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些东西,资本买不到
政策的倾斜、税收的优惠、文化的包裹之下,不便于直接商用的地块有了新的价值,原来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老工业区、旧厂房里,名字洋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文化创意企业,真的能在园区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吗?
地产巨鳄的高调进入,又会对这个行业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或许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说,文化、创意、历史和感觉,有些东西是资本永远买不到的。
文化,地产的新外衣
当一堆地产商扎堆玩商业地产时,商业航母万达集团突然掉转船头,扛着一麻袋人民币、美元、欧元冲着“全球最大的文化企业”狂奔而去。看着被远远甩在身后的还拼命追赶的商业地产商们,万达嘴角仿佛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不跟你们玩了!”
行业巨头的选择自有背景。单纯的住宅市场遭遇限购等调控措施的洗礼,而商业地产在大爆发中呈现良莠不齐的格局。
但也正如冯小刚前段时间炮轰“开发商没文化”,放眼当下,更多作为地产项目存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只是披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
挥金如土冲进来
产业地产的领域房企早已有主力军进入,如富力、绿地、万通、合生创展等地产企业,就发展以仓储物流、制造业企业厂房和商务综合园区为主的产业地产。
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保利集团和中信集团都堪称进军文化创意产业较早的企业。
再以个人知名度较高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为例,作为最早一批玩转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商之一,从其麾下的今日美术馆开始,就勾画出了今典的艺术产业链。
近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旺,更多知名房企试图分一杯羹。工业设计创意园最近很红,北京春光集团在大兴推出了北京CDD创意港,首创置业也联手顺义区,推出了“首创中北国际产业设计服务港”,专门为工业设计产业打造服务园区。
在上述进军文化产业的房企当中,势头最猛、规模最大的莫过于正在转型中的商业地产商万达集团。王健林此前宣布万达已成为国内最大文化企业,旗下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产规模近400亿元。
万达文化旅游城火力全开,意图在全国布局近10个万达城,而每个万达城至少需要200亿。王健林曾经将万达城比作一个盖着巨大盖子的大盒子。在这个盒子中,万达能够提供各种室内主题公园、电影乐园、秀场、美术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美食街;而在盒子之外,有呈集群化的高级酒店群、写字楼群,有通道将它们与大盒子连接,此外,还有超大体量的住宅群。
王健林的信心来自于对行业的判断,在他看来,相比住宅和商业,“文化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到2020年,万达文化的收入将比现在翻两番,达到8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企业前十强”。
但王健林也表示,房企要进入文化创意领域,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储备,中小房企在没有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时不可随意进入。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产生规模化效应,而关键的人才则能带来创新和长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规模大,而且投资周期长,房企在进入该领域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规划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关注文化地产的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说,贸然进入容易引火烧身。
文化的“外衣”不好披
创意园区形成原因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典型如北京的798等,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第三种是企业投资型。
知名的如北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最早都是自发形成,后来政府进入推动。
而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更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于是地产名正言顺的潜入文化产业,“文化+地产”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当前房企操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地产商通过导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吸引各类创意设计、文化教育企业、影视音乐制作、艺术家工作室和展览演艺等机构入驻,将商务、社交、会展、居住、餐饮等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据中国创意产业网发布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3-2014》显示,目前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2181个,其中中国营运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共有1127家,在建中的还有2000余家。
大批仓促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占地盘、抢资源,不少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并以地产或物业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促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因而在全国被不断复制。
实际上,创意产业园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地产配套。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邓中原此前表示,产业园区不能拒绝住宅、拒绝生活,如果一个产业园区里面没有一定的住宅比例,这个产业园区将会失去生命力。国际上大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也都有一定的住宅及商业配套,如美国比弗利山附近的电影文化产业园区,就聚集了许多高端消费场所。
虽然以地产为载体,但文化才是价值核心。张宏伟对此很忧心,房企在一些文化创意园区的土地用途上打擦边球,忽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追求短时间内销售产品,不但不利于资源整合,还有可能成为烂尾楼。
“未来做地产不是单纯卖了多少房子,而是谁在里头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中粮地产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郭曦此前告诉记者,位于北京顺义的中粮祥云国际生活区,就是集别墅、高端公寓、文化创意办公区、国际定制商业街区于一体的高端国际生活区。郭曦希望把项目做成艺术家、设计师、收藏家等互相扶持共生的群落。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呼吁对于文化产业园项目,监管部门要加强审核。特别是对于利用新批用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必要的住宅保证一定的配给,但配给的比例要小,要避免企业打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拿地做地产开发。
“财大气粗”对决“小打小闹”
地产企业投资的项目,需要开发商的“大手笔”。王健林说,万达在北京做文化产业投入巨大,投资大就意味着要素多,功能全,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有资金去研发和创意。 去年万达在青岛东方影都的启动仪式上,邀请到莱昂纳多、妮可·基德曼等好莱坞大腕,华人演艺界的一线明星更是全线出动,大手笔让人叹为观止。其中,莱昂纳多还是首次来中国,其捧场之势可想而知。
