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间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
  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 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秘不示人——起先她随身携带这些底片,并以报纸、锁钥来遮掩它们;后来住所再也放不下了,她便将底片寄存于当地的储物柜,哪怕每月要为此支付对她而言十分昂贵的费用也在所不惜。当她于2009 年去世,人们从拍卖会上以极低的价格拍得她的遗产,也就是那几十只储物柜时,他们惊呆了:她留下了 15 万张底片。其中绝大多数是未曾冲洗的——也就是说,因为无力冲印,她自己亦未得见自己的艺术成品。这些照片一经面世,不仅在网络上造成轰动,就连纽约最好的摄影大师都承认,薇薇安·迈尔已步入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行列。

这样的命运真是意味深长。因为在她生前漫长的83 年里,她未曾对任何人透露过这个秘密。虽然她曾经的女雇主中,有一个恰巧是当地报纸的图片编辑,她也从来没有与女编辑探讨过摄影艺术,或是有过求得图片发表的意图。是的,连意图都没有,更别说付诸言行。所以,后来当得知薇薇安·迈尔惊人的成就时,这位图片编辑只能陷入诧异和沉默。人在两种时刻言说的欲望与热情最高:求爱,或谈论艺术。前者是众生皆会经历的阶段,后者则出现在醉心艺术者之中。《谈艺录》《歌德谈话录》, 以及诸多艺术气息浓郁的自传与日记,都是从艺者“谈论”之下的产品。做出艺术品

还不够,还要喋喋不休地谈论与之相关的一切——这是艺术家某种未被认证却广泛存在的天性,是类似人体分泌物一样的东西。而薇薇安·迈尔,对此只字不提。
  在某时、某地,只字不提是可能的,甚至是从事艺术工作所必需的。而整整一生都像蝉一样隐于黑暗的地下,这只有包括薇薇安·迈尔在内的极少数人做到了。仿佛不是她带着一个秘密生活,而是一个秘密卷裹着她,把她当作一个人质,从这世上行过。她坐在一辆叫“秘密”的大卡车上, 篷布拉得严严的。她用摄影机牢牢地、死死地记录着外部。而外面,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望见她,而且,即使望见了,也并不以为意。
  她生于1926 年。那是个有些兵荒马乱
  的年代。她一生的职业都是保姆、管家。一生都在为“谋生”付出。在芝加哥,在纽约,她辗转于一个又一个中产之家。收入微薄,然而,有一处稳定的居所,后者正是她想要的。因為这样她可以放置越来越多的底片,而不被人发现。这个职业也是“遗传”。她的外祖母、她的母亲,都是保姆。她的家族还“遗传”另一样东西:未婚。她的外祖母未婚生下她母亲。她母亲生下她就和她父亲分了手。而薇薇安·迈尔自己, 也是一生未婚。男性一直阙如,透露的自然是这个女性家族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与恨意。对于薇薇安·迈尔,则部分地解释了她一生如此幽闭内心、如此自成一个动人世界的原因。
  她本是法国人,她的口音一生都带着法国味。她一开口,漂泊而来的天性便暴露了,而她对这一切讳莫如深。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她为芝加哥的富人家庭帮佣。她每到一家,提出的唯一且固执的要求是: 给我的住所装一把锁。闲人莫入,她固守自己的领地。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开始醉心于摄影。这两件事情并行不悖。没有一家雇主发现她的秘密——说真的,这个世界早就如此:除了无聊时张望一眼,除了必要时对他人的生活加上自己的想象去演绎一番,甚至去打击一番,谁还会真正去关注谁呢?只有身边的孩子们发现了她的秘密,因为孩子们看见她拍摄任何见到的事物,果断、专注,像空中的老鹰俯视下界的食物一般。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她并不急于扶起他们,而是一个劲儿地猛拍他们的窘状、哭泣与伤处。
  她脖子上永远挂着那个年代最好的禄来双反相机,这种相机垂下来后一般位于人肚脐的位置,摄影者需要低头取景。这样,被拍摄者很少被惊扰到,因而,他们总是留下很自然的样子。多半时候她是拍街头,因为这是她的活动范围。她因此被后来的人们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街拍摄影师”。然而,她的街拍对象并非红男绿女, 并非一波波涌动的时尚,这些不在她的视野之内,或者说,她的灵魂会自动摈弃这些。她拍得最多的是街头的人,那些潦倒者:醉趴于地的酒鬼、乞讨的流浪汉、衣着寒酸的有色人种……还有狗:翻找垃圾的狗,有着外伤或内伤的狗,断了腿、打上白色绷带的狗……她也拍静物,比如报纸:街角报亭里粘贴的一张,地上被风卷刮起一角的一张,一大捆报纸最上面的那一张。这些报纸都有共同的特征,便是上面醒目登着诸如“被虐待”“强奸”或是“弃儿”的内容。这透露了她所关注的、与她灵魂契合的东西——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这是边缘之所在,是人性之黑暗、世界之沦丧的那一部分,她把这些抓得死死的。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像一枚钉子,钉入面对的事物,钉入这个世界。她紧闭的灵魂只为它们一次次打开。
