材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民主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求异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59-01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
期刊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毫无自主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压抑状态。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66-01    《语
期刊
摘要:新课程从指导思想到教材结构,从教学内容到表达形式都有较大变化,教师应从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理教材的特点,运用“启发式导学法”,即从“读、看、思、问、议、讲、做”进行教学,可使新教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保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理教学 新课程 导学法 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
期刊
摘要:在课件制作中,一些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的重要知识和重要观察对象,往往要运用到对象闪烁技术,对象闪烁伴随声音提示,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对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课件中对象闪烁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课件 方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72-01    一、对象闪烁的形式和原理    课件是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