绿地、保利也是少数几个能够大手笔投资的地产商。绿地在天津蓟县的盘龙谷文化城,就是为铸造“影音艺媒”四大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产业城。仅盘龙谷文化城东部就规划了集工作、生活、教育、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青年社区,甚至还为艺术家打造了配套的公寓产品。
相对政府主导、实力企业斥资的大手笔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不少实力不济的小型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真正能做到财大气粗,配套齐全的还是少数。
王健林就曾对记者表达了对国内产业园现状的担忧,他认为国内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名不副实,“要么没文化,要么没产业”。
文化产业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化的能力。如许多企业在不懂得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投资制作动画电视剧,结果因为缺乏盈利支撑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不少创意园区甚至门庭冷落。以盛装出席的影视基地为例,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中心去年的调查数据,中国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有80%在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许多影视基地正处于有场无剧、人去城空的尴尬境地。
即便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最好的北京,一些由区政府主导形成的小型产业园区,也相对发展缓慢。各区创意产业园定位还有不少类似甚至雷同,例如,石景山、中关村、东城区关于动漫、设计等方面的定位就有类似之处,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尚有待明晰。
内涵去哪儿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此前就说,现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地产集聚,而文化产业园实际上需要的是创意文化企业的集聚。
在文化产业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旅游……仿佛“文化创意”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同质化则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另一大突出问题。随着北京798的成功,很多地区出现了“本土版798”:武汉的“汉阳造”、重庆的“黄桷坪”、上海的“M50”、广州的“红砖厂”……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期可由政府主导推动,给予政策优惠。但持续发展最后更多还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解决,复制,仅仅是一个开始,更长的路,还在后头。
万达在青岛投资500亿元建设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总占地376万平方米,涵盖多个影视项目,整合影视拍摄、制作、会展、旅游综合于一体,是万达打造影视全产业链的野心之作。
绿地在天津蓟县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盘龙谷。集合了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园区。 定位于以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复合文化产业基地,是天津文化产业导入的重点项目之一。
万达文化旅游城,集合了大型游乐主题公园等项目的特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据统计,在哈尔滨、南昌、无锡、合肥和青岛等地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国计划建10个这样的项目。
旗下拥有欢乐谷、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的华侨城集团,是中国“旅游+地产”模式的首创者,华侨城横跨旅游和地产两大板块,并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政策的倾斜、税收的优惠、文化的包裹之下,不便于直接商用的地块有了新的价值,原来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老工业区、旧厂房里,名字洋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文化创意企业,真的能在园区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吗?
地产巨鳄的高调进入,又会对这个行业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或许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说,文化、创意、历史和感觉,有些东西是资本永远买不到的。
文化,地产的新外衣
当一堆地产商扎堆玩商业地产时,商业航母万达集团突然掉转船头,扛着一麻袋人民币、美元、欧元冲着“全球最大的文化企业”狂奔而去。看着被远远甩在身后的还拼命追赶的商业地产商们,万达嘴角仿佛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不跟你们玩了!”
行业巨头的选择自有背景。单纯的住宅市场遭遇限购等调控措施的洗礼,而商业地产在大爆发中呈现良莠不齐的格局。
但也正如冯小刚前段时间炮轰“开发商没文化”,放眼当下,更多作为地产项目存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只是披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
挥金如土冲进来
产业地产的领域房企早已有主力军进入,如富力、绿地、万通、合生创展等地产企业,就发展以仓储物流、制造业企业厂房和商务综合园区为主的产业地产。
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保利集团和中信集团都堪称进军文化创意产业较早的企业。
再以个人知名度较高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为例,作为最早一批玩转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商之一,从其麾下的今日美术馆开始,就勾画出了今典的艺术产业链。
近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旺,更多知名房企试图分一杯羹。工业设计创意园最近很红,北京春光集团在大兴推出了北京CDD创意港,首创置业也联手顺义区,推出了“首创中北国际产业设计服务港”,专门为工业设计产业打造服务园区。
在上述进军文化产业的房企当中,势头最猛、规模最大的莫过于正在转型中的商业地产商万达集团。王健林此前宣布万达已成为国内最大文化企业,旗下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产规模近400亿元。
万达文化旅游城火力全开,意图在全国布局近10个万达城,而每个万达城至少需要200亿。王健林曾经将万达城比作一个盖着巨大盖子的大盒子。在这个盒子中,万达能够提供各种室内主题公园、电影乐园、秀场、美术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美食街;而在盒子之外,有呈集群化的高级酒店群、写字楼群,有通道将它们与大盒子连接,此外,还有超大体量的住宅群。
王健林的信心来自于对行业的判断,在他看来,相比住宅和商业,“文化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到2020年,万达文化的收入将比现在翻两番,达到8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企业前十强”。
但王健林也表示,房企要进入文化创意领域,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储备,中小房企在没有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时不可随意进入。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产生规模化效应,而关键的人才则能带来创新和长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规模大,而且投资周期长,房企在进入该领域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规划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关注文化地产的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说,贸然进入容易引火烧身。
文化的“外衣”不好披