  她的确是灵魂紧闭——她的外貌出卖了这一点。就像凡·高以自己为模特不断自画一样,她不断地自拍,从镜子与玻璃上,从一切反光的物体上。她与其中的自己有种显明的距离或者说隔离,仿佛一个人望向一个陌生人,很不解,要探究她何以存在。仿佛她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她的脸有矿物质的冷,石头的单一,以及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她不笑。不笑的人,即使身处人群中还是那样孤僻,神思恍惚。她不在此处,或者说,她意欲像刻刀雕镂一块石头那样活着。
  她有一些男性气质:穿宽大的外套,戴大檐帽,试图藏起自己的身体;她穿款式中性的衬衫,配她没有笑容的表情,很酷。她即使穿裙子,裙子也没有任何灵魂,只是一块布,遮盖住她的身体——她这样的冷酷, 在她所处的时代,甚至在所有的时代,都只会显得怪异与疏离。凡·高、塞尚、卡夫卡, 都是这样。这算不得什么。   基于性情,也许还有其他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的一些原因,她紧紧捂住自己的嘴巴,一生都未说出。这个捂住嘴巴的动作,令她一生都处于紧张之中。而紧张,你知道,往往是艺术创作者所必需的某种氛围。她为自己制造了这种与其艺术匹配的、恰如其分的氛围。同時,她并不自知。她只听凭天性的指引,寻求最贴合的状态, 因而才能完全地摈弃矫揉造作,达到一种天然的完成。当然,这“完成”在薇薇安·迈尔那里,是通过死亡来实现的。成为星辰, 唯欠一死——很多天才的命运都是如此。
  歌德那样在世即已名满天下的幸运儿并不多见。这也像果实,唯有从高高的枝头坠落——若是悬挂在空中,一枚水果永远成不了自己。
  晚年时,她已无力支付储物柜高昂的费用。连栖身之所,也是她曾照管过的几个孩子凑钱为她租下的。她长时间坐在河边,不与邻居交流。每个人都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最后她跌了一跤,很快就死在了医院里。微贱如斯,她也并不曾吐露那些底片的秘密,不曾揭开高贵内心的一角。她很大程度上只面对自己的灵魂。虔信灵魂的人,才不需要向外。外界的认可,外界的反响,这些喧嚣与躁动,反而是对她寂静灵魂的打扰。她早已洞穿这一点。只有洞穿,她才独自穿过这漫长时间,不言不语。
  她死去后,人们拍卖她的那些柜子。有人赌博般地买下,大约花了 390 美元。那个人面对她镜头下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芝加哥,敏锐地嗅到背后的故事。他寻访她的来历,将她的部分照片上传至网络, 她的秘密逐渐曝光。这是缘分,也是巨大的商机。如今,她的一张照片复印件已卖到 200 美元。而原件,一件 8000 美元。她终于以冥寂无声惊动了世界。
  在庸常人间,“一生只做一件事”已经算是了不起,已经是有境界了。而她,在一生只做一件事(保姆)的背后,其实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摄影)。而她真正的目的,她真正的价值所在,正是这另外一件事情。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神不都是这样吗? 菩萨有可能化身平民,亦有可能在乞丐身上显灵。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在时间与大地的合谋下,一次岩浆活动,便捧出大地的珍宝。而她与时间合谋,留下了这些底片。或许,她是最深刻地理解时间的人。她不是战胜时间,而是成为时间本身。
  她早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位。有一次,她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游戏,当孩子们问“你是谁”时,她并未敷衍、并未玩笑,而是极为肯定与镇定地答道:“我是一个间谍。”
  的确是这样——她终生潜伏人间,没有人比她把一个间谍的使命完成得更好。

责任编辑:崔家妹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我们老家在蓝田县小寨乡余家沟,二姐比我大14岁,是我们家五朵金花之一,叫王敏花。  我出生的那一年,二姐正在读初中。农村重男轻女。舅舅说,不让二姐上学,回家照顾我。二姐非常生气,她脑子很聪明,在班里学习成绩也在前几名,为此,好长时间不理舅舅。她坚持读完了初中,可是高中还是没有读成。1974年,那个年代推荐上高中,我们家庭成分不好,比她学习差的几个同学都上了高中,可以想象二姐当年多么失落!那些上高中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北部湾畔九洲江出海口,是一个既靠海又拥有大片农田的地方,由于田多坡少,农田一般都用来种植作为地方主粮的水稻,而坡地一般用来种植番薯、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母亲说,番薯饭一来比番薯粥好吃,二来可以顶白米饭,更耐挨饿。 母亲煮番薯饭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先挑选几篮子质优、个儿大、薯相好的番薯做食材,并将这些番薯放在屋门前晾晒。如果遇上雨季,则用篮子将番薯盛装起来,挂在厨房的墙壁上,让其充分得
