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毫无自主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压抑状态。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66-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学生是否自主、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这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提问式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或者由学生自主提出,但目前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提出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被提问的状态,毫无自主权而言。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压制状态是很难形成问题意识的。
2、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时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思考与新课标所追求的独立思考问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3、问题的评价主要是惟教参、“标准答案”是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学习是最具有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把教参的观点当作惟一标准,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逼得学生只有照搬、照抄、照背教参,读课文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此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削弱,思维僵化。
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一般来说,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奇异事件引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注重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要正视学生“出格”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辟独到,有的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也预料不到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解答不了怎么办?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结晶,老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他们的怀疑、创新精神。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对一些问题会有怎样的看法有时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自主地运用语文工具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有权利运用语文丰富的词汇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去写作,表达想说之言,书写想写之话。当然,学生也有权利去反驳别人的看法,评论别人的得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66-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学生是否自主、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这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提问式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或者由学生自主提出,但目前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提出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被提问的状态,毫无自主权而言。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压制状态是很难形成问题意识的。
2、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时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思考与新课标所追求的独立思考问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3、问题的评价主要是惟教参、“标准答案”是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学习是最具有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把教参的观点当作惟一标准,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逼得学生只有照搬、照抄、照背教参,读课文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此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削弱,思维僵化。
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一般来说,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奇异事件引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注重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要正视学生“出格”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辟独到,有的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也预料不到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解答不了怎么办?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结晶,老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他们的怀疑、创新精神。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对一些问题会有怎样的看法有时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自主地运用语文工具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有权利运用语文丰富的词汇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去写作,表达想说之言,书写想写之话。当然,学生也有权利去反驳别人的看法,评论别人的得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