创意园区形成原因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典型如北京的798等,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第三种是企业投资型。
知名的如北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最早都是自发形成,后来政府进入推动。
而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更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于是地产名正言顺的潜入文化产业,“文化+地产”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当前房企操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地产商通过导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吸引各类创意设计、文化教育企业、影视音乐制作、艺术家工作室和展览演艺等机构入驻,将商务、社交、会展、居住、餐饮等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据中国创意产业网发布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3-2014》显示,目前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2181个,其中中国营运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共有1127家,在建中的还有2000余家。
大批仓促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占地盘、抢资源,不少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并以地产或物业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促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因而在全国被不断复制。
实际上,创意产业园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地产配套。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邓中原此前表示,产业园区不能拒绝住宅、拒绝生活,如果一个产业园区里面没有一定的住宅比例,这个产业园区将会失去生命力。国际上大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也都有一定的住宅及商业配套,如美国比弗利山附近的电影文化产业园区,就聚集了许多高端消费场所。
虽然以地产为载体,但文化才是价值核心。张宏伟对此很忧心,房企在一些文化创意园区的土地用途上打擦边球,忽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追求短时间内销售产品,不但不利于资源整合,还有可能成为烂尾楼。
“未来做地产不是单纯卖了多少房子,而是谁在里头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中粮地产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郭曦此前告诉记者,位于北京顺义的中粮祥云国际生活区,就是集别墅、高端公寓、文化创意办公区、国际定制商业街区于一体的高端国际生活区。郭曦希望把项目做成艺术家、设计师、收藏家等互相扶持共生的群落。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呼吁对于文化产业园项目,监管部门要加强审核。特别是对于利用新批用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必要的住宅保证一定的配给,但配给的比例要小,要避免企业打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拿地做地产开发。
“财大气粗”对决“小打小闹”
地产企业投资的项目,需要开发商的“大手笔”。王健林说,万达在北京做文化产业投入巨大,投资大就意味着要素多,功能全,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有资金去研发和创意。 去年万达在青岛东方影都的启动仪式上,邀请到莱昂纳多、妮可·基德曼等好莱坞大腕,华人演艺界的一线明星更是全线出动,大手笔让人叹为观止。其中,莱昂纳多还是首次来中国,其捧场之势可想而知。
绿地、保利也是少数几个能够大手笔投资的地产商。绿地在天津蓟县的盘龙谷文化城,就是为铸造“影音艺媒”四大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产业城。仅盘龙谷文化城东部就规划了集工作、生活、教育、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青年社区,甚至还为艺术家打造了配套的公寓产品。
相对政府主导、实力企业斥资的大手笔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不少实力不济的小型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真正能做到财大气粗,配套齐全的还是少数。
王健林就曾对记者表达了对国内产业园现状的担忧,他认为国内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名不副实,“要么没文化,要么没产业”。
文化产业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化的能力。如许多企业在不懂得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投资制作动画电视剧,结果因为缺乏盈利支撑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不少创意园区甚至门庭冷落。以盛装出席的影视基地为例,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中心去年的调查数据,中国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有80%在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许多影视基地正处于有场无剧、人去城空的尴尬境地。
即便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最好的北京,一些由区政府主导形成的小型产业园区,也相对发展缓慢。各区创意产业园定位还有不少类似甚至雷同,例如,石景山、中关村、东城区关于动漫、设计等方面的定位就有类似之处,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尚有待明晰。
内涵去哪儿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此前就说,现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地产集聚,而文化产业园实际上需要的是创意文化企业的集聚。
在文化产业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旅游……仿佛“文化创意”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同质化则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另一大突出问题。随着北京798的成功,很多地区出现了“本土版798”:武汉的“汉阳造”、重庆的“黄桷坪”、上海的“M50”、广州的“红砖厂”……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期可由政府主导推动,给予政策优惠。但持续发展最后更多还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解决,复制,仅仅是一个开始,更长的路,还在后头。
万达在青岛投资500亿元建设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总占地376万平方米,涵盖多个影视项目,整合影视拍摄、制作、会展、旅游综合于一体,是万达打造影视全产业链的野心之作。
绿地在天津蓟县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盘龙谷。集合了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园区。 定位于以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复合文化产业基地,是天津文化产业导入的重点项目之一。
万达文化旅游城,集合了大型游乐主题公园等项目的特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据统计,在哈尔滨、南昌、无锡、合肥和青岛等地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国计划建10个这样的项目。
旗下拥有欢乐谷、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的华侨城集团,是中国“旅游+地产”模式的首创者,华侨城横跨旅游和地产两大板块,并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