期刊
我是吃着母亲晒的干菜长大的。每当吃炖干菜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母亲晾晒干菜忙碌的身影。  东北的冬季漫长,有小半年的时间见不到绿色,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早年间不像现在交通运输这么便利,南菜可以北运,如今不少地方都建起栽种蔬菜的塑料大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鲜美可口的新鲜蔬菜供应。那个年代,解决冬季餐桌单调寡淡的办法,除了传统习俗挖地窖贮藏些白菜、萝卜、土豆之外,便是在秋季晾晒各种各样的干菜了。  从我记事
期刊
1939年,家乡闹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10岁的俊杰被村里的几个人带着闯关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辽宁。还没有吃几顿饱饭,就被日本人抓去当了劳T,在一个煤矿上挖煤,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遇到瓦斯爆炸,一两百个人在井下就相当于被活埋了,俊杰有两个老乡就死在了那个煤矿上。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悄悄地逃了出来。  日本淫威笼罩下的东北,到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为了抗
期刊
父母离婚时,我们被拆成了两份,哥哥和我跟随父亲,弟弟则归了母亲。  有一个伯伯是父亲的好朋友,他关心我们,时常来坐坐。伯伯坐上两个时辰也说不了几句话,但他的妻子要来,看见她,我就害怕。她曾经当着我的面,对我奶奶说:“……虽然我家里是两个女儿,如果是儿子的话,将来,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儿是绝对不娶的!”她的优越感是充分展示并享受了,奶奶则又一次以泪洗面,我的尊严受到了轮番践踏。  我爱好文学,父亲那时
期刊
大黄是我喂的一只老母鸡。  母鸡大都喜欢炫耀,下了蛋就“咯咯嗒嗒”大叫一通,唯恐人们不知道。想想也怪不得母鸡,母鸡会下蛋,而且鸡蛋比鸭蛋、鹅蛋、鹌鹑蛋,甚至比天鹅蛋幸运。当年,一位外国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粉丝,读了先生的书,就想见一见先生。先生不想见,就说:“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呢?”也就顺嘴那么一说,意思是书好就可以了,没必要见那位写书的人。于是这句话便成了鸡蛋的荣耀
期刊
有那么一个地方,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有那么一个地方,不属于任何国家,却有着独有的公约。  毕淑敏在《南极之南》里写道:我从未想过今生今世,可以走得这样远。我也这么想。后来看了电影《南极之恋》,心中便种下了南极的种子,但一直觉得好遥远,遥远得貌似永远摸不着边。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放下渴望的时候,往往内心想要的东西却不期而遇了。2020年的新春,国内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肆虐
期刊
我家那几亩自留地,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玉米、土豆、谷子、黍子等农作物,而是苍耳。因为只要去地里,苍耳就毫不留情地黏刺我。  八月底,晌午的热浪能把村庄融化,知了躲在蔫蔫的枝叶间声嘶力竭地叫。娘总说,只有这毒日头的暴晒才能除掉杂草,娘总是在半晌午带我们姐弟去地里拔草。  农田在村外,视线所及绿浪汹涌。村人多种玉米,玉米一人高,密而旺。不跟紧大人,我们分辨不清自家田垄,垄间杂草密布,一脚踩下不知深浅。据
期刊
高台,是我夫家的族人对那几间平房所在位置的称呼。其实,高台算不得高,只比皖西路的地面高出十几个台阶,可陡峭的窄阶、未粉饰的黄砖褐瓦、门口杂陈的废品,突兀地夹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显得尤为颓废和醒目。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台更像是对一个人的隐喻,因为这里住着整个家族中最有权威的女人——我丈夫的祖母。不知从几时起,人还在,高台也在,可渐渐都在家族中退隐了他们的地位,曾经的威望,已被风干,镶嵌在族人记忆的
期刊
老屋后边的地头,长着一棵小枣子树。说它小,因为它大不过拇指,也开浅黄色的细碎的花,这花朵让我们姐妹极为兴奋。  我拉着父亲的衣角,仰着脸问:“爷,什么时候有枣子吃啊?”爷就是父亲。在我们老家,妈妈称娘,父亲称爷。  “梨子熟的时候就有枣子吃了吧?”我妹抢着回答,她得意扬扬地望着爷,想得到他的表扬。梨花早已落了,枣花才开。说它们一起熟,怎么可能呢?  父亲正挑着一担肥料从我们姐妹面前走过,吭哧吭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