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因此,《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在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紧扣“提问”的科学性积极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潛质”。“学则须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我在上新课时一谈到圆明园的毁灭和被动挨打的历史,讲多了学生们张口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挨打活该”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的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教室里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之后再经过我的启发,把这一观点进行重组演绎,最终得出了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再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以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三、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尤其是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学术专题讲座
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如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是成功的),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3、撰写小论文
通过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博采众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五、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历史教学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一堂课都化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因此,《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在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紧扣“提问”的科学性积极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潛质”。“学则须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我在上新课时一谈到圆明园的毁灭和被动挨打的历史,讲多了学生们张口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挨打活该”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的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教室里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之后再经过我的启发,把这一观点进行重组演绎,最终得出了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再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以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三、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尤其是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学术专题讲座
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如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是成功的),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3、撰写小论文
通过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博采众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五、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历史教学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一堂课都化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