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西山渭水 点亮孩子梦想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729508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点亮大山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拥有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我们生活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丽。”
  2010年,杜金旦回到家乡宝鸡市陈仓区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先后在凤阁岭镇建河小学、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新街镇菜园小学任教。
  建河小学所在的凤阁岭镇建河村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这里渭河水贯穿大山,奔流向东。层层叠叠的大山望不到边,山脚下分布着小小的村落。学校有130多个孩子,10名老师。大学刚毕业的杜金旦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老师,收发报纸、整理票据、打扫卫生等每一件小事他都抢着干。
  山里的冬天很冷,遇到下雪天,道路会结厚厚的冰,水管也会被冻住。那时候,杜金旦和同事总会拉着架子车去河滩给学生们取水。找一口冒水泉,泉水一边冒,他们一边舀。拉着车,一个来回就是四公里。拉着拉着就到春天了,白白的杏花开得满树都是……
  两年后,杜金旦被调去凤阁岭镇中心小学任教。学校的120多個孩子都是山里娃。他们非常能吃苦,但普遍缺乏梦想。杜金旦就经常给他们讲自己上大学的故事,告诉他们想走出大山,建设家乡,就得好好学习,后来还在班上开展梦想教育。“我觉得作为乡村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点亮大山孩子的梦想。”
  2013年,杜金旦被调到新街镇菜园小学当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德育工作,同时还担任四年级数学老师。菜园小学共10位老师,120多个孩子。这里的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每到核桃丰收的季节,他们都会帮助父母捡核桃、褪核桃皮,导致很多孩子的手又黑又黄,洗都洗不干净。杜金旦得知这些后,经常和有“小黑手”的孩子们一一握手。他们开心地说:“老师,您不怕我们手脏吗?”杜金旦说:“不怕,勤劳的双手不会脏。”甚至家访时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干活,“黑黑的手握一起,谁也不说谁的手黑。”
  “核桃”也成了杜金旦教学的“工具”,他用核桃启发学生,把应用题全部改成“核桃题”,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2016年9月,29岁的杜金旦成为新街镇菜园小学这所山区小学的校长。年轻的他踌躇满志,如何办好山区学校的教育,是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当时学校教师共10人,其中55岁以上的5个,30岁以下的5个,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严重。为了发挥好每位教师的特长,杜金旦进行了细致的规划统筹,在他的带领下,教师们开展青老结对相互帮助,促进了同事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大家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每年9月,在山区教书满六年的教师很多都会选择离开。为了留住青年教师,杜金旦修水厕、换门窗、添衣柜、装探照灯,“在山区学校,只有改善了老师们的生活条件,才能留住他们的心。”对要退休的老教师,杜金旦也会组织全体教师为其举办风风光光的“退休仪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近几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校园里竟然出现了刺猬。好奇的学生们纷纷跑去围观,杜金旦灵机一动,就地展开教学,给孩子们讲述刺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之后,便带领孩子们一起把刺猬放归树林。学校里的德育活动得到家长们的肯定,学生转学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进校时我是老师当中最小的,现在是年龄最大的。每年九月,都有一批新的特岗教师入职。看着青春活力的他们,我时常会想起十年前的自己。”这10年,杜金旦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校校长,一路前行,一路进步。多次获得各类表彰。“我不会忘记退休老教师的嘱托,不会忘记家长们的期望,更不会忘记教育人的初心,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重托。今后,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山区教育努力奉献!”
  李玉整理
其他文献
· 从此在我心里有个你 ·  孩提时代是在偏僻的农村度过的。到了八岁,我才背起书包懵懵懂懂地走进学堂,教我语文的老师是高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课的时候他教我写汉字。我分不清人民大会堂的“堂”字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字,经常把字写错。老师就用他的烟袋锅敲我的头,说“堂”建在土上,这样才结实牢固,“党”在儿上,这样才能放在心上去热爱。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写错过。  真正喜欢上语文还要从一首古诗说起:“鹅
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对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将开启第三个十年,在当今世
期刊
在今年高考招生志愿填报中,出现了师范学校、师范专业的分数线高于一些知名大学的“热门”事件,这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支持。教师教育院校的改革发展,激发和增强了社会选择师范专业的积极性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师范专业的热度越来越高,是国家的期待、社会的期盼,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
期刊
下午正在办公室里伏案批改作业时,忽然耳边飘来一阵熟悉的歌声,“静静的深夜,灯火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多么明亮……”我的思绪一下子又被带到16年前。  那是2004年秋,我被当时的河西镇中心校派到该镇最偏远的赤卫小学支教。这是一所典型的山顶学校,建在高高的山梁上,操场没有硬化,四周没有围墙,附近只有一户人家。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四周一片漆黑沉寂,特别是冬季,山顶寒风呼啸,窗玻璃不时发出哗哗的声响,缩在被窝
期刊
2020年开始倒计时了,与一场雨雪相遇的古城,空气里带着寒凉的味道,看到老校区“师大路”要拆去许多建筑的讯息,让我又一次打开记忆的门。  开蒙启智之师  上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拿着一朵小花进校门,忽然被高年级值日生同学拦下,他告诉我不能携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学校。然而站在一旁的值周老师善意询问,替我解围。我才得以把那朵花,送给了我的开蒙启智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一位齐耳短发、精神干练的女老
期刊
自己多年的教师生涯,对老师这两个字熟得不能再熟,上学期间称呼自己的老师,被自己的学生天天叫老师,同事之间互称老师,老师已经成了脱口而出的代名词。上周末回家碰上小学一年级的启蒙老师王老师,一声发自肺腑的“王老师”,诠释了我对“老师”这两个字重新的认识。  王老师今年应该有七十多岁了,个头不到一米五,身体瘦瘦的,声音弱弱的,短发头,总是一脸慈祥。听妈妈说王老师老家在河南,村东头的改娃叔是贫农,三十岁还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教已有18个春秋。回首这18年的从教之路,一分春华,一分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18个寒来暑往,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可是我在平淡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更有许多心灵的触动。  去年所带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小杜,
期刊
近年来,汉中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深化“三个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积极创新“第一课堂”常规管理  强队伍打基础。大力推行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全市中小学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学校党建“一抓两促三提升”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出台《关于深
期刊
自“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市教育系统坚持用延安精神统领“课堂革命”工作,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三个课堂”建设工作。  坚持守正创新,做优做精“第一课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進、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建设。一是强
期刊
“三个课堂”首次将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场域,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指明了“陕西路径”。  一、认识和体会  首先,“三个课堂”构建了全面育人的新生态。通过打造“三个课堂”,构建起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校外教育环环相扣的完整育人链条,实现学生、教师和社会知识提供者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共同构成立德树人“大课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