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魅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教师应努力探寻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无论花样怎样纷繁,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形成这样的共识:要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集中精力乃至做到心无旁骛。然而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缺少神奇的力量。语文是一门知识深广的学科,又是一门基础课,是各门功课的基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等需要更新,是应注意到采用适用、可行的方法。例如,融音乐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认识音乐的魅力
  翻开人类的历史,随处可感受到音乐弥漫于人们的生活。人们喜爱音乐,无论高妙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乐曲,还是普通的“下里巴人”,都会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中国古代就有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百姓中也流传着韩娥之歌“余音绕梁”的典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言:“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古人如此,今天的人们又何尝不是。是的,人们更加酷爱音乐。在今天这个空前文明的社会,音乐艺术种类繁多,涌现了许多音乐家,也是音乐的魅力,使音乐有了无数的追随者。总之,音乐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给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光彩。那么,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对生活正有着无限憧憬、对知识孜孜探求的学生,且常常会看到学生在课余时间哼哼歌曲,听听mp3,如果用这些美妙的音乐来带动学生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语文课堂如何妙用音乐
  (一)课前音乐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篇新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开头引语,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等待进入新课。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老师除可以利用讲故事、设置悬念、诗词等方法外,可行的就是音乐了。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首《家和万事兴》,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去感受“家和”带来的和谐、幸福和快乐。歌曲播完了,不少学生还沉浸在歌曲带来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自然地转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二)课中音乐,促进学生朗读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文课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朗读,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朗读中配上适当的乐曲,会给课堂气氛增添不少韵味,给听者带来美的感受,可以给学生以精神的愉悦。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乡愁》这首诗歌,在朗读时可能选取《故乡的原风景》作为背景音乐,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和听者都从那清新却又低沉的笛声中感受到了游子的感伤和寂寞。学生在倾听了配乐朗读后,要求他们跟着音乐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在教学资源极为丰富的今天,网络提供了较多较好的资源,那么,在课文朗读教学上,也不用辛苦地每篇课文都去寻找音乐,而直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范文朗读,同样也会获得良好的收效。
  (三)课尾音乐,促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可缓解心情。
  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学习了整篇课文后,有时,内心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特别容易发生在记叙文、诗歌和小说的教学中。这时,在结尾播放音乐,可以让学生内心积郁的感情得以释放。
  例如,教学《乡愁》的最后,播放已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随着那激昂而又抒情的旋律,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这首游子之歌,以此来抒发自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到此,课堂在学生情感的升华中结束。而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最后,可以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淳朴民风、民情和生活的美好。教学《背影》的最后,播放筷子兄弟唱的《父亲》,在歌手深情的演唱中,学生既体会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借此抒发了对父亲深深的爱。
  其实,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精神难免有些疲倦。这时,播放些轻音乐,能使学生心情适当得到放松,紧张的心理也会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课堂适当借助音乐,语文课堂会更趋完美。总之,音乐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应该更好地将音乐艺术带入语文课堂,音乐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其他文献
今年回家过年,第一次在我成年之后拥抱了父亲,都不知道是我拥抱了他,还是他拥抱了我?  想起一个故事,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母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这一走,他越走越远,赴香港,走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一次杨澜采访他,谈及此,问:“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在人们看来,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
期刊
清明节了,这一份祭奠,遥隔三十年。  张老师,你生不平安,在另一个世界里,可要安息无忧。  张恒泰,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已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  我刚上初中时,也就是十岁多一点。因为经常跟堂哥、堂姐去学校里玩,奶奶说,你就跟着他们上学吧,还有弟弟、妹妹们,我看不过来。于是,我就跟着大我两岁的堂姐开始上学了,后来堂哥又留级到我这个年级。那时学制又短,上完小学我也就十岁过一点。不知是我喜欢读书
期刊
古人的服饰与现代有所不同,综合多种资料之后,将中国古代体衣的常识总结如下。  古代体衣主要有衣、裳 、裙 、袍、襦 、褐 、布衣、襌、紳等。  一、衣、裳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凡服上曰衣。衣,依者,人所依以芘(bi,遮蔽)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可知上衣,下裳,各有作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藏衣内。古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男女都穿
期刊
我不是专家,不能用高深的理论来表述学术造诣;我也不是匠人,不能匠心独运雕琢我的事业。但是,我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工作信念:以真诚的爱心和平等的尊重,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去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灯;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现代人,去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自主的人、健康的人。  一、美丽就在举手投足间  迪福说过:“如果我自己的表不准,它只能
期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的学习也是充满诗意的,这里有李易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凄切,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丽绵长,有东坡居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一本语文书,为学生展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场场波澜起伏的人生。  可惜,学生丝毫没有感觉到其中的美好和诗意,他们被动地、枯燥地、满怀怨言地将语言的瑰宝弃之如敝
期刊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纷争,门派林立,可谓是云雾缭绕,虚幻玄妙,导致一线的语文教师无所适从。虽然语文新课改喊了十多年,但语文教学效益低的局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整个中学语文教坛仍在痛苦地经受着种种“非语文”和“去语文”因素的折腾。  一、语文教学失真低效的症结在哪里  我以为,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弱化、课堂教学的应试化、求异化是语文教学失真低效的最大症结。  1.文本解读能力的弱化  作为语文教
期刊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就需要送玫瑰的人,当别人获得玫瑰的同时,你的心底也会无比幸福。其实,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呢?教师要做到奉献,才能从中获得快乐,获取到幸福的教师生活。要想获取幸福的教师生活,还必须实现一下几点:  首先,要修炼自己平和的阳光心态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听到很多抱怨,每当我一坐到办公室理,就听到有教师开始发牢骚:“今天我们班某某又没有交作业,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讲了
期刊
作为一名多年从教的一线教师,我想说:对于新课改,我们既不能望而生畏,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拿来”, 何妨让自己的脑筋多转几个弯?  我们一直都在喊新课改,但实际上我们教师依然是吃老本,吃教参,走“教材+教参”的老路。教师成了“教参”的录放机,生吞活剥,每篇必讲,每首必学,每讲必详。其结果是教师辛勤耕耘,学生消化不良,师生“筋疲力尽”,“高耗低能”。有识之士在呼吁:教师何时才
期刊
一、考查诗歌文体常识以及诗文典故等常见文化文学现象。  示例:  (1)这首诗题名“春感”,实际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2)“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那首诗中的诗句?  二、考查一字或一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及特定含义。  示例: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的含义。(菩萨蛮.北固题壁)(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一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课改的一项重大课题。下面我们就阅读教学如何营造课堂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谈我们的作法和体会。   一、“个性化”阅读,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而且由始至终,阅读的方式要学生去运用,阅读的任务要学生去完成,阅读的目的和效果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而学生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