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情境是指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的冲击下,引起学生自主思考的一种状态。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引进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断思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面临外部问题时能够积极地思考从而摆脱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篇文章提出了数学教学要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能力
过去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数学老师只是一味地把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方法告知学生,却没有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这是非常不利于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通过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数学思维模式,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一、问题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要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虽然有些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但是一般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先学数学知识和理论,了解了数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之后,才让学生做题进行理解。这种模式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在老师和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为了突破这种模式,老师务必将问题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从生活中提取相关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和理解。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要学习的新知识了。通过这种方式,数学教学便更加生活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逐渐提高,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合作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举个例子,老师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问学生“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那些是正方体?”然后老师就让学生自行组队,把尽可能想到的都写下来,通过团队的共同思考和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写的答案最多。这样的话,学生在问题情境锻炼了探究合作的能力,同时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有趣起来。
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环环相扣”
所谓“环环相扣”就是老师在提的问题能够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个内容时,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向同学们提问题,在讲下一个内容是,老师便可以紧接着继续问问题,使得问题情境可以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问了一两个问题,那么问题情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一两个问题没办法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氛围,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就很难继续思考下去。只有让学生出于一种“步步逼近”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整堂课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在讲“等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如何画出正确的等腰三角形?”。待老师在黑板上画等腰三角形时,老师就可以自然地转过身问学生们“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怎么算的呢?”通过上面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增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画图与问题情境的配合
应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口动手不动”,老师应当更多地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要知道画图可以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被这些有趣的图形吸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和明了。在画图过程中时,老师同样可以开发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己。举个例子,在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部分时,老师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便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讨,每个小组都做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小组中统一出猜想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是老师就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出又平行四边形向梯形转化的渐变图,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多用图说话,减少文字的描述,因为图像会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四、结束语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数字、图形之间的不断转换,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数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种“步步紧逼”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数字和图形,老师要重点开发图形教学,从千变万化的图形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安.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5)
[2] 庞美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
[3] 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能力
过去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数学老师只是一味地把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方法告知学生,却没有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这是非常不利于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通过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数学思维模式,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一、问题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要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虽然有些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但是一般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先学数学知识和理论,了解了数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之后,才让学生做题进行理解。这种模式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在老师和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为了突破这种模式,老师务必将问题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从生活中提取相关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和理解。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要学习的新知识了。通过这种方式,数学教学便更加生活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逐渐提高,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合作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举个例子,老师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问学生“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那些是正方体?”然后老师就让学生自行组队,把尽可能想到的都写下来,通过团队的共同思考和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写的答案最多。这样的话,学生在问题情境锻炼了探究合作的能力,同时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有趣起来。
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环环相扣”
所谓“环环相扣”就是老师在提的问题能够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个内容时,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向同学们提问题,在讲下一个内容是,老师便可以紧接着继续问问题,使得问题情境可以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问了一两个问题,那么问题情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一两个问题没办法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氛围,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就很难继续思考下去。只有让学生出于一种“步步逼近”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整堂课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在讲“等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如何画出正确的等腰三角形?”。待老师在黑板上画等腰三角形时,老师就可以自然地转过身问学生们“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怎么算的呢?”通过上面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增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画图与问题情境的配合
应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口动手不动”,老师应当更多地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要知道画图可以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被这些有趣的图形吸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和明了。在画图过程中时,老师同样可以开发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己。举个例子,在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部分时,老师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便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讨,每个小组都做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小组中统一出猜想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是老师就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出又平行四边形向梯形转化的渐变图,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多用图说话,减少文字的描述,因为图像会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四、结束语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数字、图形之间的不断转换,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数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种“步步紧逼”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数字和图形,老师要重点开发图形教学,从千变万化的图形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安.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5)
[2] 庞美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
[3] 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